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

2020-12-23陈大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年教育教育模式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受到联合国及各国的高度关注。我国也早已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快速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除了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医疗等方面,老年教育愈发引起高度重视。乡镇成人学校责无旁贷地应该担负基层老年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北京市房山区阎村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着力打造的“成人学校+老教协”老年教育模式,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老年教育 教育模式 文明实践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已得到联合国及各国的高度关注。早在2002年4月,联合国就通过了新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战略》,力求正视21世纪社会文化、经济及人口现实,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及观点。我国早已于1999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随着老龄化快速发展,急迫的需要在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体制、机制与之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让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老年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上述标准,我国于1999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是全球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中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

(3)中国高龄化问题突出;

(4)未富先老。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

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老年事业的与时俱进。“五老+一老”,即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到2008年将老年教育列入老年工作之中(老有所教)。

3.老年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74号)中明确提出,“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将老年教育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我们的认识。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亿,占人口的17.3%。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25%。老年人口占比呈明显快速增长之势。

(二)对老年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1.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给予高度的关心、关注与关爱。老年人曾经为国家贡献,为家庭付出,理应受到尊重。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退出了工作岗位;随着体力、精力的减退,他们不再身体力行。但他们有过青春年华、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他们有过年富力强,运筹帷幄。他们为了党和国家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家庭和谐幸福做出了牺牲;他们是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功臣,他们是家庭和睦的源泉。他们步入老年、理应得到应有回报,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社会的义务,是家庭的责任。

2.中国有尊老孝亲的光荣传统,必须给予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他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在提醒人们应该有感恩之心,孝亲爱老之传承。家庭中的老年人养育了一家,子女有义务让他们安度幸福的晚年。孝亲爱老是一个家庭文明和睦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好家风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成年人对待父母和家庭老年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能否在家庭氛围中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很大程度的决定于这个家庭如何对待老年人。

3.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既是被照顾的对象,又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图腾,必须不断学习。尊老爱亲是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根植于每个家庭,每个人心中。老年人的喜怒哀乐,老年人的价值取向,老年人的健康与否,对家庭其他成员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正能量的传播,老年人在大多数家庭中的权威,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老年人在子女及孙辈中引发的效仿效应,决定着老年人必须“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一个家庭的积极向上,融洽和睦。

4.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决定着国家与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就目前来说,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7.9%,人口达到2.48亿,未来几年还会急剧增加。老年群体已经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他们在职时、工作时有组织的教育、同事的交流、自我的约束,往往压制和掩盖了人性上的某些弱点,但当他们退休之后,似乎是脱离了组织的关注,脱离了社会的关注,游离在社会各个角落里,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局外人”,从“社会人”回归了“自然人”,失去了约束和抑制,人类的“劣根性”就会冒出来。如果不把他们有效的组织起来,势必给社会、给家庭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国务院出台《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也说明了对老年人群体给予必要的关注,老年教育势在必行,而要使这项国家戰略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老年教育工作体系。北京市房山区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即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校(市民学校)为补充三级网络建设,无疑为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模板,为老年教育落地生根提供了前提保障。乡镇成人学校以老年教育为己任,采取多种形式,不同手段将一个地区的老年教育抓起来、活起来,深入下去,逐渐形成全社会关注老年教育,老年群体动起来、学起来、传下去的良好氛围,传播文化、传播文明、传播快乐、传播希望。

(三)老年教育需要创新与担当

1.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新时代的创新与担当。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全党要在新时代履行新使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面对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大背景,就应当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努力做好老年教育工作者,为国分忧为党担责。

2.老年教育需要探索与创新。我国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力推“知行合一”,他的“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是我们做基层工作同志借鉴的方法。老年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路径可以走,必须有创新精神、有担当意识、有开拓进取的勇气和责任感、使命感。

三、老年教育,乡镇成人学校大有可为——阎村“成人学校+老教协”老年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基层的乡镇成人学校,工作上“点儿多面儿广内容多”,如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思路清晰很重要。要将老年教育纳入学校管理范畴,把它作为社区教育重要内容整体推进,重点打造。

(二)“成人学校+老教协”,量身打造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模式

1.“老教协”组织。“老教协”的全称是老年教育工作者协会。是由各省区教育工委(党委或党组)直接领导的教育系统老教育工作者依照国家法律、自愿结合的群团组织。北京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在各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分支机构,在基层各学校建立分会。

2.阎村镇老教育工作者分会,简称“老教协”,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创新性的将本应以基层法人单位建立分会改为以镇教委成立分会。

“老教协”组织与镇成人学校整合,特点是以镇教委牵头、整合镇域内幼、小、中、职成各类教育单位的离退休教师,成立“阎村镇老教育工作分会”。优点是人多好办事,活动易组织;减轻基层校(园)长压力,集中精力抓学校管理;离退休教师分散在社区(村庄),和社会联系紧

密,且文化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易于发挥召集和组织各种活动。

3.阎村镇“成人学校+老教协”老年教育模式。以成人学校为平台,以老教协组织为依托,以离退休老教师为骨干,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满足老龄人口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目标。

4.我们的具体做法。10多年来,我们积极打造以镇成人学校为中心的各种教育、培训、学习项目,使之成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倡导人人学习、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精彩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氛围。

(1)梓萌书社,让老年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2008年底,我们创办了终身学习社团组织——梓萌书社,这是服务阎村文化名镇建设的突破口,书社坚持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会,开设梓萌大讲堂,并走进行政村、社区宣讲文学、法律、礼仪、健康等方面的知识。2009年1月,《梓萌》文学季刊创办发行,我们努力使她成为“百姓生活的记忆、精神世界的家园、阎村文化的烙印、文化名镇的载体”。“梓萌书社”现在已有110多名会员,十年来,举办了40次讲座、26次作品交流,组织了“庆祝建党95周年”“和梦一起飞”“阎村故事”“我和我的祖国”等八次主题征文活动。2009年初,我们又创办了文学期刊《梓萌》,到目前已经出版41期(约400余万字)。

(2)“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唱出人民群众幸福的声音。2012年11月,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阎村文化,经阎村人民政府发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农民合唱为表现形式“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目前,阎村镇共有37支合唱队、7000多人常年参加活动,每年一届的合唱节已经成为阎村文化生活中的品牌项目。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老年合唱团”“戏迷俱乐部”“老年葫芦丝俱乐部”也落户在镇成人學校,老年葫芦丝最多的时候达到近百人,京剧票友50多人也常年活跃于各村、各社区送戏下乡。以绿城社区老年人为主体的“新歌合唱队”和“欢歌舞蹈队”在参加市、区比赛中多次获奖,成为京郊闻名的社区老年文艺表演队。

(3)老年门球,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老年门球,已经成为阎村老年教育活动一个品牌。2003年,以退休教师成立的第一支老年门球队,将老年门球运动引入了阎村,自此一发不可收,到目前为止,阎村老年门球队已经发展成了有五支球队,参与活动的老年人有50余人,在老年门球队的带动下,阎村还成立了一支残疾人门球队。老年人在门球运动中切磋技艺、交流感受、增进感情,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区门球比赛中多次获奖,还被房山区门球协会评为“优秀门球队”,被北京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文化社团”,退休教师王淑香还被选拔代表北京市参加中国门球协会组织的“中冠赛”总决赛,在121个参赛队中获得冠军。

(4)阳台种植,让传统生活习惯与城镇化生活有效衔接。2012年4月,阎村成人学校利用院内原小学遗留下来的操场,结合成人学校培训特点,改造建设了“阎村成人学校种植实训基地”。基地占地约3000㎡,分为室外种植实训和室内种植实训区,其中室内种植实训区是640㎡现代化阳光温室。建设之初,学校就明确了基地的“五化”发展目标,即管理精细化、人员专业化、环境景观化、培训大众化、产品有机化,并结合城镇化发展,当地的传统种植越来越少,而搬上楼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情结又无处挥洒的社会现实,将种植实训基地明确定位为阳台种植培训和庭院种植培训,而老年人恰恰是这项培训的参与者和培训对象。

回顾阎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成人学校+老教协”的老年教育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阎村成人学校组织的《梓萌》书社、老年合唱队、老年门球队被北京市“老年教育工作协会”评为优秀社团组织,阎村成人学校还被评为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校”“全国农村老年教育先进单位”,校长陈大勇还被评为“全国农村老年教育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老年教育教育模式
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研究
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对老年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