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教化范式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启示

2020-12-23石萌李永刚朱旻

山东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

石萌 李永刚 朱旻

摘 要:对站桩传统武术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提出“站桩”是“保质求精”的教育隐喻,同时也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命题。未来学校武术教育应吸取“少则得,多则惑”的历史经验,追求“一招半式闯天下”的原理诉求,遵循“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的原则开展,方能克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现状,实现“教道所施,贵在变通”的教育期许。

关键词:教化范式;站桩;武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5-0056-05

Abstract:By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phenomenon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put forward. Standing exercises is not only an educational metaphor of “the pursuit of quality”, but also a new proposition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The futur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less is more", adhere to “learning less, getting more”, overcome the present status of “start well but not end well”, and at last,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flexible way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Wushu; standing exercises; Wushu education

百余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就像国人胸中的块垒,“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从民国时的强种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善体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竞赛表演,以及近些年来“健康第一”“打练并进”等思想的提出,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等,无一不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然而,种种努力仍未改变学校武术教育步履维艰的现状。与此同时,学者们或从师资、或从教材、或从内容等入手对其把脉,虽然取得了一批成果,同样未能解决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传统武术“入门需站三年桩”的历史经验入手,希冀为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欲习拳,先站桩”:传统武术教化范式的探赜

拳谚云“未习拳,先蹲三年桩”“练功不站桩,等于瞎晃荡”“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举凡自称体系的拳种,无不注重桩功训练,如形意拳中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一说,太极拳有无极桩,大成拳有混元桩,八极拳有两仪桩,少林拳法中常见的是混元桩和四平桩,五行通臂拳有中和桩等。作为跨入武术门径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站桩在武术拳种中随处可见,但对其认知却在武林界存在不同声音。

1.1 站桩:管窥武学之必然

桩功在中国武术修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历代武术拳种流派均将其置于较高的地位来审视,如《少林拳术秘诀》云“未习打,先练桩”,《华拳谱》载“桩要站,鼎要拿,劲力稳固托泰山”,言简意赅地道明桩功是习武练拳的基础。鉴于站桩的易操作性和实效性,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少林拳等众多拳种还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的站桩体系。在具体的操演层面,各拳种提出了详实的要求,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定势动作要求:双脚踏实,两腿微曲,前脚脚尖向前,后脚脚尖外展45°,后脚跟与前脚在一条直线上,相距约两脚半距离,重心前三后七……前手高与鼻平,目视前手大拇指等。除做到内外三合外,仍需注意“三圆”,即手心圆、手背圆、虎口圆;“三扣”,即齿扣、手扣、脚扣;“三顶”,即头上顶、舌抵上颚、手要气贯指尖;“四象”,即身体外形似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等。为求实效,一些桩法的练习在量上还有一定要求,如传统训练中站四平桩(马步桩)常常要点上一柱香,待香燃尽,方可歇息。梅山武术则有“学四十天打,站三十夜桩”的说法。为了便于记忆,诸多拳种还专门创编了站桩歌诀,如八極拳的“两仪桩”,其口诀曰“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练习时要求呈现出“内圆外棱”“天(乾)、地(冲)、人”顶天立地、气势轩昂的“三才”之象。

“站桩容易领悟拳学”,这是薛颠的一贯主张,在其任中央国术馆馆长时,桩功一度成为学员们的早课。“功夫不到瞎折腾”,尚云祥也强调站桩对武学的促进作用,亦将站桩视为授徒传艺的首门功课。所谓“百练不如一站”,站桩不仅被视为习练武术的基础,而且还是问鼎武学顶峰的捷径,如梅山武术的坐桩所追求的就是由练形到练气再到练劲的进阶。形意拳三体势桩功更是明确了明劲、暗劲和化劲三种练法:在求明劲的桩法中,旨在使气血通达于梢节之手,故言“明劲在手”;在练暗劲的桩法中,追求气血集聚于肘,故此“暗劲在肘”;在实现化劲的桩功中,目标是气血在周身的随意运转,故曰“化劲在身”。正如拳理所描述的那样“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不仅形意拳这种由明劲—暗劲—化劲的实现得益于桩功练习,其他一些拳种,如大成拳甚至完全摈弃了套路形式,而专门通过站桩来达到武学彼岸。总之,站桩成了去掉拙劲、习练整劲、实现换劲、渐及神明的不二法门,“入门需站三年桩”自然构成了习练者窥秘武学的必经之路。

1.2 站桩:落后与保守的象征

“入门需站三年桩”在得到部分人肯定的同时,亦有相反的声音。在他们看来,“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教学进度,持久乏味的教学内容,收效缓慢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甚至使一些人萌生了放弃追求武学的梦想。如据刘云樵回忆:七岁时,父亲为其聘请一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为师。师傅授徒极严,入门先蹲马步,并严厉声明,不蹲马步就不教。半年后,性情锋芒被消磨殆尽,李书文才开始教他练八极拳的架子。练了三年,他就向父亲表示不愿再学了,理由是“练了三年却只练了一个架子,实在没意思”。刘云樵的经历并非个案,由此惊醒我们“如何吸引人”“如何留住人”乃是确保武术教学发展的关键。

相对于落后的教学方法、乏味的教学内容而言,“站三年桩”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恰好印证了旧社会所谓的“宁传十艺,不传一理”“宁给千两金,不传一口春”之语,这种“艺不轻传、不妄泄”“入门引路须口授”,在一定程度上是武术保守性文化特征的表现,并被认为是愚昧、封闭、虚假等封建残留思想在作祟。如有研究者提出,“三体式”作为形意拳之圭臬,其训练方法一部分是真实的,尚有一大部分保留。同样,“争力”“抱七撑三”“松紧”等作为大成拳站桩重要的构成环节,有学者曾专门撰文表示并不苟同。如关于“争力”说,有学者认为其本意并非拳理上所云的旨在体悟上下、左右、前后,混元一争之感,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特点姿势基础上身体进行交替动作而牵拉训练肌肉。另据沈胜利先生回忆,其师爷田兆麟因辈分关系而拜在杨健侯儿子杨澄甫名下,起初杨澄甫并非其对手,杨闭门练功六年后方能胜田兆麟,这在田师爷看来杨家真正功夫还是没有教他。上个世纪60年代,沈胜利同样受到了类似的“礼遇”,其师弟曾告诉他说“你练了十年形意拳,而老师的形意盘根还没有教你”。后转投支燮堂学艺,同样每天从1至2小时的站桩学起,一年后略有小成,方从师傅处得到“三体式”不传秘法。此外,近年来冠以“秘传”“嫡传”“解密”等之名出版的武学书籍甚多,除却吸引读者眼球之外,从一个侧面说明该拳种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曾有不传之秘。上述落后、保守的教育意识,不仅使得热衷于站桩者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了一些拳种技法的传承发展。对此,杨鸿尘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国术之所以失传,其根本原因就是紧的训练功法(站桩)尽失,当今习练芗拳(即大成拳)者成千上万而终未获一触即发之爆发力的原因,亦因无此训练。”

毋庸置疑,这种现象的存在封建思想难逃其咎,但我们也要多方位解读现象背后的誘因:对师傅而言,一方面,“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艺不轻传”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师傅对社会的承担,另一方面,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才难得,不肯轻录门墙,则预示着师傅对武学传承的负责。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十年数木、百年树人”不无道理,任何形式的人才培养均有着一定规律可循,对习练者而言,“学者厌卑进而骛高远,卒无成焉”,缺乏恒心,好高骛远同样不能忽视。在此,我们并非是要明确影响武术教育的各项权重大小,我们亟待想了解的是:同样是“站桩”,不同授拳者如何各显神通做到了教“三年”“十年”, 留住学生,并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武学成为其毕生的一种追求。由是观之,“入门需站三年桩”传统武术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武术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保质求精”。

1.3 站桩:“保质求精”的教育隐喻

“入门需站三年桩”从字面解读至少存在两个命题,一是为什么入门要站桩,该问题已于上文给予详细解读,即站桩是通往武学高峰的捷径,在此不多赘述。二是为什么要站“三年”,这也是被多数人所诟病的焦点。“三年”无疑是一虚词,因为前辈人站桩的历史经验通常为一年左右,但却在一定范围内向世人诉说出攀登武学高峰的艰辛历程。对此有学者直言,那些迟迟训练不出明显效果的方法绝对是错误的方法,所谓的“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等属于伪武学。关于武学的真伪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畴,故暂且不论。本文关注的是“站三年桩”的教育内涵,即师傅如何做到在“三年”内仅传授站桩一个动作,并能够吸引弟子们自愿坚持“站三年桩”,习练者”站三年桩”后能够收获什么。换言之就是授业者如何对某一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长期授课,并确保其学有所成。据山西大学毛明春教授回忆,学艺初,师傅为提高兴趣让其“站砖立势”,就是两脚站在两块砖上,先是平铺而站,进而横立,最后竖立,练习马步、独立步等步型。时间由一次10分钟逐渐加到40分钟,训练半年左右,功力显著,师傅始往下传授其他内容。同样,李仲轩随唐维禄学桩功,一站就一两个小时,双手一抱就太过简单,以至于不知该在身体哪个部位吃劲。师伯尚云祥一句看似令人大窘的话——“你抱过女人没有?”却使李仲轩有所感悟,即“抱”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于是浑身一松,尚云祥说“对了”。这是尚师对站桩“拿劲”的形象比喻。当时许多形意拳师将五行十二形的拳招拿来站桩,而尚云祥只让门人站“混元桩”。相对于尚云祥“抱女人”的教学,同门薛颠的桩功讲求“慢练”,其中的一个练法就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弛以带动全身。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问》)。不可否认现实中那种让学艺者呆呆站死桩而不加指点的师傅不乏其人,这其中也不排除一些徒有虚名之辈。而站桩看似一个简单的身体动作,从仿形(身体姿势训练)到求内(筋骨和呼吸训练)再到化神(整劲训练),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实效,有着不同的练习方式和方法在里面,绝非一日之功。如大成拳站桩时,不仅要求将全身之间架规整,内清虚,外托化,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庄、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送,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而且还要求做到神、形、意、气成为一贯,亦须四心(顶心、手心、本心、足心)相合。诚如李存义《论站桩》所说:“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气、拙力之病)。”

“师之所以为师,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明·薛瑄《送孔节文分教徐州序》)。正是基于授业者的传授之道,才能将站桩这一单一的教学内容付诸长学时的教学过程,并最终造就出了一批享誉武林的大师。由此观之,不能简单地将“入门需站三年桩”理解为落后、保守,它充分体现着武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的育人法则,“春无遗勤,秋有厚冀”(宋·苏轼《和陶劝农》)是确保弟子们将来能够厚积薄发的最佳方案。可见,“入门需站三年桩”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构成了“保质求精”的教育隐喻。同理,对学校武术教育而言,并不是让学生们学会的套路越多越好,掌握的拳种越多越好,关键是如何通过某一个拳种套路或攻防技法的长期教学,不断刺激学生、吸引学生,使其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跨入中华武学的大门,“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宋·胡宏《胡子知言·仲尼》)不无道理。

2 “少则得,多则惑”: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命题

教育是实现武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武术的普及和推广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观点和认知业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为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而进行的推陈与改进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要彻底根治,则需要我们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对学校武术教学提出新的命题。

2.1 推陈与改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反思

自191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以来,学校武术就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时代口号的引领下,学校武术在教法、内容、教材、理念等方面的各种改革更可谓是雨后春笋,仅就教学内容而言,由民国时提倡的”旧有之武技”,到建国后创编的“三级五类套路”(“初级、乙级和甲级”三级,“拳、刀、枪、剑、棍”五类套路),如1961年《中学体育教材》规定:初一学练飞脚—旋风脚—仆步亮掌;初二学武术操第二套,侧手翻—旋风脚—提膝平衡;初三学初级拳第二路,扫膛腿飞脚—提膝平衡;高一为初级拳第三路;高二为初级拳第三路或青年拳;高三重点复习。改革开放后融入攻防动作练习,如1987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学练的攻防动作有:踢(转体后摆踢)、打(直勾拳连击)和摔(拧臂别腿)。2001年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武术开始提倡淡化竞技武术运动元素,鼓励引入一些传统技法。近年来武术职能部门大力推行武术段位,据悉目前已经出版了包括太极拳、少林拳、咏春拳等在内的27种武术套路教材,仅在太极拳方面就有陈氏、吴氏、杨氏、孙氏、和式、武氏6种。系列教程中的《长拳》《剑术》《短棍》《趣味武术(段前级)》四册教程在全国133个试点学校完成了教学实验。其中一个不爭的事实就是:学校武术从小学到中学,段位制从一段到六段,均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考评思路,无疑这将会形成青少年对武术学习的“蜻蜓点水”之状以及“多而不精”之果。加之于较固定的套路传习模式,千变万化的武术动作、路线等,使学生陷入了厌学、“考完忘光”的窘境。对此,邱丕相教授曾明确指出:在学习某一拳种时,万万不可满足于学会几个套路或动作势式,应当在扎实练习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摸清其劲力、技法等规律,才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纵观百余年来学校武术内容的变迁,从“旧有武技“(民国)到”新编套路”(解放后),从攻防技法的引入(改革开放后)到当下兴起的武术段位,以及近些年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风而掀起的传统武术复归学校的热潮,如果说是推陈出新的话,至多是在动作数量、技术难度、演练节奏等方面的调整,仍未能脱离老套路翻新重组、换汤不换药的窠臼,按照从民国时的“旧有武技”到当下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脉络,学校武术教育貌似又回到了起点,如此改革带来的后果不得不令一些专家痛心疾首“武术在中小学,已名存实亡”。客观而论,不同时期集众多武术家智慧而创编的各种武术套路并非全然过时,学校武术教育的式微与贪多求全、急功近利、缺乏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改革,我们更期许的是改革的实效性。相对于简约而不简单的跆拳道、空手道而言,“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就枝繁叶茂的中国武术而言,学校武术教育缺乏的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少”并立足于“精”的教的问题。

2.2 “亲其师,信其道”:学校武术教育的尝试

考察时下流行拳种初创期的情况以及众多武术名家授拳、习武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拳种初创期的内容相对简约,如八卦掌仅单、双换掌,后来逐渐演化为六十四掌、连环掌、穿九宫、七十二腿等,十分复杂,对此,王芗斋在《拳道中枢》中分析拳道丧失之原因时曾指出“因识浅者流,未悉其中真义,竟妄为伪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伪式”,希望习“八卦”者,专习单双“川掌”。形意拳初创也仅有“践、钻、裹”三拳,此三拳若马奔连环,旨在一气演为三种力之合一作用,后演化为多种练法,如五行拳、十二形拳、五行连环、杂式锤、金刚八式、四把拳、五花炮、安身炮,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练习。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套也。同样,太极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无怪乎杨澄甫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强调:“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八极拳也不外乎大八极、小八极、六大开,后新增了六合刀、四门刀、双刀、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对棍、剑对剑、八棍头对打、双进枪、九宫纯阳剑等。

授拳者遵循“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的精神,如形意拳大师李洛能就极力主张“初学拳法,务多必废,务博必荒,尔等桩功未通,内劲不整,岂可多求”。学拳者追求“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如形意拳家郭云深投在李洛能门下学形意拳,他深知学拳机会来之不易,在师傅出行时郭云深仍会在师傅马后以崩拳步法紧随,经过十二年刻苦练习,赢得了“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誉。无独有偶,李存义当年也只传了尚云祥劈、崩二法。隔了十一二年,李存义再来北京,一试其功夫,感到很意外,说:“你练的纯。”对别人则说:“我捡了个宝。”“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形意拳“劈”“崩”拳势对授业者而言,可谓信手拈来,但对郭云深、尚云祥来讲就是师傅的“金科玉律”。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拳种同样存在,如杨露禅三下陈家沟,也仅学了一两套拳而已,八极拳集大成者吴钟,受业于“癖”精于“癞”仅得“八门拳术”、六合枪而已。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武者们“亲其师,信其道”,坚信“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的理念,才有了他们对武术十年如一日的追求,并最终成就了他们的武学梦,形成了中华武术的人文系谱,搭建起了中华武学的宏伟大厦。反观今日学校武术,重形不重功,求法不求理,内容多赶进度,教者例行公事,学者走马观花,从而导致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谓“少则得,多则惑”“学校武术教育欲使学生达到“爱武术、会武术、知武术、做德艺兼修的武术人”之效,教学内容并非越多越好,“夫拳本形简而意繁”(王芗斋语),关键是要做到“拳术之道,练要合道”(孙禄堂语)。

2.3 “教道所施,贵在变通”:学校武术教育的期许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传统武术通过授徒“一经”(站桩)实现了“保质求精”,培养出了一大批武林巨擘,使他们学会了师傅的东西。如王芗斋师所谓的“周身无点不弹簧”在姚宗勋看来就是天书,为验证师傅的观点,他采用分解体悟的方式,从摸劲入手,先将原来六个方向的组合练习变为单个摸劲变化,复又与组合摸劲里单个摸劲的原理相互参照打乱顺序摸劲的原则练习,最后从精神到肢体到全身各部位、各点位寻劲。三年后,姚宗勋先生不仅获芗老题诗赠扇,赐其名曰“继芗”,视为己之拳学衣钵传人,而且他还总结出了“神游物外,力在自然,形似有无,意含宇宙”的意拳新内涵。“教道所施,贵在变通”(明·宋濂《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他们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细心体悟,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东西。如杨露禅针对贵族喜静少动的生活特点,从“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的角度出发,删繁就简,祛难存易,创出了杨式太极拳。孙禄堂穷其一生,遂将“形意拳直中,攻人之坚;八卦掌变中,纵横矫变;太极拳空中,浑然无间”三拳合一形成了开合活步太极拳。王芗斋从自身体会出发,首倡“以站桩劲为根始”,创“利于生劲”之“混元桩”,倡导“试力”之法。

由上可知,“学会师傅的”仅仅达到了传承知识的层面,而“形成自己的”方且构成了知识的生产,无疑,这也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立意和期许。无论是传承知识还是生产知识,对教师而言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知识传承或生产做准备。“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对学生而言重在“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陈献章《与张廷实主事》),为生产新知识开辟道路。

3 结论

百余年来,学校武术被国人寄予了太多的情愫,而学校武术教育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痛定思痛之后,依旧循着“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繁且多的旧有模式在改造,积习难返。回溯众多武术家授拳、练拳和拳种生产的历史经验我们得出:传统武术“入门需站三年桩”构成了“保质求精”的教育隐喻,给学校武术教育提出了“简化形式、强化形质、重在方法”的新命题。练一套拳容易,而一辈子只练一套拳难。“伎工于习,事成于勉”,承载中国梦的新一代,能否打出他们的文化之拳、艺术之拳、精神之拳,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武术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73-76.

[2]买正虎.形意拳功法研究[J].科学健身,2000(4):63-64.

[3]李宏,王志强.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J].武当,2004(8):26.

[4]高根龙,邱丕相.“未习打,先练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1):75.

[5]罗铁江.梅山武术功法简述[J].搏击,2011(10):30.

[6]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J].中华武术,2003(3):14.

[7]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8]单清林.谈拳论道话“三体”[J].搏击,2013(3):34.

[9]罗铁江.梅山武术功法简述[J].搏击,2011(10):30.

[10]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33-134.

[11]安在峰.固本培元健身桩[J].健身科学,2011(2):24.

[12]刘云樵.八极拳[M].台湾:新潮社出版,1992.

[13]張绰庵,韩红雨.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6):69.

[14]周向前.解密大成拳[J].武魂,2013(3):44.

[15]沈胜利.看真实武林,忆名师功夫[J].新民周刊,2013(35):66-67.

[16]静磨剑.大成拳养生桩能换劲吗?[J].中华武术,2001(4):33.

[17]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3.

[18]韩红雨,周嵩山,马敏卿.传统武术门户准入制度的教育社会学考察[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5):52.

[19]王选杰.大成拳法要集成[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0]周向前.解密大成拳[J].武魂,2013(3):47.

[21]毛明春.拳无功,一场空[J].搏击,2004(11):1.

[22]王潇.“整”从“桩”来[J].中华武术,2003,8:34.

[23]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11-112.

[24]陈小龙,李先长.建国后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22.

[25]蒋亚明.段位制考试走向标准化[N].中国体育报,2011-05-26(007).

[26]洪浩.段位制:学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

[27]蔡仲林,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5):1-3.

[28]邱丕相.体用兼备的劈挂拳[J].武林,1982(9):20.

[29]杨建营,邱丕相.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96.

[30]《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7):4-5.

[31]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拳意述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5.

[32]康戈武.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4):18.

[33]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J].回族研究,2004(3):85.

[34]杨鸿尘.郭云深与半步崩拳[J].体育文史,1985(4):21-22.

[35]王庆丰.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对形意拳的传承与发扬[J].兰台世界,2013(9):46.

[36]姚承光.把握实质不懈追求——姚宗勋先生关于芗老在站桩时摸索混元力的见解与创新[J].搏击,2013(9):12-13.

[37]戴国斌.门户对拳种、流派的生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

[38]何镜宇.王芗斋拳学改革之特色及评价[J].体育文史,1991(4):27-28.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幼儿武术教育探究
武都区小学开展武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出场学视角下小学开展武术教育的路径选择
浅谈武术在中小学普及的意义与作用
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论武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论素质教育视阈下武术教育的作用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武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
小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