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油画艺术达人马建成作品探析
——当代湖湘艺术学者研究系列

2020-12-28吴卫李黎俊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油画湖南意象

◆吴卫 李黎俊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字:马建成 油画创作 创新审视 民族题材 意象表现

一、背景

油画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神父利玛窦(1552-1610)向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进献西方艺术品,其中天主像、圣母像等油画作品的写实程度让中国人大为惊奇。由此,西方油画艺术在中国自上而下开始传播。随着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油画艺术在中国历代文人及油画家的探索与发扬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建国以后,湖南油画艺术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85美术新潮”以来,湖南油画界人才辈出,创作出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发人深思的油画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具有扎实的功底、开阔的视野、敢于探索的精神,并致力于从不同的方面探求油画语言的表现力,推动了湖南油画艺术的发展。马建成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一名油画艺术家,马建成潜心于油画创作,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在油画领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初看马建成的油画作品,无法不为之动容,他的油画作品都是以自身经历与体验为基础,并进行深入发掘的创作。无论是作品所呈现出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创新,还是借助民族题材以丰富个人艺术特色的主张,又或是对自然场景进行描绘所传达出的意象,无一不在强调着他对油画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二、马建成简介

马建成(1962—),籍贯辽宁沈阳。因其父亲于解放初期南下来到湖南,所以马建成出生在湖南,成长在湖南,是一名有着北方血统的湖南人。马建成是在湖南这片热土踏上了油画创作的征程,尤其是1984年(22岁)“85美术新潮”初期,当时就职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的马建成,与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十六位毕业生(1977-1981级)组成了“0艺术集团”。作为“0艺术集团”的发起人,马建成筹办多次展览,立志将湖南美术的画会群体从地方平台提升至全国级别的艺术团体。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展览,马建成认为在追求前卫思想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与阅历,这一理念为他后期创作的油画作品埋下了伏笔。1987年(25岁)其油画作品《他们从黑暗中轻轻走出》参加庆祝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获得佳作奖;同年,油画作品《大结集之三》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日本巡回展,刊发在《中国美术报》上。1991年(29岁)油画作品《曙光——1919年5月4日晨》参加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刊发在《江苏画刊》上;另一幅油画作品《圣殿之一——高原的太阳》参加由中日两国联合举办的“中国的四季”美术展,获得铜奖。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商业浪潮的席卷而来,湖南美术界开始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1993年(31岁)马建成暂时割舍油画艺术创作,选择去深圳从事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1996年(34岁)他带着新鲜的设计理念以及日益提升的艺术管理能力回到湖南,一方面继续从事热爱的油画创作,另一方面着手为湖南美术届搭建交流的平台。2004年(42岁)马建成发起并成立全国首家最具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省级协会——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2005年(43岁)筹备建立湖南首个艺术创意园——西街创意领地;2012年(50岁)发起并成立湖南省油画学会。如今,马建成担任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务。其个人荣誉也数不胜数,曾被评为中国画坛百杰、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湖南省宣传系统“三创一争”先进个人等等。虽然职务众多,但马建成仍执着于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油画的创作之中,通过画作真情实意地传达出其个人的艺术追求。

大集结系列之五 1989年 油画 马建成

圣殿之七 2007年 油画 马建成

三、马建成油画作品探析

纵观马建成的油画作品,可以概括为“创新传统审视”“巧借民族题材”“追求意象表现”等三个特点。在“创新传统审视”方面,他对传统艺术观念作各种解构与创新,极力寻求当代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巧借民族题材”方面,他以藏族的喇嘛和殿堂为创作载体,并将自身的情感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与其相结合,彰显出个人的艺术感悟;在“追求意象表现”方面,他通过对天空和云象的描绘,传达出画家对意象表现的创作追求,讲述对人生阅历的思考。

1.创新传统审视

大集结系列之十二 2008年 油画 马建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中国大陆美术思潮风起云涌的阶段,“文化热”以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尤其是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的举办,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美术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85美术新潮”运动。随后,全国各地开始涌现出大批青年艺术家群体,这些青年艺术家对于自我认同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远远超过艺术本身。在享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美誉的湖南,由马建成于1984年底发起并成立的“0艺术集团”在“85美术新潮”中也呈现一派活跃的景象。这一年轻的艺术团体将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融入绘画创作,其表现形式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只在于追求自我个性的表达和创作灵感的自由。

1985年12月25日,“0艺术集团”在湖南长沙烈士公园中的浮香艺苑推出首届作品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马建成创作的油画作品《游离于夜晚的妯娌家族》。这幅油画作品以“妯娌”人物形象为主体,并融入了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中的部分元素。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中,却包含着马建成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解构与创新的主张。他致力于从湖湘文化的根系上寻求油画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从中提取出部分元素融入画面,经抽象变形后,创作出了这幅在“85美术新潮”中极具代表性的油画佳作。纵观整幅画面,马建成用近乎岩画或涂鸦般的笔触来刻画人物形象及环境场景,其构图十分饱满,“妯娌”人物形象位于画面中间,右上角有一轮太阳,太阳中有一只“金乌”,“妯娌”之间是相互垂落的扶桑树等等。在色彩方面,马建成一反往常用鲜艳色彩带来强烈冲击的倾向,而是选用暗沉、灰蒙的颜色对画面进行描绘。对于当时的观者来说,在这些看似纷乱的整合中,虽然看不到固有模式的“美”,但是对马建成而言,其创作的意图当然也不全是给观众“美的享受”,因为这是一次反传统绘画风格的探索尝试。这种解构与创新的理念是如此强烈,不仅反映出湖南青年艺术家群体在85时期的共识性,也体现了处在美术思潮中的马建成个人基于湖湘文化、创新传统审视的探索与表达。

2.巧借民族题材

在“0艺术集团”成功举办首届作品展后,1986年(24岁)马建成又发起了“湖南青年美术家重走长征路”艺术考察活动,旨在加强生活积累、丰富人生体验。这次考察以红军长征路为主线,途径江西、贵州、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在这段考察的旅程中,西藏民族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气息深深吸引了马建成,尤其是凝重肃穆的殿宇和虔诚祈祷的喇嘛。于是,马建成开始思考在自己的画作中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可被感知的西藏民族文化。藏族佛教殿堂作为民族艺术的象征之一,给人宏大与坚韧、雄浑与神秘的感受,而在面对专心修练佛法、虔诚诵读经文的喇嘛时,他又感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力量。至此,马建成被这种民族的、宗教的情怀所萦绕,创作出了大量关于西藏民族题材的作品。

圣殿之八 2007年 油画 马建成

其中,以喇嘛为图式的“大集结”系列作品和以宗教殿堂为题材的“圣殿”系列作品,就是马建成对民族题材运用的集中体现。“大集结”系列作品不单单是对创作题材的突破与创新,更是一种个人体验所转换出的对西藏民族和宗教艺术的特殊情结。作品《大集结之五》中,喇嘛们集结在一起,他们排与排之间相错坐开,有的独自低头祷告,有的与周围同伴小声探讨,仿佛在为诵读经文做准备。从色彩方面来看,画面的整体色调以喇嘛僧服的红色为主,富有宗教所特有的神秘气息。为更加凸显人物形象,马建成自四周向中心增强色彩的明度,将人们的视觉中心点置放于画面中间的那位喇嘛身上。他凝视前方,目光坚定,透露出对佛教的虔诚和笃定。在《圣殿之八》中,一位路过的喇嘛凝视着殿堂,他口中喃喃自语,仿佛若有所思,而殿堂的大气恢弘、红墙的神秘高远以及远方的云净天空,形成一种强烈的宗教神圣感,这种人物与场景的和谐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我们置身于画面之中去感受。另一方面,马建成有意地扩大殿堂在画面中的占比,画面中的喇嘛是那么渺小,而殿堂又是如此高大,似乎殿堂已经成为喇嘛的庇护所,支撑着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在马建成的画笔下,殿堂和喇嘛等西藏民族题材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赋予了画作一份“神气”,也使得他自身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3.追求意象表现

“意象”是中国绘画当中的重要美学范畴。早在先秦时期,《易·系辞上》中就已经提出了“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相关命题。后来,晋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阐述“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超越关系。这些论述对中国绘画美学中“意象”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绘画领域中,意象是艺术家将心中之意映射在原象之上,以此来传递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这种艺术形式既不是再现自然的写实绘画,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艺术,而是客观物象之形态与主观精神之外显的相加之和。随着艺术研究与创作方法的不断深化,“意象”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在艺术家的绘画创作中。

欣赏马建成的油画作品,不难发现其追求意象表现这一特点,他常通过对自然场景中天空和云彩的描绘来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他画中的天空很高很远并带着形态不同的云象,马建成将他的这些作品命名为“云”系列。的确,马建成尽数将他要表达的情感都集中到对云的描绘上,云象越浓重,画面效果越强烈;反之,云象越疏淡,画面则越趋于平静。作品《云·陨》给人气势磅礴之感,乌云以团状聚集笼罩着天空,隐隐透出风暴的前兆,云端之下是四周被荒漠包围着的宫殿,在广阔的平原和灰蒙蒙的天空下更显苍茫。马建成在创作中有意地扩大天空和乌云在画面中的占比,以更好地体现出“黑云压城”之势,同时他又缩小宫殿的比例,使宫殿在与四周环境的对比下看上去是如此的渺小且遥远。马建成将乌云的汹涌来袭象征是困难即将到来,将宫殿的渺小象征是人们心中度过难关的希望,这是他在体味、理解人情百态之后,通过画作传递出的一种对人生历练的感悟。又如,在作品《云·阙》中,天空中的乌云逐渐散去,各个云团之间的缝隙还透出几束光亮,天空之下的戈壁若隐若现出一些残存的土坯和巨石,似如一座被风蚀已久的城廓,给人以饱经沧桑的感受。好在远处乌云散去之后,遗留下浅浅的一抹余晖,这抹余晖寄予着新生的希望,象征遇到的困难已经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如果说《云·陨》是建立于对人生中遇到困难时的一种忧虑,那么《云·阙》则是经历之后的一种豁然。马建成以其彻净之慧眼造就于绘画作品某种对心灵的牵制力,使我们内心为之感动并久久回味。

结语

随着社会思潮、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油画艺术在不断地创作与探索中逐渐呈现出崭新的格局。翻开湖南油画史,马建成的油画艺术作品独具特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湖南油画界的艺术达人。他的油画艺术带给人们一种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物象与意象这三种层面相生相融又极具个人特色的视觉体验。马建成有着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见解,他注重作品的构图、色彩、肌理等油画语言带来的形式美感,并尝试对传统艺术观念加以解构与创新,以此来推动湖南油画艺术的发展;马建成以独到的人生体悟与丰富的艺术细胞为他的民族题材画作赋予点睛之笔,他对藏族同胞的生活气息和宗教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风格;马建成善于追求意象表现,他将主观的心智、情思融入客观的物象之中去体会、领悟,呈现出他对人生大境界的思考,画作也饱含他主观情感的构图与意境。探究马建成的油画艺术作品特点,不仅能够为发掘与研究当代湖湘艺术学者提供良好的视角,也对探索湖南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个案研究价值。

圣殿之十四 2007年 油画 马建成

云·旷 2012年 油画 马建成

云·阙 2012年 油画 马建成

云·陨 2012年 油画 马建成

猜你喜欢

油画湖南意象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