APP下载

例谈组合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2020-12-28鲁爱华

地理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排除法

鲁爱华

摘 要:组合类选择题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特点鲜明。考查方向一是区分比较对象;二是就某一特征进行原因分析;呈现方式有表格、变化曲线、柱状图等,具有多样性。解答组合类选择题有通法,一般是基于材料分析、细致比较和区分;对于近两年命题频繁出现“问题答案以组合式选项呈现”的选择题,在解题方法上可以利用排除法,正确率高。

关键词:组合类;优选法;比较差异;排除法

组合类选择题一般会将三、四个比较对象放在一起,然后提供每个对象的比较信息,通过地理特征将比较对象区分开来。考查有两个方向:一是區分比较对象;二是就某一特征进行原因分析。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优选法,即利用头脑中最熟悉的信息进行判读、排除。

近两年,另一种组合类选择题多见于高考中,答案信息以序号①、②、③、④的形式呈现,然后形成组合式选项。这种考查比前一种简单,考生如果可以利用最熟悉的结论,确定一个序号代表的结论是否正确,就可排除或优选两个选项,便可迅速缩小范围。

一、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信息

表格考查中的一种命题是设置多个比较对象,呈现数值信息,表现各区域的某一特征。解读表格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区域特征区分各序号所代表的区域。

(2006年全国I卷,第7~8题)读表1,完成第1、2题。

1.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2.表中数据表明

A.①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最大

B.②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方法点拨:本组题围绕能源消费进行区域比较,探讨区域发展的差异问题。

第1题,首先,根据②能源消费总量最大、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可确定四个国家中美国最大,排除C选项。然后,根据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日本以石油为主、能源利用效率最高,俄罗斯以天然气为主、能源利用效率最低,确定①为中国,③为日本,④为俄罗斯。

第2题,本题答案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较同一国家能源消费构成中以什么为主,直接从图表中读取答案;后一部分强调不同国家能源消费量的大小比较,需进行计算。A选项,①以煤为主,煤炭消费量最大;B选项,②矿物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从②能源消费构成中可知比例相当,通过计算可知四个国家中石油消费量最大;C选项,③以石油为主,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位于第二位;D选项,④消费天然气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石油,但天然气的消费量在四国中并不是最多的。

参考答案:1.B 2.B

二、以变化曲线的方式呈现信息

变化曲线类问题,一般呈现多条变化曲线,需要根据变化要素的特征加以区分。读图时,要注意变化曲线的整体数值、最高值、最低值等。

(2017年全国I卷,第9~11题)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第3~5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5.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方法点拨:本组题以葡萄植株双层覆膜技术影响下丰、枯雪年的气温日变化为背景,探讨区域空间位置和气温的影响因素。

第3题,首先,有双层覆膜的气温要高,①、②为膜内气温日变化,③、④为正常情况下的气温日变化;其次,要区分曲线对应的是丰雪年,还是枯雪年。就①、②曲线来说,研究的是膜内平均温度,因积雪年多阴天,气温日变化比枯雪年要小,最主要的是积雪覆盖后,膜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且稳定,故①曲线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就③、④曲线来说,丰雪年由于阴天多,平均气温低,云量多,昼夜温差小,故③曲线为枯雪年平均温度日变化,④曲线为丰雪年平均温度日变化。

第4题,该地在寒冷时期,9点时的平均温度最低,高于-16℃,但并不是说每天9点时的气温都高于-16℃。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不大,而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从曲线来看,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第5题,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气温最高时为北京时间16时,而当地气温最高时为14点左右,可知该地经度约为90°E。据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接近-16℃,可推断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考答案:3.B 4.C 5.D

三、以统计图的方式呈现信息

地理统计图是组合类选择题考查中多见的类型,通过呈现不同区域的特征构成比较项目。需要通过比较数量或比重加以区分。

(2018年北京卷,第7题)读四个大洲不同海拔面积比例及纬度范围图(图2),完成第6题。

6.四个大洲中

A.甲地形复杂多样,中低产田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B.乙平原广,高纬地区受寒流影响强,港口封冻期长

C.丙緯度跨度大,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是水稻主产区

D.丁为高原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

方法点拨:本组题通过呈现四大洲的纬度范围和不同海拔面积比例,通过比较加以区分,进而考查各大洲的区域地理特征。

与其他类组合题不同的是试题未通过选项呈现大洲的具体名称。甲大洲地处北半球,且以高原山地为主,可判断为北美洲,地形分东、中、西三大纵列带,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山地区,且北美洲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达,A项错误;乙大洲地处36°N以北,且平原占比大,可判断为欧洲,高纬度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影响,为不冻港,B项错误;丙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且有海拔5 000米以上区域,可判断为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水稻主产区,C项正确;丁大洲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且海拔较高,可判断为非洲大陆,被称为“热带高原大陆”,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城市化水平低,D项错误。

参考答案:6.C

四、以组合式选项呈现答案

试题本身不属于组合类试题,但答案却具有组合式的特征,一般两两组合,与上面讲的组合类试题相比,难度要小,用一个确定的结论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

(2019年北京卷,第9~10题)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 000千米,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完成第7、8题。

7.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

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

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

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

8.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方法点拨:本题以南菜北运为背景,考查我国沿线宏观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南菜北运的意义。

第7题,本次运输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到达新疆,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先经过外流区,后经过内流区;穿越秦岭,但未穿越柴达木盆地;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正午影子的长度整体上逐渐变长。

第8题,南菜北运的输出地是广西,扩大了市场范围,会增加农民收入;蔬菜水果本身易腐烂变质,全程需要四天时间,因此要加大保鲜技术投入;南菜北运会增加输出地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可能会提升服务等级;城市内部路网结构是由城市规划决定的,不会因为南菜北运发生改变。解答此题时,假定我们可判断④是错误的,则可以排除含有④的C、D两项。

参考答案:7.A 8.A

猜你喜欢

排除法
哥德巴赫猜想的终极证明
高考生物遗传选择题的快速解题
关于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中历史史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的思考
数学考试中快速准确得分的小技巧
中考物理估测题的解法指导
授之以渔,方法高于知识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云计算中虚拟机放置多目标优化
刍议“排除法”在高中化学选择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