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

2020-12-28杜永青

出版广角 2020年21期
关键词:类图书中华图书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图书能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提升读者的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离不开对长效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离不开编辑的协调努力。因此,出版单位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出版路径。

【关  键  词】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技能

【作者单位】杜永青,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1924004103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3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1.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后,传统文化图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提升读者的民族认同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时代的发展与读者的需求对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章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单位该如何认识以及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同时对出版工作所需要的编辑素质进行分析,为业界提供借鉴。

一、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出版的现实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新生机。一方面源于政策上的支持。如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这为出版业做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提供抓手。另一方面,各大出版单位加强了对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重视,它们紧扣时代脉搏,出版了一批浓缩传统文化精华、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工作,大方向上要实现创新出版路径的探索,小细节上则是要促进编辑专业技能的提升。具体来说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图书应紧扣时代脉搏,摒弃糟粕,探索将古人智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熔古铸今,古为今用,回应现实需求。像《论语》这部经典作品已出现很多版本,但是,只要诠释精当、形式出新,这本书还是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为了让《论语》之类的优秀典籍走近普通读者,出版机构就要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创造性成果研究,以当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经典论述。

2.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离不开对长效政策的有效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工作做出了正本清源的指示。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为例,在政策指引下,各级规划高效有序,如“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等入选项目的数量、质量均有明显改观。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提出基础性典籍、出土文献、古代社会档案、海外中文古籍、古籍数字化五大出版方向,这五大方向已成为古籍出版社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指南。因此,出版机构对政策的有效落实,是高质量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重要条件。

3.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最重要的目的是赋予文化典籍以时代内涵,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正如有专家所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有扬弃地继承,要把典籍中的内容与时代内涵结合起来。因为优秀的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出版机构要有全新的视角、前瞻的理念、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让优质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地走入读者心中。对于出版人来说,这既是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二、新時代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路径

传播正确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进行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新时代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工作的使命。

1.文献档案类图书展现富有浓度的文本

只有更好地记录历史才能够更好地对历史进行还原。文献档案出版位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最上一层,它立足原典和原著,为读者提供最原汁原味、富有浓度的文本。以2020年10月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卷本《战国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为例,它以传统典籍文献与出土考古文献为基础,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行全新的考释与论述,是中国先秦史学界最新、最权威的关于战国历史与文化的断代史著作。它出版的意义在于不仅弥补了战国史研究的不足,而且厘清了中国文化源头的文明特质和历史地位。

2.学术研究类图书展现传统文化深度

除了记录历史,学术研究类的传统文化图书出版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类图书一般具有深度,能代表我国学术界最高学术研究水平。首先体现在作者的高专业水平上,如《中国丝绸通史》(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团队主要由浙江、上海、北京、新疆、台湾等地的博物馆、丝绸研究所、高等学校、考古研究所的教授、专家、学者组成。这类出版大多以项目制为主,一般项目组会组建顾问班子,根据项目进度定期召开会议,对书稿的体例、风格以及在书稿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讨论证。这类图书出版后一般能得到学界赞誉,如《中国丝绸通史》出版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对它的评价是它“填补了我国丝绸研究领域的空白,使我国终于有了第一部自己的完整系统的丝绸史书”。

3.大众普及类图书展现古代智慧对今人的引导

由于文献档案类和学术研究类图书过于专业,往往会给普通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而大众普及类图书既注重史料的厚度、深度,又在“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使得它符合大众的需求,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要想做出优秀的大众普及类图书,就要结合时代特色,让传统文化智慧为现代人所用。如“郦波解读中华传统智慧”系列图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经典家训为切入点,解读学习、为人、处事、齐家四个方面的中华传统智慧,给读者以启迪。

4.“走出去”图书巧讲中国故事

如今,随着中国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走出去”图书也成为重要的出版路径。“走出去”图书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巧讲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在于中西方话语语境有差异。以往出版的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作品大多是西方学者撰写的,只注重文本的表述方式,忽视了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和细节,如果不在讲述方式与内容上进行设计,“走出去”之路就会越走越窄。对此,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就在翻译上独辟蹊径。如涉及对《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体形式的叙述时,该系列的作者张慈贇摈弃了烦琐的理论和框架,通过翻译转换与解释,以简洁地道的英文娓娓道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文化的新视角。

5.融合出版丰富读者体验

传统文化图书由于内涵丰富,极易和当前的互联网传播方式碰撞产生火花,而读者在阅读此类读物的时候,其阅读体验会得到提升。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打造的“老童谣 小时光”系列图书,在传统童谣中选出百首精品,按主题分为《巧嘴绕绕》《节日时令》《传统游戏》《童趣故事》《自然万物》五册,每首童谣辅以传统文化知识或生活游戏指导等内容,利用文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营造亲子共读的阅读氛围。图书还配有极富童趣的插图,以及童谣朗读音频、游戏示范视频等,以增加亲子共读的趣味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出版过程中,文献档案、学术研究、大众普及、“走出去”、融合出版这五条路径可以相互转换,它们可以分别和另一个层次的内容、产品相结合,达到立体式传播的效果。

三、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编辑之道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编辑工作具备专业性与文化性,因此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德”“专”“言”三个层面。

1.做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要做到“德”

除了时刻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编辑还要恪守职业道德,依照《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自我。由于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特殊性,编辑应在思想文化宣传战线上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把握出版导向;确保内容质量,多出好书,抵制平庸恶俗,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勇于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握好传统文化出版这个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阵地。

2.做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要做到“专”

“专”主要指的是编辑的工匠精神与基本技能,编辑要专业才能赢得尊重。很多传统文化图书得以出版离不开编辑的工匠精神和过硬的编辑基本功。编辑出版是一种技术、一种技能、一种技艺,而技术、技能、技艺是需要人去掌握的,因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熟练规范的基本技能构成了编辑出版人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对编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做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除了要不断提高审稿和校对的专业技能,关注学术前沿和热点,还要积极接受新事物,从博客到微博,从微信到“互联网+”,从POD按需印制到 CTP印刷,从AR到VR,从新的理念、新的媒介到新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累积,也能帮助编辑不断累积成就感,使其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出版人。

3.做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要做到“言”

由于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专业性,编辑在审读书稿时需勤做笔记、分门别类,深思熟虑之后撰写札记、书评、论文等并予以发表,为精品力作宣传。编辑在校样上勾画修改,虽然零碎琐细,但有时片言只字便能点铁成金、润色无声、融化无形,对读者来说,此言不可闻不可见,但它隐藏在每部书的字里行间,“无声胜有声”。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是一项大工程,相关出版单位与编辑需要在出版路径与编辑能力上不断下功夫,以创新的眼光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这样才不辜负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黄成峰. 论依法以德治国和国家安全发展[J]. 学理论,2020(9):1-5.

[2]朱玲,王立刚.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文献基础[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131-138.

[3]趙强. 从“传统文化月”看开掘传统文化选题[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9-10.

[4]杨铭.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卷本《战国史》在哈首发[N]. 黑龙江日报,2020-10-11.

[5]吴培华.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新时期出版社队伍建设的再思考[J]. 出版参考,2018(11):12-14.

猜你喜欢

类图书中华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