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及其现实价值

2020-12-23章琳晗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

章琳晗

摘要:鲁迅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先驱者。极具讽刺性的语言,使其作品别具一格。鲁迅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大胆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伪善和虚伪。他的讽刺作品向读者揭示了国民灵魂的病态、愚昧、麻木。本文详细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讽刺手法,深入探讨了其讽刺艺术的现实价值,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现实价值

1 引言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列强的侵略结束了中国几百年闭关锁国的现状,新的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怪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鲁迅讽刺艺术的形成。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西方讽刺文学大师的影子,可以说,鲁迅的讽刺小说深受西方文学讽刺艺术的影响。不过,作为中国讽刺文学的先驱,鲁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在多部小说中,鲁迅站在批判现实的高度,对社会的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本文详细分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其人和那个新旧观念碰撞的时代,也能够为剖析当代社会提供参考。

2 鲁迅小说的讽刺手法

2.1 佯为赞誉,反语讽刺

反语讽刺是鲁迅的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讽刺方法,他假装赞扬一些人物或事物,从而深刻而犀利地讽刺这些叙写对象。在著名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将孔乙己描述为“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面上,鲁迅看起来是写他的身份较为特殊,是个学问人,其实委婉地讽刺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可笑。但是,人们在阅读《孔乙己》的时候,又会发现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不单是一个读书人,他似乎代表着周围的一些事物。在反思孔乙己生活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深刻地反思那个时代的其他事物,反思封建制度下与孔乙己相似的一类人。其实,孔乙己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是一个不会营生的牺牲品而已[2]。

2.2 寓悲于喜,泪多于笑

在鲁迅的文章中,以乐景衬悲情也是十分常见的。看似欢愉、热闹的景象,其中却蕴含着深深的辛酸与悲凉,这些隐晦的悲剧可以引起读者对当时现状的深刻反思[3]。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的死亡——悲剧性的死亡写成了喜剧。鲁迅写阿Q的死亡时,不是重点叙写其悲惨的命运,而是将复杂的情感隐藏在喜剧背后。作为糊涂的中国底层百姓的代表,阿Q自欺欺人,同时又自轻自贱,因此,他闹出了很多“笑话”。阿Q看到赵老爷的儿子进了秀才,十分羡慕,他梦想着挤进那个行列,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受到了最深的压迫,胸中有很深的仇恨,也有很多的畏惧。他们总是梦想着挤进统治阶级的正统阶层,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封建等级制度是非常向往的。于是,自尊自大的阿Q便宣布自己也姓赵了。阿Q的种种荒唐的行为,在未庄人的眼里是十分可笑的。阿Q在衙门受审的场景更是热闹而荒唐的喜剧,不过,在一出出喜剧背后,读者却感受到深深的悲凉。在阿Q在受审时,他一抖一抖地,为自己画不好圆圈感到十分遗憾,这一细节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阿Q的无知,读者不禁为国民的麻木感到痛心,为国民的近乎变态的心理感到悲哀。此外,阿Q把自己的冤假错案当成慷慨赴义,认为自己20年后还是一条好汉。阿Q的死亡是十分荒诞而不和谐的,使文章极具喜剧色彩。鲁迅借助喜剧式的描述,写出了阿Q悲惨命运的原因——是愚昧无知和腐朽固执,将阿Q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他总是自欺欺人,勉强获得内心的平静,而最终却难逃惨死的命运。在阿Q所处的那个时代,无数平民和小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愚昧无知、腐朽固执[4]。

此外,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人物语言的讽刺性变化来体现人物的品质。革命之前,赵老爷认为阿Q的态度是不配姓赵的混小子。打了阿Q一个嘴巴之后,他说,“你也配姓赵?”革命来临之后。赵老爷的态度就变了,老Q、Q哥,前后人物的称呼的改变揭示了赵老爷态度的明显转变。革命前,他对阿Q的态度是质问、鄙夷、欺压,革命后对Q的态度是巴结、试探,从过去的耀武扬威到现在的小心谨慎、巴结讨好,赵老爷想借着阿Q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让读者们看到,底层的百姓并没有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而是让赵老爷这些人得到了投机的机会,这些变色龙不会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事实上,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鲁迅用这种表为喜剧、实为悲剧的描述,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愚弄。这种笑中含泪的效果,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也体现了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5]。

2.3 寓今于古,托古讽今

在多篇小说中,鲁迅赋予一些古代的人物以封建思想,并将其放在近代背景中,这也是一种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鲁迅先生借助古代的历史,生动地展现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封建特征,突出了国民的劣根性[6]。

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法,对神话传说或史实进行了全新的演绎。鲁迅并不是简单地叙写历史,而是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些现实元素,隐晦地批判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7]。

在《采薇》中,鲁迅叙写了夷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他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中的一些知识分子,这些人对封建统治非常地不满,但是他们却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苟且偷生的态度。鲁迅先生借《采薇》,委婉地批判了这些无能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敢积极面对现实,不思进取,只是麻木地生活。通过将当时的社会矛盾写入历史故事,鲁迅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指出了这种劣根性的历史渊源。在阅读鲁迅的历史小说的过程中,每一位读者会被先生深刻的见解、犀利的笔锋和饱满的战斗精神所折服,感受到先生对百姓的关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思[8]。

3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现实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讽刺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更是揭露社会之黑暗、批判人性之丑恶的工具。鲁迅根据作品的主题,采取白描、嬉笑、谩骂等形式,或辛辣、或戏谑、或调侃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撕下了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官老爷、地主的伪装,将他们的丑态公之于众,表达了自身对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憎恨,深刻地反思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现状,寄寓了自身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眾的深切期望。从这个角度说,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极具现实意义,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分析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剖析国民劣根性的良好途径。深入研究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不仅有助于文学家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而且有助于社会学家更准确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特征。

鲁迅的大多数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其小说中的人物立体而丰满,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十分真实而极具生命力。在讽刺小说中,鲁迅精心刻画了多个不同群体,辛辣地讽刺了一个个胆小如鼠、苟且偷生的知识分子,一个个道貌岸然、利欲熏心的政客和地主,一个个鼠目寸光、庸俗不堪的小市民,一个个思想传统、逆来顺受、麻木愚昧的农民,这些生动而鲜活的人物,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体系的核心,赋予了鲁迅的讽刺小说以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此外,在小说的写作中,鲁迅很少涉及奇闻异事,而是从现实中取材,他以讽刺小说家所特有的冷静锐利的目光,冷冷地观察生活,不留情面地把那些隐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社会现象之下的邪恶与虚伪揭示出来,因此,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具有特别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9]。

阿Q是典型的“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农民和小市民,他十分愚昧麻木,却又时时想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其实,任何一个时代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平庸无能、不思进取,却又有着一定的精神追求,或贫苦或平淡的生活,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的幻想,于是,他们只能在精神上麻痹自己,借助一些假象勉强获得内心的满足。祥林嫂也是一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一个“命运悲惨却饱受唾弃的寡妇”形象跃然纸上。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而吃人的礼教却吞噬了她的所有理想。鲁迅讽刺了她的愚昧,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而这种讽刺有着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无数勤劳善良的女性,饱受夫家的折磨而不敢反抗,而一些人对离异妇女的偏见,更是让这些可怜的妇女的生活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而言,祥林嫂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形象,祥林嫂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仍然会重演。事实上,鲁迅小说中的许多平民形象,都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即使是在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可以找到这些人物的影子,鲁迅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物,这种讽刺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让读者以另一种眼光审视当代的每一位普通人[10]。

赵七爷、鲁四老爷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上流社会的堕落”,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残存着对封建制度的幻想,作为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苟延残喘地维护着这一腐朽的制度,企图在将倾的大厦中继续渔利,令读者十分嫉恨。其实,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类似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拼命地维护着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唯恐自己丧失了这些“特殊的权利”。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极具讽刺性的“上流人物”的形象,他们自大而狂妄,吝啬而虚伪,他们滥用手中的权力,残酷地压迫着贫苦的劳动人民。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封建制度才得以苟延残喘。即使是在今天,读者仍能从一些人的身上看到“赵七爷”、“鲁四老爷”等人物的影子,这使得鲁迅小说中这些所谓的“上流社会人物”极具生命力,让许多读者感同身受[11]。

此外,几乎无处不在的“戏剧的看客”,也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讽刺对象。他们麻木冷漠,毫无同情心,面对在漩涡中挣扎的人,他们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还会给予这些可怜的同胞致命的一击。面对代表着正义的英雄,他们的嘴边挂着一丝嘲弄的微笑;面对欺凌与不公,他们选择保持沉默,他们将一个个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人同化到自己的队伍中。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看客,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不堪与堕落,可以说,他们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不过,这些看客和他们极具讽刺性的观念和行为却并不局限于那个时代。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能看到许多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冷漠看客。他们麻木冷漠,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当熟识的朋友或陌生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却假装什么都没有看到,甚至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由此,鲁迅小说中“戏剧的看客”们极富生命力,读者在阅读相关段落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看客”,自己是否也是一个如此冷漠的“看客”,以及这些“看客”会给社会带来什么[12]。

4 结语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传承和突破,同时也兼具西方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可以说,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高度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令世人在欣赏他的讽刺艺术的同时,反思自我、他人与社会,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广东.鲁迅讽刺艺术审美价值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06):20-21.

[2]王永香.鲁迅与莫泊桑短篇小说讽刺艺术之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S2):158-161.

[3]宋文华.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01-202.

[4]孟建辉.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247-248.

[5]张晓坤.浅谈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J].黑河学刊,2011(12):44.

[6]陈伟群.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335-336.

[7]靳庆华.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J].学园,2011(02):88-93.

[8]胡高明.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0(03):42.

[9]林爱周.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J].文学教育(下),2009(05):24-25.

[10]李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之研究[J].才智,2008(10):190-191.

[11]李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之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2):180.

[12]张家胜.论鲁迅讽刺艺术的价值[J].中州大学学报,2004(04):40-42.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
浅析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浅谈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低星级酒店员工晋升制度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