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池塘鱼类越冬技术研究

2020-12-24李忠强闫春梅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氧量鱼体溶解氧

●李忠强 韩 叶 闫春梅 郑 伟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

吉林省北部地区,冬季寒冷,池塘冰封期较长。恶劣的冬季气候,对池塘鱼类越冬管理及越冬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我们结合生产实践,历时多年,研究出了一系列寒地池塘鱼类越冬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生产效果。特别是2010年发生了极为严重的“雪封泡”,试验池塘是查干湖周边渔场唯一没有越冬损失的养殖户。现将相关越冬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塘越冬鱼类死亡原因

吉林省越冬池塘鱼类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2]:

1.1 鱼体带病越冬

由于夏秋鱼体染病,防治不及时、不彻底,或感染疾病,但没有明显症状,误以为鱼体健康,带病越冬。鱼体带病越冬的池塘,在越冬期往往会发生死鱼现象。

1.2 饵料中激素添加不当

如饲喂饵料中的激素添加过多,会造成营养性疾病,越冬期死鱼更为严重,而且常常发生“绝塘”现象。

1.3 原塘老水越冬

集约化养殖是以投饵换产量的一种模式。到了秋季,池塘水体积累了大量的鱼类代谢物,水质富营养化。渔场不清楚水体状况,为了省钱、省事,会保留原塘老水越冬。进入越冬期后,池塘水体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含量过高,藻类及浮游动物老化,恶化的水质环境常常引起越冬池塘死鱼。

1.4 缺氧窒息

雪封泡、积雪清理不及时、浮游动物过多等常常导致池塘水溶解氧过低,如果检测不及时,往往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2 越冬技术

2.1 池塘选择及越冬密度

由于吉林省冬季气候较寒冷。一般年份,冬季最低气温接近30°,越冬池塘冰层厚度约70cm,冰封期约150d;极寒年份,最低气温近40°,冰层最厚可达100cm以上,冰封期相应延长10d左右。因此,选择越冬塘时,应选择面积0.6hm2以上、可注水深3m以上、靠近水源的池塘。越冬鱼群密度应控制在1 250kg/667m2以内。

2.2 越冬前水质调节

冬季池塘冰下水体光照时间短,强度弱,温度低,鱼类越冬环境较恶劣,极易死亡。为改善越冬池塘冰下水体生态环境,每年9月末至10月初都需将原塘老水排出,水深仅余50~70cm。然后,选择杀虫剂+杀菌剂联合用药杀灭水体及底泥中的病原微生物、老化的藻类及浮游动物。通过探究三种药物组合,分别为硫酸铜、硫酸亚铁、敌百虫+氯制剂;菊酯类+氯制剂;较为温和的杀虫剂+氯制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组合虽然均能保障越冬池塘鱼类安全越冬,但需要注意,使用第一种药物组合的越冬池塘易出现溶氧过饱和现象;第二种组合在用药初期,个别池塘出现越冬鱼中毒死亡现象。

2.3 适时补水

许多渔场的池塘距水源较远,且注水渠道多为地上土渠。冬季补水常常发生渗漏现象,难以防补。为此,多数越冬户放弃冬季补水。经测定,此类池塘冰下水深多在1m左右,有的池塘冰下水深不足0.5m,这给池塘越冬带来极大的隐患。而那些能够补水的池塘,冰下水深多在2m以上。因此,越冬池塘适时补水十分必要,补水间隔及补水量应以冰层不塌陷为原则,并考虑水温情况。研究表明,使用塑料水带远距离补水,可以达到很好的越冬效果。

2.4 及时清雪

越冬期,池塘冰下水体的溶氧来源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冰上积雪会阻遮阳光透入,造成池塘水体溶氧量不足。为此,少量积雪应在1d内清除,大量积雪应在3d内全面清除,以保障阳光投入水体。如果初冬池塘出现“雪封泡”,为确保鱼类成功渡过冬季,应及时采用叶轮增氧机破除污冰,使冰面形成明冰。

2.5 有效检测溶解氧及增氧

为了确保鱼类能够成功越冬,在越冬期,应指派专门的人员对池塘中的溶氧量进行有效监测。当池塘的溶氧量在10mg/L以上时,可每周测定一次;当池塘溶氧量在5mg/L时,则需要隔日测一次;当溶解氧低于3mg/L时,应及时采取机械增氧等措施。在试验塘中使用了射流式增氧机和潜水泵增氧,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水体“曝气”

根据多年监测,每年冬至后7d左右,越冬池塘冰层厚度不再增加。在自然条件下,冬至前后,池塘溶解氧一般为越冬期最低。此时,有机物长时间分解及鱼类代谢积累,池塘水体中累积了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威胁鱼类生存。因此,每年冬至前后应使用潜水泵对越冬水体“曝气”。试验表明,经过“曝气”的越冬鱼明显比未“曝气”的越冬鱼体质更好。

猜你喜欢

氧量鱼体溶解氧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残氧量模型的修正方法在比例控制型烧嘴上的应用
东平湖溶解氧及影响因素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如何保证精养池塘充足的溶解氧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阿维菌素发酵培养过程中对DO的影响因素分析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提高跑步成绩看最大摄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