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题材纪录片的英雄叙事研究

2020-12-23尹如月

声屏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女英雄

尹如月

摘要:战“疫”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产品,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感人事迹,还创新了传统纪录片程式化的“英雄叙事”模式。该类纪录片从传统英雄的解构与重构、个体英雄到群体英雄的转向以及新时代的女英雄三个维度出发,完成了疫情中英雄群像的生动刻画,同时在化解社会矛盾、发挥积极正面的公益传播作用以及丰富中国纪录片“英雄叙事”的内涵等方面均做出重大贡献,为今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英雄叙事 传统英雄 个体英雄 群体英雄 女英雄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中国乃至全世界深陷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旋涡,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战“疫”题材纪录片作为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中国在纪录片的发展上仍大步向前,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武汉战疫记》《战“疫”故事》《英雄之城》等。“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直接接触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人物,触及人类的经验,总是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求答案并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问题的环境”,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说,“力求真实”是纪录片最核心、最基本的特点。与传统纪录片一样,战“疫”题材纪录片取材于现实,镜头对准生活中的每个人。医疗设施的紧缺,人类对病毒的未知,患者生命的脆弱,医疗专家的无助……战“疫”中的种种难题清晰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往被美化的现实被突然扯下了遮光布,赤裸裸、毫无修饰地暴露在聚光灯下。

战“疫”题材纪录片通过传统英雄的解构与重构、个体英雄到群体英雄的转向以及新时代的女英雄三个维度,完成了疫情中英雄群像的真实叙事。被“神化”的英雄转向平民化、真实化和多元化,传统英雄的刻板印象消解,英雄们通过镜头团结全国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携手作战,共克时艰。

传统英雄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纪录片中,英雄虽来自现实,但从出场开始,便自带英雄光环,如赞颂身在一线的建设者的《中国建设者》(2015年)、讴歌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的《星耀征途——中国女排里约夺冠记》(2018年)、赞扬桥梁工程师工匠精神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等纪录片,记录的英雄们虽真实存在但通过艺术的处理,披上了“无所不能”的外衣。虽然观众会被这些故事所动容,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被神话”的英雄人物。战“疫”题材纪录片打破了影視与现实的断层,“无所不能”的医生走下神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接过医生们手中的接力棒,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及大众的身边。

医生:解构刻板印象中的“万能”医者。传统影视作品中,创作者更偏向于对医生形象进行“神话性”的塑造,非客观的镜头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过程曲折的生命奇迹,描绘了一位位妙手回春的“万能”医者。反观社会现实,医患纠纷、医疗事故频频发生,医生被神化的英雄形象与现实落差使得医患矛盾愈加严重,医患纠纷频频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战“疫”题材纪录片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重构医患关系场域。一方面,实证影像资料、沉浸式的拍摄呈现最真实的医学现状。如在纪录片《钟南山》中,导演运用第一人称的视点,通过钟南山个人的讲述,让观众清楚地了解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真实的医学局限性。另一方面,限知性叙事、第三人称的客观解说展现最真实的医者生活。救死扶伤的医生被包裹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内,高强度、长时间的持续性工作使得他们自己的生命陷入危机。限知性叙事让普通大众真正认识到医生也是肉体凡胎的普通人,在舆论、职业、责任、个人家庭等多重重压下,医生们即使身体不适,也要像机器人一般精密、高效地“运转”。战“疫”题材纪录片给“医生这个群体创造了一个发声的出口,有效地为医生群体的形象进行了纠偏”,极大程度上扭转了大众对医生的偏见,瓦解了人们对医生这个英雄群体的刻板印象,消减了长期郁积的医患矛盾。

普通人:建构普通群体中的“平民”英雄。除了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战“疫”题材纪录片还塑造了很多普通群体中的“平民”英雄。不打烊的热干面店主(《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数不胜数、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战“疫”故事》),热心助人、不辞辛苦的出租车司机(《英雄之城》),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不分昼夜的建筑工人(《中国战疫记》)……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一场规模盛大的草根影像。导演通过对疫区疫情发展脉络的梳理,用“上帝视角”的抽离感,客观地记录了这些“平民”英雄的伟大。与此同时,战“疫”题材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塑造行业伟人的“英雄叙事”模式,将视角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这些普通群体中的“平民”英雄来自中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面貌、各异的方言,但是他们都书写着并不平凡的人生,彰显着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伟大精神。

个体英雄到群体英雄的转向

除了传统“英雄叙事”模式的解构与重构,战“疫”题材纪录片还呈现出个体英雄转向群体英雄的趋势。武汉是中国疫情的首发地和重灾区,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传播,中国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均先后沦为疫情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英雄们不再单打独斗,反而像“漫威系列”的英雄一样群聚起来,形成了区域团块化、年龄分层化以及职业区分化的群体英雄形象。

区域团块化的群体英雄主要以各个省份为聚集点,竭“晋”全力(山西医疗队)、“辽”表寸心(辽宁医疗队)、“沪”你周全(上海医疗队)等31张援鄂医疗队名片在镜头的宏观叙事中,以援助武汉为核心,展现了不同区域的群体英雄赴鄂战“疫”的感人事迹。通过涵盖万物的航拍、简洁真实的客观解说,再现空间地理位置的同时,凸显了全民参与而非单人抗争的战“疫”特点,呈现出英雄区域团块化的独特叙事特色。

年龄分层化的群体英雄主要聚焦于年长的权威专家组和年轻的“90后”医生、志愿者两类群体。如记录权威专家组战“疫”的《钟南山》、展现“90后”光荣事迹的《暖暖的中国》等作品,都采用全景化的纪实拍摄以及按照时间展开的线性叙事,为战“疫”英雄们贴上年龄分层的标签,以此唤起不同年龄阶层的共鸣,更加凝聚了全国人民群众并肩战“疫”的决心。

职业区分化的群体英雄是基于叙事主体多元的职业特点展开的,“叙事主体与聚焦共同決定叙述的状况”,创作者们均以战“疫”为叙事中心线,通过中心串联式的叙事结构,串联了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公安干警、慈善的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非凡“故事”。他们既是叙事主体,又是被叙述的群体英雄,虽然职业迥异、身份有别,但是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时刻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作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产品,战“疫”题材纪录片通过对群体英雄的全新叙事,在展现群体英雄区域团块化、年龄分层化以及职业区分化特点的同时,发挥出引导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凝聚民心的强大作用。

新时代的女英雄

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充当着构成奇观、诱发欲望观看的视觉动机”,女英雄的评判标准源于传统文化中大众对男英雄的定义。“这种性别的分野和叙述权威的高低的对比”使得女英雄自始至终都是男英雄的附属品和陪衬品,都是“被雄化”“被男性化”的女性形象。战“疫”题材纪录片一反常规,采用“异故事+故事外”的最高权威视角,呈现了新时代全新的女英雄形象,打破了大众对女英雄的刻板印象。创作者们通过极低的、具有强烈压迫感的俯拍空镜头,加之重复蒙太奇的运用,真实而又具象化地展现疫情背景下,中国压抑的城市状态。除此之外,作品中对被叙述者(女英雄)特殊的画面处理,使其在鲜明的视听对比中充分凸显新时代女英雄的坚韧、独立与伟大。传统的影视作品中,女英雄始终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反观战“疫”题材纪录片,被剪掉秀发的女医生(《生死金银潭》)、运送战“疫”物资的热血女司机(《中国战疫录》)、道路秩序维护中独挑大梁的女干警(《英雄之城》)等女性英雄形象,虽然仍处于“被观看”的地位,但是这种观看明显消解了传统影视中的男性观看,以及带有“性”元素、充满偏见和贬义色彩的身体观看。创作者们通过剖面式平行结构的非常规叙事,实现了女英雄的个人身份与新型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

结语

作为“现象级”的文化产品,战“疫”题材纪录片另辟蹊径,从传统英雄的解构入手,在“英雄叙事”的视域下,展现了全新的、多维度的英雄形象。英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围绕在普通大众身边、普通却不普通的“平凡人”。这些英雄形象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虚构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战“疫”题材纪录片在诠释真实的“中国英雄”的同时,积极承担了全民共同战“疫”的社会责任,努力发挥了积极正面的公益传播作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纪录片“英雄叙事”的内涵,也为中国今后的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洪婷.中国当代医疗纪录片的叙事学研究(2014-2018)[D].湘潭:湘潭大学,2019.

[2]米克·巴尔.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军强,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3.

[3]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3.

[4]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1.

猜你喜欢

女英雄
A parkour heroine跑酷女英雄
What makes her a writer
那个“女英雄”一样的女孩
“女英雄”从军记
那个“女英雄”一样的女孩
那个“女英雄”一样的女孩
“女英雄”长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