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外网球战术研究综述

2020-12-23杜裕冯度

山东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战术网球

杜裕 冯度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十年国内外网球战术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参赛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今后网球战术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研究发现:1)国内研究从早先以优秀运动员进行个案研究,转向近几年对某一赛程阶段运动员技战术使用的异同分析,并主要从发球阶段、接发阶段和相持阶段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2)国外现阶段研究以大数据为切入点,寻找共性规律,部分研究基于建模并进一步进行预测;3)网球战术未来的研究热点更多地将聚焦于寻找优秀运动员战术应用的共性,注重开发分析、收集数据的软件,以及提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跨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是未来提升我国网球科研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网球;战术;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5-0017-06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ennis tactic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ten year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player train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ennis tactics. Findings: 1) Domestic research has shifted from early case studies of elite players to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actic use and tactics in certain stage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ree stages of serving, receiving and holding; 2) Research abroad at the present stage starts from big data to find common rules, and some research is based on modeling and further predictions; 3) Futur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finding commonalities in the tactical application of elite play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for analysis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bilitie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Key words:tennis; tactic; review

网球运动作为世界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每年从1月至11月平均职业赛事超过60项,持续约为45周。为获得更多的积分和奖金,运动员通常需要努力参加由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和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组织的各项比赛。而为了更好地推广网球比赛,网球协会对排名靠前的运动员提出强制规定,以男子比赛为例,排名前30的运动员,除参加四大满贯赛事外,还应参加6项世界巡回赛1000大师赛,4项ATP巡回赛500赛以及2站低级别赛事(ATP世界巡回赛250赛或挑战赛)[1]。此外,部分运动员还需代表国家参加团体比赛,例如戴维斯杯、联合会杯和奥运会,这使职业网球运动员几乎整年都处于比赛期。再加上舟车劳顿、调整时差的影响,以及比赛环境、场地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对运动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竞技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比赛中采用适宜的战术,利用场地差异、结合自身优势、针对对手弱点,合理安排体能,充分发挥技术能力,是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总结近十年国内外网球战术文献,从多角度分析网球战术的应用,并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为我国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参赛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为今后网球战术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概念界定

现阶段,对于网球战术概念的界定上暂时没有统一的定论,各个概念均有着其本身所侧重的维度,主要从计谋行动及技术运用方法两个维度进行界定。

从计谋和行动维度来看。王希升(2001)认为:网球战术是在比赛中以战胜对手为目的,充分利用体、技、心、智能力,同时需注重同伴间的巧妙配合[2]。而乔佇等(2005)则将网球战术概念定义为:在网球竞赛规则的允许下,结合网球运动的规律,运动员在比赛中,依据具体情况以及临场变化,合理运用个人技术或两人配合所采取的有意识、有组织的行动[3]。李庆有(2007)通过对总结军事战术以及其他竞技体育战术,认为网球战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比赛方法,是为了达到贏球的目的而使用的计谋和行动,是主体思维过程以及网球相应技术完成的结合体[4]。尹树来等[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网球战术进行定义,认为广义的网球战术是在比赛中对技术、意志、智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而狭义的网球战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对方的打法类型及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技术的原则和打法。较国内定义不同,国外有学者将将战术称为Game Plan,即根据比赛中特定条件,有选择性地制定适宜比赛计划[6];Nosenko A.O(2019)也进一步提出了网球战术应该基于对手的能力和特征的考虑,并基于自身技术、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外部条件包括场地等因素而制定的计划[7]。

从技术运用方法维度来看。Paul Douglas[8]认为网球战术(Tennis Tactics)是为了能够完成战略计划中目标的一种比赛的方法和位置的变化。而国内学者胡亚斌(2005)为:网球战术是伴有线路、节奏、位置、落点的变化,是前后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的组合[9]。陶志翔(2007)认为网球战术是指: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根据对手的打法类型及其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技术的原则和方法[10]。郭文霞(2018)关于网球战术的界定是:在网球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方所运用的各种技术方法[11]。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球的大部分研究都将技术与战术联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统称为技战术。而且,此类研究只是将网球战术视为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的组合。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本研究认为单打网球战术:指在网球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而使用的计谋和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伴有不同技术的使用,以及线路、节奏、位置、落点等方面的变化。

2 国内网球战术研究

国内网球战术研究大多与技术相结合。目前,大部分学者依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从发球阶段、接发阶段和相持阶段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2.1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规律研究

2.1.1 部分学者针对某一名优秀运动员进行典型个案研究。薛萌、钟小燕(2010)对费德勒进行研究时发现,费德勒发球时平分区一发主要发内角、占先区主要发外角得分率较高;接发球时,在平分区接外角球以及占先区接内角球的赢球率最高[12]。朱昆、刘英在对锦织圭2014年美网7轮的晋级之路进行分析时,发现锦织圭的接发球能力及底线对攻能力较强,但发球能力较弱,处理关键分时不够果断,且在相持阶段,体能明显不足[13]。相较于男子而言,也有学者对女子运动员进行研究。郭文霞(2017)研究澳网冠军科贝尔时,提出虽然科贝尔发球速度一般,但她善于结合旋转和落点,并且第三拍常会结合进攻手段[14]。谢相和(2013) 认为发球在女子优秀运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在研究中指出發球得分率和非受迫性失误是影响世界优秀单打女子的制胜因素[15]。

2.1.2 针对同一赛程阶段(如大师赛、系列赛等)优秀运动员的系列研究,此类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其战术规律的共性。就男子而言,梁双强(2017)对8名2015年ATP年终总决赛男性运动员的发球阶段战术进行研究。发现一发过程中运动员普遍偏向外角,而二发主要是发追身球或对手的反手位,同时一发得分率高于二发得分率;进一步分析落点与得失分的关系发现,发外角容易直接得分,但中路球更有利于为下一板创造机会[16]。胡沛(2019)以2017年ATP年终总决赛单打的9位世界优秀男子选手为观察对象,发现发球直得是最主要的得分方式;非受迫性失误是最主要的失分方式;而运动员的一发通常会选择压迫对手的反手位,为自己创造优势;对于单反运动员反手削球的使用率相对较高[17]。反观女子方面,张佟海荣则以2017年WTA年终总决赛的8位女子选手为观察对象,研究世界优秀女子网球选手发球方前三拍的技战术,发现优秀女子运动员发球通常会选择内角,二三拍回球的战术组合以连续斜线、中路+斜线为主;同时落点主要分布在中场,主要目的是压制对手的反手位[18]。

2.2 我国网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规律研究

在我国网球运动员中,优秀运动员多集中于女子。蔡治东(2012)对2011年李娜澳网、法网和温网三项大满贯赛事中的发球、接发球、相持球、网前技术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李娜在三种场地的发球落点分布较为相似,都是以内角和外角为主,中路分布最少;在接发球表现上,澳网的接发赢球率最高,温网的接发球赢球率最低。并指出当今女子网球运动员底线相持的能力大幅提高,因此,需以底线为基础,配合适时上网的打法[19]。李晓峰(2015)对李娜2014年澳网夺冠的7场比赛进行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发现李娜在发球和接发阶段,以及底线相持时强有力的攻击性,是其夺魁的有力保障。同时,积极上网以及网前成功率高,也进一步说明李娜的打法趋于全面化[20]。而张枝尚、李志刚(2017)则把我国现今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彭帅、张帅、王蔷、郑赛赛在四大公开赛的技战术运用特征同李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内现役的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的力量、主动得分能力更强,非受迫性失误较少[21]。此外,体能作为发挥技战术的基础方面。梁高亮、郑念军、李晓霞(2010)等人以我国国家网球队女子二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身体形态、机能与运动素质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发现在身体形态等方面,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并无太大差距,但在力量与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上同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明显差距;在身体机能方面,最大摄氧量、反应时与国外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这都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提出应加强训练的科学化,合理分配好技战术与体能的比重,同时技术教练与体能教练之间应加强沟通[22]。

2.3 得失分与技战术的研究

网球比赛中为了取得最终胜利,需要把握好每一分球,因此部分学者从得失分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技战术下的得分效果。蒋春燕(2016)对男子运动员在红土场地相持阶段的得失分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对攻拍数的增加,得失分的所占比例递减;对于不同技术进行分析时,发现反手技术运用更多,多样化击球手段的效果更好;从站位角度看,后场分布最多,其中反手位多于正手位,网前的得分率更高[23]。反观女子,唐文娟(2019)则对比国内外女子运动员在硬地的接发球局得失分进行研究,发现国外选手接发球直接得分率高于我国选手,而失分数上国内外并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提出我国运动员应增加正手接发球的稳定性与攻击性,加强正手侧身攻技术的应用[24]。

亦有部分研究从“关键分”角度展开,对网球技战术的合理运用进行深入分析。王伟等[25-26]分别对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关键分”时的技战术进行讨论,他们将关键分界定为局点、盘点、赛点。发现费德勒在关键分时,一发以压迫对手反手为主,二发在平球区时通常发中路追身,占先区通常发外角;发球+正手侧身攻抢攻路线也以压迫对手反手位为主;上网战术通常随着体能的下降,使用频率也下降。德约科维奇的发球+正手侧身攻抢攻战术也以压迫对手反手位为主,但发球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德约科维奇一发内角>外角>追身,二发则为追身>内角>外角。

2.4 场地对技战术影响研究

场地类型不同,作用在球上的效果亦有差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运动员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技战术加以应对。在对硬地球场的研究中,黎明华(2010)等提出女子运动员应注重将球速旋转与在落点相结合[27]。雷婧等(2012)对比三种场地,认为运动员在草地球场的ACE 球数量、破发球次数最高,一发得分率也最高;硬地比赛中发球的双误比例最多;在红土比赛中接一发球赢球率比草地和硬地场要高;三个球场中,草地对于球的摩擦力最小,因此发球的威胁性最大,而红土场地则刚好相反[28]。李桂林(2013)从得分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不同类型场地呈现不同的趋势,红土球场中,运动员失误少但技术以正反手抽球为主,较为单一;草地球场的主动进攻较多;硬地球场中战术灵活多变,各项技术运用的比较平均,但失误率高[29]。

2.5 基于建模预测

有学者则运用统计手段进行指标筛选,从而进一步建立模型,以希望从个性中总结出共性,找出优秀远动员的一般规律的,并达到预测的效果。何胜文、张力为(2011)在研究中,建立世界前3名男子网球运动员制胜因素个性化的标准判别方程,并发现一发得分率和一发回球得分能力是获胜关键因素[30]。蒋启飞、郑贺(2015)从ATP官网上收集43名运动员的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现代男子网球单打技术综合实力评价的3个特征因子,分别是发球局得分效率因子、接发球局得分效率因子和发球成功率因子,并以综合因子得分为因变量,构建回归预测方程模型[31]。沈晔(2017)则通过收集2016年澳网128名男子运动员165场比赛中的10个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指标,同时构建预测模型。筛选出一发得分率、一发赢球率、二发赢球率、接发成功率、破发成功率5项高度影响男子职业网球比赛的指标;通过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得出运动员的攻、防及稳定发挥能力是影响比赛结果的主要因素[32]。

3 国外网球战术研究

反观国外学术界,通过总结近十年国外对于网球战术的研究,发现国外对于优秀运动员个案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均以大数据为切入点,旨在探索某一类运动员的共性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3.1 不同水平运动员对比研究

为探讨不同水平运动员在网球单打比赛中战术应用是否存在差异,国外学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对不同水平运动员战术应用进行分析。从场地维度看,Ratko Kati等(2011)对2009年温网、法网中获胜者和对手的比赛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草地球场和红土球场上战术应用的不同。发现在温网比赛中,获胜运动员所有指标均较为出色,其中最明显的是发球得分率、一发、二发得分率,破发率,净胜分率,以及ACE球和制胜球的数量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法网比赛,由于场地特点,两者通常都有较好的发挥,数据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得出结论,温网获胜者通常依赖与发球有关变量较好的发挥,而法网获胜者的特点是以底线为主的相持战术[33]。从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看,Ales Filipcic(2015)将1991—2010年之间ATP前300名网球职业运动員,根据比赛的胜率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两组,选取15个指标,并以10年为节点(1991年、2000年和2010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评估两组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发现两组网球运动员在发球效率、接发球效率和一般比赛特征(如总得分、比赛持续时间等)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其中,高水平运动员第一发球和第二发球(ACE数和双误)胜率更高。并发现,2010年两组运动员统计差异最大,12项指标中均有显着差异[34]。就发球维度而言,SENZ-MONCALEANO,C(2018)为了研究发球时的注视行为,通过实验对比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差异。受试者佩戴移动眼动仪,在4个发球点共发40个球。将球的飞行路径分为落地前、落地区域、起跳后三部分。发现高水平球员的回传次数比低技术球员的回传次数要多;高水平球员和高得分球员在球弹前的固定时间更长;高水平球员和高得分球员的量化宽松时间更长[35]。从运动学方面来说,Johannes Landlinger等(2010)则为了对比精英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正手击球时运动学的不同,使用8台摄像机的400 Hz Vicon运动分析系统记录了6名精英运动员和7名高水平运动员正手击球动作,并选取6个最关键的运动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运动员在肩膀线速度、骨盆角速度和上体躯干角速度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精英组运动员在击球时通常有着更高的球拍速度(P<0.05)[36]。

3.2 不同性别运动员对比研究

不同性别网球运动员在战术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为进一步探讨男女网球运动员之间战术使用的具体差异,Machar Reid等(2016)从基本单元竞技过程视角出发,对2012—2014年澳网男女运动员发球、回传、落球、跑动等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性别运动员发球统计数据差异最大,其中男性运动员发球速度更快、ACE球数和发球直得数最多;而在接发球时,女性运动员接球位置更靠近球网,与地面的距离更低,球的运行轨迹较男性更为平坦;就相持过程中来看,虽然男性击球速度更快,击球轨迹更平,底线的击球次数更多,但男女之间的底线击球的频率相似。此外,每一盘的跑动距离与性别无关,但男性运动员运动的平均速度通常更快。这些发现强调了针对性别训练的必要性,以迎合不同的击球动力学,特别是在第一次发球和发球回球以及运动速度方面[37]。Carboch,J (2017)等从时间角度出发,分析澳网男女比赛对打次数、击球点的持续时间、不同次击球点之间的时间以及往返距离和比赛、休息的比例。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在这几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不论男单还是女单,有超过60%的比赛会在前4拍结束战斗。就发球和接发球角度来看,Carboch,J(2017)通过四大满贯赛事,对比男女职业网球选手在战术上的差距。结果显示,男子选手在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较高(分别高出7%和 6%),因此,男子选手接发球得分较难;而女子接发球得分率比男子选手高(多12%),这是由于,女子选手二发相对较差,因此女子选手在接二发时具有很大的优势。G.Torres-Lu que等(2019)对2015年111场法网单打比赛男女运动员在发球的10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男子发球速度更快,获得更高的成功,并且发球落点主要集中于外角区域,而女子运动员则主要是发追身球。

3.3 基于建模预测研究

目前,基于建模预测已然成为国外网球研究学者的主流研究方法。Cui, Yi xiong等(2018)年建立职业女子网球运动员成绩变量与相对质量间的关系模型。通过两步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37个成绩变量与相对质量做关联,并将其自动分为两组。其中,高相关的变量通过回归建立模型。最终发现,在澳网、美网中,发球制胜、双误、回球制胜和回球受迫性失误较多,暗示了一种“快-快”的发球策略;在温网中,这个优势更加明显。对于法网,接发球运动员则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打破对手的发球局。同时提出,虽然运动员在网前成功率很高,但在女子大满贯比赛中,大多选手仍采用底线技术。Cui,Yixiong等(2019)采用相类似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男性網球运动员在大满贯赛场中的表现。他们发现运动员的表现受到对场地熟悉程度和其他环境变量的影响,例如,比赛类型、对手质量、比赛状态、发球和接发球、回合长度方面均存在显性影响(P<0.05)。Cui,Yixiong等(2016)德约科维奇2011到2016四大满贯赛事数据为例,通过考虑年份、比赛类型、轮数、局数、对手质量、比赛状态、发球以及跑步距离,通过CHAID分类树分析的方法,评估运动员得分结果的预测因素。结果表明,德约科维奇的竞技表现不仅会受比赛类型影响,也会受比赛状态(输赢、平分、破发点等情况)的影响。最后在发球方面,当出现平分或对手占先的情况,德约通常能发出更多的好球。

KovalchikO,S.和Reid,M.等(2017)基于模型的多级功能数据聚类,构建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优秀网球选手的击球分类。结果发现,发球中在占先区和平分区有13种不同类型的男性球员和15种类型的女性球员。而发球回球和反弹球的变化更多;反手的变化则比正手少。同时,击球类型与得分密切相关,最快速度和最低速度擦网类型的击球通常十分有效。Prieto-Lage,I.等(2017)以 2011、2012年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的红土比赛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和视频记录材料来检测指标之间的特定关系,目的是基于T模型分析提出一种精确、快速的网球模式识别系统。结果表明,在破发点情况下,纳达尔相对于德约科维奇的转换率更高,但这个数据与比赛结果关系不大。在长时间的拉力赛(拍数超过7拍)中,西班牙选手纳达尔在发球和接发球方面由于对手反手的非受迫性失误赢得了更多的破发点。在中等强度的拉力赛中(4~7拍),击球类型、击球线路等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而Wei Gu和Thomas L.Saaty(2019)则利用数据和判断,对于ATP和WTA的网球结果进行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他们对多因素进行识别,同时进行主客观的系统排序,并进一步对2015年美网的运动员进行预测,准确率达到85.1%。

4 结论

4.1 近十年国内有关网球战术的研究通常与技术相结合,大部分学者依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从发球阶段、接发阶段和相持阶段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从早先针对优秀运动员进行个案研究,转向近几年对某一赛程阶段运动员技战术使用的异同分析。但整体获取数据渠道较为单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较为简单,难以真正挖掘到高水平运动员战术应用的共性。

4.2 反观国外研究,现阶段对于优秀运动员个案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均以大数据为切入点,采用高科技的仪器设备收集并处理数据,收集到的数据不仅限于简单的落点和线路,还包括球的飞行轨迹、运动员的移动轨迹以及击球时间等多个方面。并进一步建立方程,寻找共性规律,以对今后的比赛进行预测。

4.3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兴起,网球战术未来的研究热点更多地将聚焦于寻找优秀运动员的共性转变,开发分析、收集数据的软件,注重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未来提升我国网球科研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均,许婕.职业男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赛事阶段划分与选赛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5):68-74.

[2]王希升,王亚乒.从第四届亚洲软式网球锦标赛看我国软网女队的现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38-40.

[3]乔佇,等.网球运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庆有. 网球战术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5]尹树来,等.网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指导[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6]Jindrich Hohm, Peter Klavora. Tennis technique tactics training play to win the Czech way [M].Toronto: Sport Books Publishers,1987:146.

[7]Nosenko A.O. Tactical options of the game in modern tennis [A]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C].2019:485-488.

[8]Paul Douglas. The handbook of tennis [M].New York:Rev. and updated,1st American pbk.ed,1992.

[9]胡亚斌.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0]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理论与应用成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252-254.

[11]郭文霞.硬地网球男子单打比赛战术诊断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8.

[12]薛萌,钟小燕.费德勒在四大网球公开赛决赛中技战术运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30-132.

[13]朱昆,刘英.2014美网锦织圭竞技实力与技战术特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54-58.

[14]郭文霞,黄文敏,梁美富,等.新科澳网冠军科贝尔技、战术特征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3):296-301.

[15]谢相和.世界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制胜技战术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39(9):77-81.

[16]梁双强. 2015 年ATP年终总决赛选手发球战术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17]胡沛. 2017年ATP年终总决赛单打技战术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18]张佟海荣. 世界优秀女子网球选手发球方前三拍技战术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19]蔡治东.2011 年李娜澳网法网温网竞技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3):64-67.

[20]李晓峰,莫裕醒,郭永波.2014年澳网女单冠军李娜技战术特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78-81.

[21]张枝尚,李志刚.“李娜时代”运动员与现今我国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对比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104-107.

[22]梁高亮,郑念军,李晓霞,等.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1):72-76.

[23]蒋春燕.世界部分優秀男子网球选手红土场地单打相持段得失分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

[24]唐文娟. 中外优秀女子网球选手硬地赛事接发球局得失分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9.

[25]王伟,周曙,张春合.费德勒美网公开赛关键分技战术特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00-105.

[26]王伟,周曙,张春合,等.德约科维奇2016澳网公开赛关键分技战术运用研究——基于角度、线路、区域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5):182-188.

[27]黎明华,李艳翎.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硬地单打技战术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0, 33 (10):129-131.

[28]雷婧,郭立亚,雷帮齐.不同场地网球比赛发球接发球技术差异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4):167-170.

[29]李桂林,郭立亚.ATP男子单打不同场地类型比赛得分方式的对比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8):56-60.

[30]何文盛,张力为,张连成.世界前3名男子网球运动员比赛制胜因素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9):67-73.

[31]蒋启飞,郑贺.男子网球单打技术与综合实力回归预测模型构建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1(2):39-43.

[32]沈晔.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男子职业网球制胜关键技术指标的实证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6):601-604.

[33]Ratko Kati, Sanja Milat, Neboja Zagorac and Nik. Impact of Game Elements on Tennis Match Outcome in Wimbledon and Roland Garros 2009[J].Original scientific paper .Coll. Antropol,2011(2):341-346.

[34]Filipcic, Ales & Zecic, Miroslav & Reid, Machar & Crespo, Miguel & Panjan, Andrej & Sarabon, Nejc.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elite tennis players in the period 1991-2010[J].2015(15):671-677.

[35]SENZ-MONCALEANO,C. et al. Gaze Behaviors During Serve Returns in Tennis: A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mediate- and High-Skill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J].2018,40(2):49-59.

[36]Johannes Landlinger, Stefan Josef Lindinger , Thomas Stggl,Herbert Wagner & Erich Müller Kinematic differences of elite and high-performance tennis players in the cross court and down the line forehand, Sports Biomechanics,2010(4):280-295.

[37]Machar Reid, Stuart Morgan & David Whiteside. Matchplay characteristics of Grand Slam tennis: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6.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战术网球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超级殚跳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