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结核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2020-12-24包晶晶高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卡介苗免疫治疗肺结核

包晶晶,高飞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引言

肺结核为全球性流行疫病[1],对机体的危害呈缓慢进展型,且疾病潜伏期较长,加之人们对疾病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疾病传染危害性较大。虽然结核病患病率逐年下降,但全球结核病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WTO估算显示,结核病潜在感染率为23%,每年新发结核病病例为1000万人次;2017年我国新增感染病例89万,死亡人数3.9万,严重危害社会安全[2]。既往临床针对肺结核治疗处于探究阶段,临床治疗首选抗结核药物治疗,但因药物治疗无系统化指导,临床应用效果呈现差异性。免疫治疗为肺结核治疗发展的主要前进方向,借助菌群开展对症的免疫治疗,可显著规避广谱抗结核药物的局限性,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反馈。基于临床发展现状,临床于肺结核治疗中不断积累经验及教训,发现疾病进展不同阶段,其免疫及变态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差异经统计学校验表意义,免疫治疗为肺结核诊治研究的主要方向。

1 免疫治疗现状

基于我国免疫治疗起步较晚,临床西医发展时间较晚,国民经济的影响,多数患者对疾病认知存在一定误区,临床肺结核检出患者比重较低,生活中存在较大比重潜在疾病人群。临床接受免疫治疗延误情况较为严重;据临床不完全统计,临床肺结核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时间在发病后10-50d;治疗中位值为30d;经临床治疗分布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患者免疫治疗平均时间显著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对肺结核患者免疫治疗影响因素非线性分析显示,患者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地理因素、初始症状及首次就诊机构等因素均为延误治疗独立指标,对免疫治疗开展具有直接影响。

1.1 受教育程度

通过对肺结核疾病早期筛查及免疫治疗筛查显示,高等教育人群对健康重视程度高,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在肺结核初始症状表现时,于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对疾病认知显著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对免疫治疗接受程度较高,治疗依从性较高,临床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较少;反之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初始症状表现时,不予以重视,在疾病确诊后,因对疾病认知存在较大误区,首次接受免疫治疗的时间显著长于高等教育患者[3]。

1.2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决定经济水平,肺结核患者出现免疫治疗延误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部分患者因为工作压力较大,无法长时间接受免疫治疗;部分患者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无法第一时间接受免疫治疗[4]。免疫治疗周期较长,治疗费用较高,对部分患者造成一定经济压力,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经济负担增加,是导致免疫治疗延迟的主观因素。

1.3 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其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存在在较大差异,卫生服务治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免疫治疗延误患者地理因素的分析显示,延误治疗患者居住地距离医疗服务机构较晚,偏远地区患者出现免疫治疗延误概率较高[5]。

1.4 初始症状

肺结核疾病为结核杆菌侵袭机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因不同患者机体免疫机制、结核杆菌耐受程度存在差异,发病之后早期症状不具有显著特异性,患者初始症状存在差异。部分患者肺结核初始症状较轻,表现咳嗽的比重较大,极易与呼吸道疾病及肺部疾病相混淆,患者重视度不高,进而导致免疫治疗的延误。临床早期开展免疫治疗的患者,多数疾病初始表现为咯血,临床表现较为危重,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多于急诊收治,便于开展早期免疫治疗。但是,部分学者临床研究显示,伴有咯血患者因其误诊情况较多,疾病极易与呼吸系统相混淆,导致针对性免疫治疗的延误[6]。

1.5 首诊机构

首诊机构医疗水平为免疫治疗延误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经由乡镇医院确诊的肺结核患者,需及时就诊,但是因转院等医疗系统因素导致治疗药物情况较多;若患者首诊时于个人诊所就医,因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及检验差异,一定程度会延长检验时间,在确诊后无法给予治疗,需患者再一次到正规医院内检验及治疗;于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其诊断误差率较高[7]。

2 免疫治疗临床价值、治疗效果

临床常用的免疫治疗方式包括微卡菌苗、因子免疫及卡介苗免疫治疗方式,均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2.1 微卡菌苗免疫治疗方式

治疗机制:微卡菌苗(Microcarpium vaccine )是将母牛分歧杆菌经由高温灭活处理之后,将其菌体蛋白质提取出来制备的菌苗,临床别称“母牛分歧杆菌苗”;临床使用微卡菌苗进行免疫治疗,可经由改善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灶内病菌的吸收,为临床针对结核病免疫机制而制备的疫苗,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诱导内源性过氧化氢及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改善T淋巴细胞增殖机制,提高自身免疫防御能力,改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起到治疗的目的[8]。

临床应用:取微卡菌苗1ml借助灭菌注射器进行溶解,于患者臀大肌进行注射,采用左右臀部轮流注射的方式;初始药物剂量为0.1mg,于第二次开始采用0.5g剂量进行注射;药物使用时机为化疗干预第2周,建议间隔3周或4周进行一次注射,连续治疗6个月。

疗效:针对肺结核患者予以微卡菌苗进行免疫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临床学者通过对微卡菌苗免疫应用价值的分析中,选取两组患者进行平行研究,通过课题反馈的大量数据可知,经由微卡菌苗治疗的患者,其临床疗效较好,仅有少数患者因机体耐受性较差,于药物使用期间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例如局部硬结、皮疹、高热等情况,无需予以特别治疗,可于治疗后1d症状好转。

2.2 卡介苗免疫治疗

治疗机制:卡介苗为临床肺结核预防的主要手段。卡介苗([化] Bacille Calmette-Guerin)临床制备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进行,其药物机制是采用特定的人工培养基,对牛型结核菌开展长时间的无菌培养,促使其丧失对机体的有害性,提纯免疫原性,为临床肺结核防治的主要疫苗之一,可有效降低肺结核发病率[9]。卡介苗通过提高肺结核患者机体正常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延长其细胞防护时限,起到最佳的免疫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常规情况下,卡介苗临床使用方式与微卡菌苗一致,取卡介苗1ml借助灭菌注射器进行溶解,于患者上臂三角肌进行注射,药物剂量为0.1ml;药物使用时机为化疗干预第4周,建议间隔4周进行一次注射,连续治疗4次。

疗效:我国临床学者针对卡介苗开展疗效分析,均分两组肺结核患者,分别予以常规化疗治疗及联合卡介苗治疗,经长达半年的随访追踪显示,采用常规化疗联合卡介苗治疗的患者,其总治疗有效率高达98%左右;采用常规化疗治疗的患者,其总治疗有效率为80%左右,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于临床实践中反馈,卡介苗联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对患者免疫机制起到较好提升作用,为化疗增效;但是,临床卡介苗免疫治疗经部分患者反馈,治疗后会留下瘢痕,且于治疗期间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溃疡、化脓等情况,需及时给予治疗干预。

2.3 因子免疫治疗

(1)治疗机制: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主要是由T细胞释放,在借助自身分泌功能,不断激活T细胞,起到抑制感染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感染细胞的活性,进而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经临床细胞学研究显示,TNF-α、IL-β、IFN-γ、P2Z、LPS等受体均可有效抑制结核杆菌对巨噬细胞的凋亡影响[11];同时,临床研究发现,TNF-α、IL-β、IFN-γ、P2Z、LPS等受体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过氧化氢、一氧化氮。

临床应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初始剂量为4ml,间隔1d再注射1次;可与化疗治疗同时开展,持续治疗4个月。

疗效:临床对因子免疫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调查,于治疗后6个月,患者痰菌培养转阴率高达90%以上,病灶范围显著较少;通过对因子免疫治疗预后随访中发现,在治疗后2年无肺结核复发病例,约有30%患者出现低热情况,持续2-3d后症状自行缓解;因子免疫治疗方式为临床肺结核患者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12]。

临床采用因子免疫治疗分为单因子疗法及复合因子疗法,临床主要采用复合疗法,临床针对单因子疗法无系统化研究,仅于动物试验中开展,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3 展望

随着临床医学持续发展,临床于肺结核疾病探究不断深入,推动药学不断发展,临床可用于肺结核治疗的免疫药物增加,为疾病治疗增效,促使更多肺结核患者受益。

猜你喜欢

卡介苗免疫治疗肺结核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护理技术
免疫治疗:无效必改,效不更方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并发症预防探讨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护理干预在35例肺结核并发大咯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苏无“健肺丸”治疗肺结核2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