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0-12-28李益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益波

摘 要:“科学家精神”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科学家精神”教育,必须在师德作风建设、思政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全面加快构建以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意识和协同合作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家精神”教育体系,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爱国主义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和重要内容。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做科研,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为国为民”优秀品质是鼓舞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就是指“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要在重大技术领域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突破。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也离不开创新开拓的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尊重真理、诚信务实是科学家的职业道德规范。科研工作者应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不迷信学术权威;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在科学研究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绝不能弄虚作假,要加强自身作风和学风建设,任何违反科研道德规范、试图走捷径突破科研诚信底线的行为最终只能是“误国误己”。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就是指把科学当成事业,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摒弃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国内外优秀科学家的经历和成就证明,只有具备淡泊名利,不骄不躁和献身科研的精神品质,才能在充满荆棘的科研路上保持纯粹、坚韧、自律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定力。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大科学时代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挑战层出不穷,协同精神不仅对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常态化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应急科技攻关的重要保障。著名科学家钱七虎强调,“科学技术是集体的事业,理念也许是一个人提出的,但实现是集体的协作,脱离集体就是末路的开始。”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创新能接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功成不必在我” 的胸怀、破除论资排辈陈旧观念的勇气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家精神”狭义是指中国科学家在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功能、价值途径、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与结晶。[1]它所包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精神实质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适用性,它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成为全社会共同弘扬和践行的一种精神。

高校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高校实现大学功能的应有之义。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学校的各类科研人员,要通过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帮助他们厚植爱国情怀、坚守诚信底线、涵养品德修为和提升科研协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科学领域涌现出来的先锋模范人物,如黄大年、南仁东,都是“科学家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是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重要途径。高校应将科学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工作,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也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鼓励科学家参与探索构建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让学校领导、教师职工、科学家都参与立德树人工作,用自己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學识智慧激励学生。每所高校都拥有本专业的优秀专家或者优秀毕业生,应该创新机制,引导这些专家和学生分享人生发展经历和科研攻关经历,鼓励新一代青少年奋发成长,传承和弘扬好“科学家精神”。

3.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应有内容。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也是高校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事实上,“科学家精神”与思政课教学有很多内在契合点,如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与思政课突出家国情怀的精神主旨相一致;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思政课突出科学的批判精神相一致;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与思政课突出真理的精神主旨相一致;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思政课突出价值观导向的精神主旨相一致;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与思政课突出集体主义的精神主旨相一致。正因为“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内容存在高度契合性,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4.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改革着眼于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是贯彻“三全育人”方针的必然选择。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但是,由于学科特性及师资背景的关系,一些理工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普遍面临一个共性难点,即不善于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学因素。“课程思政”改革毕竟不是用专业语言讲思政课的内容,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拓展德育元素,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多数想开展课程思政而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教师而言,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科学家精神”教育,可谓是一个极佳的突破口和结合点。

高校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具体实施路径

1.融入师德及科研作风教育。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校应在科研团队建设中,要勇于破除科研领域“圈子”文化,抵制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善于发现新人和培养新人;在科研项目评定中,强调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国防建设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或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要求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在科研作风教育中,反对投机取巧,杜绝浮夸浮躁;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强调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调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2.融入思政课教育。将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品德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真理与价值”内容时,应突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科学性,强调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真理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性。在“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的案例教学中,可以引用“新人口论”提出者马寅初坚持真理的事例。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论述时,可以引用“激光照排之父”王选的事迹。王选敢于创新,在技术决策上做出了异于常人的方向判断和跨越式大胆技术决策:模拟存储没有前途,应采用“数字存储”方式将汉字信息存储在计算机内;跨过当时流行的二代机和三代机,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正是他的创新精神将中国传统汉字带入了信息时代。

3.融入課程思政教育。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学校出台了《北京印刷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针对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验实践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做了具体规划。其中,明确提到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用概念、定律、理论实验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用实际工程应用成就传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校还以“最美课堂”评选作为抓手,在全校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其中就可以把“科学家精神”教育列为一项评价指标。从具体实践看,北京印刷学院的教师在讲解“绿色印刷”时,不仅仅停留在介绍纳米绿色印刷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新型绿色油墨的研制及成果,而且还有意识地把科学家求真、创新、协作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继承和实践“科学家精神”。

4.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播“科学家精神”方面大有可为。具体做法有:开展科学道德与优良学风宣讲活动,邀请德艺双馨的科学家进行宣讲,对年轻教师和青年学子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挖掘各校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事迹,收集并展示他们的学习笔记、实验记录、工作信件和获奖荣誉,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富含科学家精神的案例素材库;通过征文比赛、板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院庆校友返校活动等方式介绍本学科优秀科学家的光荣事迹;运用微电影、诗歌、绘画、漫画等艺术形式,讲好北京或行业科技创新故事;组建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类学生社团,号召本校专家学者不定期地开展讲座或培训活动;运用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QQ等宣传国家级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新风尚和浓厚氛围。

5.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既应读万卷书,也应行万里路,在社会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各校团委在每年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立项时,可以引导学生团队走进行业,调查行业科研创新的痛点和难点,并且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思考和初步研究;整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支教师队伍,主动联系科技馆、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等机构,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依托这些基地联合开展宣讲“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活动;在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本文受北京印刷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胡祥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J].科协论坛,2018(12):8-11.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