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夫:孔子是好编辑,司马迁是好记者

2020-12-24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庙堂司马迁廉政

9月 20日,知名作家、媒体人章夫携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来到成都,分享了新书的创作背景和精神内核。诸子百家、武士游侠,在章夫笔下活过来了。他从小切口入手,进入大历史观。在先秦的“庙堂与江湖”间,章夫不仅细致地整理着“小场面”,还凝心静气当“拾麦穗者”。大片麦田被收割,就如同大历史被后人反复解读、解构,而章夫却发现,那些被人们落下的小细节如同被遗弃的麦穗,反而在苍茫旷远的历史中,更具生命张力。

章夫接受了廉政瞭望?观察室专访,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了解历史、解读历史,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先秦诸子是文明源头,但并非毫无缺点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为何对先秦时代情有独钟?

章夫:我们民族源头是在先秦,就像万里黄河的源头在唐古拉山一样。那个时候诞生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哲学家,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之后汉、唐、宋在文化上只是承接先秦。先秦文明之所以如此灿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人们思想奔放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

实际上,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等文明地区都出现了人类的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类后来的走向。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

在东方,诸子百家争鸣,他们与学生周游列国,形成庞大的舆论方阵,是一个浪漫、侠义,且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的群体。那个时代,历史资料不多,今天的人对先秦既陌生又熟悉。所以,我通过这40篇随笔,聚焦细节,不讨论真伪对错,只提供一种动态的以小见大的观照视野。

但先秦诸子哲学并非毫无缺点,那时没有诞生成体系的科学和宗教精神,这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书中十分推崇孔子与司马迁的历史观,他们记史、记言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章夫:新闻就是当下的历史,媒体人有一定要有历史观。我觉得,孔子就是好编辑,司马迁就是好记者。周王朝给了后世一个完整的“文明国家”样本,孔子编《诗经》时,去粗取精给后人留下了305首诗,成了我们回看周王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孔子到杞国“拾麦穗”,发现“夏时”的存在,故而有了《礼记》中“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的感叹。孔子深入田间地里整理的“夏历随笔”,记录了夏朝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后人展现了夏朝人的勤劳和智慧。他整理出来的益于推行教化的圣主贤臣的“小场面”,更是“以小见大”,奠定了文明的基调。

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很有先秦諸子的风范。司马迁写《史记》,就是一个记者在写精彩好看的报告文学,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你看那些故事写得多生动多有现场感。

司马迁并不是为了给皇帝歌功颂德,而是尽最大化客观地记叙历史。列传第七十《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写自己经历的,他把自己也视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十分有责任担当和主见、情怀的介入。

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民族的未来

廉政瞭望·官察室:作为一名新闻人,书写历史时与其他历史研究者有什么区别?

章夫:新闻人一个敏感的地方,就是对细微人性的深刻觉察。有着“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毕加索”之称的史景迁,写过一本《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方方面面。多年前我一口气读完后,最深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好看。

这40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泛新闻化”写作。相对而言,我的写作比专业的历史学者更自由,我有时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揣测李斯与范蠡这些人物面临庙堂与江湖时的复杂心理。而用小细节让故事和人物鲜活起来,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的素养之一。之所以看重“历史细节”,与30年记者生涯所形成的职业习惯相关。

廉政瞭望·官察室:所有的历史研究如果不指向现实与未来,都会陷入虚妄的“空想主义”,那么,您的写作意图是?

章夫:“江湖”出自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来就成了体制外的代名词。刘邦从江湖到庙堂,李斯则死在庙堂,唯有范蠡无所不可,居江湖时思庙堂则存亡继绝,居庙堂时思江湖则全身以退。几千年来,庙堂和江湖一直是中国人的两条人生路。隐藏着太多成王败寇、得失进退的故事。其中有无规律可循?肯定是有的。

历史总是高度相似,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不太注重细节的民族。老祖宗热衷于“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王道气派,开疆拓土之后,慢慢忘记了初心,最后陷入轮回的陷阱。如果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深处,总是烛照万里、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而没有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与底层民众的所思所想,那么他们对历史的态度,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尊重历史,未来也将蒙上阴影,付出代价。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9月

该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书中,章夫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章夫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了解历史、解读历史,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曾勋 摄)

猜你喜欢

庙堂司马迁廉政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坎(外一首)
从“庙堂”走向“民间”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廉洁文化新春行川城劲吹“廉洁”风
卢迈行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
寄诸吟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廉政领导力有助于提高廉政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