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23范瑜林琼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范瑜 林琼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抓党建促教学”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工作切入点,提出研究三问,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实施教学模式的重构,认真探索“一纵一横”式交替进行的教学+体验路径。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体验式教学,有效提高了师德修养;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增强了课堂师生互动;激发了思政要素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实现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华传统文化 体验式教学模式 改革

笔者以“抓党建促教学”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工作切入点,提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学院专业紧密结合;如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党建、教学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问,创新支部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的思路。通过一年的工作,在支部建设、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中都能浸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改革高职院校预科传统的“听、说、读、写、练”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改革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提升学习效果,真正能为学生创设立体的学习环境。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理念的转变研究

(一)“课程思政”背景教师理念的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深挖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元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起初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和对课程思政的不理解,认为自己上好语言课程,把知识点讲到就可以了,思政的要点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系部通过集体研讨和抽查听课,要求教师在教案、讲稿中先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授课时将时政新闻进行课前五分钟的讲解。实施一个学期后,教师们开始认真反思。有的教师认为课前五分钟的时政讲解生硬,和所受课程无关,致使知识体系破碎;有的教师认为,时政的有些内容理解难度大,自己讲解困难,预科学生无法理解,致使课程思政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创新动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全,忽视了全课程育人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期过完,没有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

(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改革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在认真学习思政进课堂的理念后有所反思,在备课时从原来的备知识点转变为单元式设计,每节课都在知识点中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内容。一是主动挖掘本堂课程背后想要表达的仁、爱、礼、让或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些精神,利用开放式的思维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PPT、听录音、看视频等途径了解文化传递出的思政信息,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的正能量;二是通过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名人名师、中国好故事等和本节、本单元课程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反思,有所感悟;三是加强实践和体验环节,让学生能感知和触摸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中华经典诵读、传统节日美食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黄梅戏、秧歌等的传承学习体验等。教师们通过这些手段和形式,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教学模式的重构,认真探索“一纵一横”式交替进行的教学+体验路径。

(一)课程资源整合,探索“一纵”式教学模式路径

“一纵”式教学模式路径主要是指重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将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进行单元化整合,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每一课程内容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将思政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在授课巧妙融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我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从预科阶段开始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这是学生在整个大学求学阶段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由于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认知不足,从高中刚到大学学习自律性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能力差,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有益的营养,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五个认同”教育。單元设置了汉字的发展、传统节日习俗、中华名人、传统美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共内容,针对不同专业,挖掘选取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国建筑、装饰、科技、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课程实际教学的成效。

(二)线上线下结合,探索“一横”式体验模式路径

“一横”式体验模式路径主要是指教师在每个单元课程设计时都加入体验的环节。学生先把基础理论知识学懂弄通,教师通过组织安排体验实践、课外活动、运动会展演等方式体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的习得,既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课体验的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教师将课程中出现的经典诗词、文章做成教具和展板,通过对中华传统古典诗文的诵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二是通过多方渠道,借助政府、企业的力量和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让优秀的文化进校园,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天生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通过剪纸、秧歌、黄梅戏等项目的传承,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体验内容。三是在体育课程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在项目中加入武术、太极拳、太极扇等项目,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动会上通过编排,不仅能打出套路,而且有队形变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四是通过线上线下内容结合,拓展学生视野,丰富体验内容,教师还结合线上知识问答、游戏设置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成果与反思

(一)在师生互动中激发思政要素育人功能

体验式教学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将思想启迪、道德规范、价值引领等思政要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激发思政要素的育人功能。一名非思政教师,能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有机结合,能够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化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进而从精神秩序层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认识社会和专业,达到知识传授中的价值观同频共振效果。“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使师生关系逐渐从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地位;将以教材为中心逐渐转变为学生体验学习为中心,教材为辅,催生了新型师生互动的紧密关系。

(二)有效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日常能够结合“学习强国”软件和时事政治的内容,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节日、习俗、民族精神等自我提升了师德修养。实施“课程思政”以来,教师真正地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实在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教师思政,学生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目前,教师已经形成备课学习团队,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制、内容选择、目标确定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通力合作,集思广益,把各自的教学有点和好的方法相互分享。团队针对“课程思政”的大研讨活动,转变了教学理念,强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使显性的知识教育与隐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在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无形地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的教师还增强了教学自信,认为课程更加丰满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完整了,从以前被动地去授课转变为主动授课,增强了自己教学的快乐感和满足度。

(三)学生通过体验让“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

学生们通过学习体验让“课程思政”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体验,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将课程思政和课堂内容充分结合、将教材内容和拓展知识充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高天霞.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列开“大学语文”的必要性[J].大学语文建设,2019,(11):5.

[2]郑晓.“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117.

[3]蒋红雨.课程思政的教与学[J].高教学刊,2019,(06):6.

[4]褚洪玉.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渗透研究[J].德育与成才研究,2017,(11):33.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