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武术课分层次教学模式探讨

2020-12-23胡鹏

山东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分层教学模式

胡鹏

摘 要:体育专业的武术课分层次教学模式由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小组合作与个别教辅相整合的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四部分构成。通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分层次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优秀师资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议: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从引导学生多种形式体验文化出发,以武术健身文化和武术技击练习为体验快乐的运动形式,形成掌握武术技能的动力,合理规划武术课程。

关键词:体育专业;武术课;分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5-0061-06

Abstract:Stratified-based teaching model of martial arts specialized course contains four sections: the stratification of students and that of targets, group co-operations along with individual tutorial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s well. By mean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t has show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has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mplemented sharing of excellen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d scient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 should consider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culture in a variety of forms, to acquire martial arts skills based on experiencing martial arts fitness culture and combat exercises and how to plan martial arts courses reasonably.

Key words:professional sports; martial arts course; stratification; teaching mode

当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是要学会适应社会,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的过程时,教育就变成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与学科促进需要相结合的一种育人机制。教学模式如何适应这种需要是各个学科始终探讨的问题。武术课是体育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且与传统文化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当前的武术课教学存在将所有学生视为同一水平、同一层次对待的问题。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是以武术作为专项进入体育学院,学生运动素质及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导致武术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惑。这也是目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喜欢武术但又不喜欢上武术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层次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為许多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所重视并加以推广。8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推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实行区别教学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以分组教学为主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美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在1984 年《未竟的事业》的报告中也强调“要以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差异”[1]。武术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其内涵丰富且具有当代大学生急需加以提高和具备的精神元素,如何实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彻与体现其精髓,并合理区分不同学生的追求目标,分层次武术教学模式很值得思考与探讨。本文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以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中发现该模式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为提高体育专业的武术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学生分层 :研究的模式设计

学生分层是针对不同需要和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安排,其出发点是武术教学的个性化化实施,促进每个学生的武术进步。本研究遵循构想—设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确认的步骤进行。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层次分得是否科学与切合实际,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败。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学科需要、动态调整的原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分层的目的含义以及分层方案的设计,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以统一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再根据学生的相关学科学习的表现,科学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应他们自身水平的层次;学生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做必要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在12周后进行,根据学生自己的要求做个别调整;第二次调整是根据武术学习情况和整体评估情况作较大范围的调整。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实践实施流程见图1。首先,是对全班学生进行原始水平测试分层;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第三,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分层次教与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练习,提出不同要求,分层进行练习之后安排不同层次的交叉练习,进行不同层次的交流;最后,根据上课情况进行小结,并以此调整练习内容、负荷与要求。整个教学流程是环状的控制系统;不断地根据学生在练习中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期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在课题研究之前,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相关分层次教学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与梳理,初步设计出如下的武术教学分层次具体步骤以及作出简要分析。

1.1 课堂教学之前的分层

在学期开始之前,我们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填写自己的层级。我们参考该年级学生已结束的相关学科的成绩(主要是体操、健美操两门学科的考试成绩),并访谈了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就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对待非客观性打分项目的学习动力及学习态度作了初步的了解,同时经过初步的测试,掌握了学生的专项素质,如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等。根据获得的一手资料,将这几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并根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我们初步对学生的层级进行了划分。划分的结果见表1。

1.2 课堂教学中期的分层

教学中期分层是在完成12周的教学后进行的,此时根据课时计划,武术教学已经完成了三路初级长拳和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进度,同学们对武术及两个套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由于两个套路分属两个不同的拳种,在练习方法和练习技巧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学生们对其各有好恶。在能够进行分层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具有了较强的重新选择愿望,可以说本次选择代表了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基本定位,倾向长拳还是太极拳。从我们此时做的问卷调查可见一斑。有21.93%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的选择;46.49%的学生是为了多掌握一些技能。在同学生的座谈中也了解到,他们的第一次分层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之前只是从电影电视、小说中认识武术,认为武术“很厉害”,应该“很实用”“很好玩”,学习一招半式或者“绝招”就能防身制敌,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识。当接触武术后才了解到武术的本来面目以及学习的困难性,因而本次选择更理性更切合自身实际。根據学生对武术课堂学习的兴趣,以及呈现出来的掌握武术技能的能力,在原来分层的基础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又进行了调整。进行调整的情况:在初次选择A层的69人中,有11人改选为B层,改选率接近16%;在初次选择B层的45人中,有2人改选为A层,改选率不足5%。总的变化率为11.4%。

1.3 课堂教学后期的分层

后期分层是在结束武术教授内容进入复习阶段时实施的,此时的分层主要针对学生的课程结业考试,其出发点就是形成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因而,该阶段分层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选择。通过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学生对分层的理解与选择部分是基于顺利通过结业考试,调查问卷显示,该比例占到26.32%。经过后期分层显示,没有人从B层调整到A层,但有22人从A层调整到B层。共有38人选择A层,76人选择B层,总变化率为19%。这与后来的考试表现相符。之所以由学生确定,我们处于这样的思考:1)武术课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尊重个体需要与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掌握武术知识与技能,还要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区别,尤其是考核成绩的区别。2)教学与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对考核的成绩也是非常看重的,这不仅关系着学业的完成,更体现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感受。3)作为体育院系的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保持健康的身体仅仅是自身的状态,满足社会需要(未来能用自身的技能服务社会)以及满足学科需要(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任务)同样是本次分层必须考虑的。考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同学其实际水平应选择B层,也就是选择三路初级长拳或24式简化太极拳,但由于在考核评价中规定:选择B层意味着在分数上是从90分起评(A层从100分起评),况且初级棍术动作较少,演练起来较容易记忆,就是说学生在选择A层后存在着一旦抽到演练初级棍术就会很幸运的投机心理,因此,基于上述原因选择了A层,但演练效果较差,后悔心理的反应非常明显。

小结:武术教学的分层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对武术课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其选择就更具科学与合理。总体来看,实行教学初期分层、中期分层和后期分层能较好地反映学生们对武术课的认识、态度,学生的自主选层显示出当前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由此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倾向,为武术课的教学思路、方法、内容与形式提供参考和依据。影响其主观分层的因素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武术技能的难易程度;自身的能力;考评的方法与实施。

2 武术分层次教学模式

2.1 目标分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根据分层次教学的优势,各层次学生的武术基础及技能水平大体接近。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可接受性原则,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所定的目标力求使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能看得见、够得着,在可操作的情况下可达到要求,其原则是稍高于该层次学生的实际运动技能。在初次分层后,A层以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练习为主,要求基本功扎实、基本动作规范,手眼身步协调配合,动作伸展、熟练并体现美感,辅以专项理论讲授和教学擂台赛;B层以基本动作组合练习为主,要求掌握单个技术动作的正确做法;套路动作要领清楚、动作连接连贯并体现武术技术特点,辅以专项理论的讲授。中期分层后,A层以基本功的练习和器械(棍术)学习为主,目标要求:基本功达到动作标准、舒展、幅度大,有力度、节奏感强;棍术练习要棍花娴熟,套路规范熟练,身棍配合协调;B层以两个套路(长拳和太极拳)的练习为主,要求套路连贯熟练,做到“型”“法”规范、起止点清晰,有力度。后期分层的目标:A层以巩固动作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为主,要求突出劲力、协调,动作规范、身法自然。B层的着力点在于所选择套路的规范性与熟练性,要求能规范地独立演练套路,手眼身步协调配合,动作节奏鲜明并体现美感。

2.2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核心:分小组合作与个别教辅整合

2.2.1 分小组合作

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合作的环境平台构建在技术层面的学习与提高尤为重要。小组合作练习是按照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3]。本研究采用同质学习小组和异质学习小组的划分。同质学习小组是将同类或武术技术水平大致相当的6名学生编排在一组,并为各组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教学之初,我们获得学院教学科的帮助,在安排课程时,将平行的两个班安排在同一时间上课,为本次教学研究提供便利之处);异质学习小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组。在异质学习小组中,技术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起到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的作用,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巩固自己技术,得到相应的满足感和快乐感。另一方面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良好合作态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从课堂学习效果发现,这种课堂组织形式能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但从中也发现不足之处,即是兴趣低的学生在学习新的动作或巩固已学的动作时,存有消极依赖的心理,认为课堂解决不了课后仍然可以求助,同学资源的易得性滋生了这种拖延症的形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反映出这样的倾向:对“课后练习中遇到困难向谁求助”的问答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同学。当然,这种结果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出是这种心理,但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学生课后交谈中,抱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的目标。

2.2.2 个别施教与辅导

将班级集体教学与个别施教相结合也是本次“分层次”教学中常用的模式和策略。集体教学中的新内容的学习,沿用常规的讲解—示范—领做—重点环节的强调—重复练习这样一套教学过程,当学生对动作要领及动作路线基本清楚后,练习阶段采用上述分小组合作法。本教学模式运用的并非以往简单地在集体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等方面体现出来。在教师的巡回指导过程中,对基础差、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帮助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形成在辅助练习中养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强调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如长拳中的“大跃步前穿”,要求这部分学生要做到起跳高、落地稳、空中身体有滞空亮相动作,以此培养他们养成后进赶超、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劲头及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辅导部分既有课上辅导也有课后辅导。“分层次”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后对武术的练习问题。以往的事实表明:大学生对武术课后的练习较少,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武术动作的复杂性而导致学生忘记动作做法,课后想练习却无从下手。本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课后作了具体的规定与要求,A、B层的学生实行课后结对辅导,保证武术动作学习、练习的连贯性和强化巩固性。

2.3 教学评价

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我們将武术动作完成质量、学习积极性、练习的数量作为平时主要的考量指标。由于武术属于以动作质量为前提的主观性测评,对于力量性(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等素质指标能从动作完成情况体现出来,同时也构成了动作熟练性的基本要素,其量化程度比较容易操作。但武术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容易量化内容的定量测评,更要重视对难以量化内容的定性评价,如态度、品质(武德操守)、创新能力(武术风格)等指标的评价,这也正是武术教学评价的难点所在。武术教学评价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过程,既有具体、直观、外在的一面,还存在抽象、间接、内在的一面,只借助某个指标或量表,难以从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做出观测判断,因而,我们采用档案袋的方式,注重平时的考查、测试以及课堂表现的评价内容,辅以教学录像回放观察分析得出的质性评语,对实践上的正确评价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期末的评价采取了教考分离的形式,由学院指定考评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对学生的武术技能完成情况进行打分。A层学生在三路初级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和初级棍术三个套路抽签决定独立演练哪一个套路;B层学生自主选择三路初级长拳和24式简化太极拳两个套路中的一个进行独立演练。根据分层次教学的规定:A层学生的起评分是10分;B层学生的起评分是9分,打分时统一按照10分打,然后在B层学生的得分中减掉1分。

从本次结业考试的成绩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技能水平都有提高。尤其是B层学生的成绩总评明显要好于往届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在总成绩上提高4.65分(百分制)。A层学生的武术成绩比往届也有提高,主要表现在技能分的优秀率高于往届。本次学院组织的武术统一考试的评委与上几届评委相同,因而不存在由于评委的主观评价标准不一致造成的误差,说明本次成绩的可信度较高,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可比性。

3 结论

3.1 研究发现

3.1.1 分层次教学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上课,完成教学任务,而更应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基础、兴趣、心理状态等,在课堂上善于观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要创设更加民主的课堂,使得所有同学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1.2 通过分层次教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师配备情况更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讲授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布置的作业适量而且适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同时完善了学生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教师对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3.1.3 通过分层次教学,实现了优秀师资资源共享的原则[4]。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全班学生只能面对本学科的一名教师,接触教师面较窄,分层次教学弥补了这种不足。由于有分有合,不同层次班学生的流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资的共享。

3.2 研究的局限与思考

3.2.1 层次的划分

到底应该分为几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异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界定?如何进行层次标准的界定?这个层的概念该如何把握?层次的科学划分,是事关分层次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诸如学生人数、教师安排等方面原因,现在的层次划分还不是很合理,由于仅分两个层次,在同一层次班内,学生的差异仍然较大,这对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再细分为三、四个层次,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

3.2.2 武术理论课的教学

武术分层次教学仅限于技能课,理论方面的教学还没有找到合理有效的形式,主要是为保证公平公正性,武术理论试卷为同一试卷,在试题命题中是否拓展教材素材,增加关于武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尚没形成统一认识,使得武术理论教学没有实行分层次。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事物,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更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要单纯注重成绩,而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发展,不仅在成绩方面,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慢慢摸索,科学、严谨地对此作出认真的分析,并形成一套更为合理、合情、科学、易于操作的武术分层次教学模式。

3.2.3 对学生的感情不能分层次

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同学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只有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分层次教学,是在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尤其对 B 层的同学,他们的起点比较低,可能有一些自卑心理,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更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的变化,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当然面对学生的进步,更要表现出赞许与肯定。

3.2.4 调动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

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是指在武术方面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或者他们有了一定的武术基础,他们课堂上活跃积极,课下除主动训练以外,还能自己去主动查找有关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文化研究等资料,表现出对武术极大的兴趣,成绩突出。在我们的分层次教学中,他们不仅仅充当学生的角色,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高水平决定了他们还要在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积极帮助那些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同学。而在辅导和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爱好、朝夕相处也可以使他们更能接受。这部分学生又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把自己提高到新的认识高度。

4 建议

4.1 合理规划武术课程。武术课程设置应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由以学科发展为中心走向以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中心。我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教学时数也区别不大,因而在教师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及进度等往往也是按照一个标准与要求进行。然而,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大的不同,其学习进路是沿着两条线展开的,一种是教育系统,一种是运动系统,且不说培养目标与方向理应存在差异,就学生基础、多项目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材质”相差较大,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应即符合培养目标,也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關注不同基础,打破用一种模式培养的局限。

4.2 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从引导、鼓励学生喜欢武术入手,以多种方法学习、练习武术技能,用多种形式体验文化,以武术健身文化和武术技击练习为体验快乐的运动形式,形成掌握武术技能的动力。在武术教学中建立多种层次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与答疑。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新模式中得到解决。

4.3 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在分层教学条件下,教师是技术技能传授者,更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5]。教师要积极变革,变独角式技能传授为合作式型教学方式,在任务型教学目标前提下,教师将武术文化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结合历史事件、武术比赛、影视中展现的武术技能用法拆解分析,提供尽可能丰富、内容广泛的信息,激励、促进、启发学生掌握动作,了解武术文化。在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固守单一、保守的教学方式,探索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模拟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技术支持,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平台,关注网络课堂,观研典型的武术比赛、知名专家的武术讲座、表演等,促使学生自主安排网上学习。在教师多元教学方式引领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渐渐向主动学习方式靠拢。

4.4 体育院校成立专门的武术教学科研小组,进行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创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詹筱蕾.分层次教学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实验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4.

[3]王金林.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4]郭奇峰.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5]马东花.分层次教学对高中女生体育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228-229.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分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