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漫谈与英语茶诗赏析

2020-12-22邹俊平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英国

邹俊平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一片树叶,一种饮料,一路文化。茶,作为人类喝得最多的饮品,被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誉为绿色黄金,是改变了人类世界进程的重要饮料,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茶树,这种来自喜马拉雅山东麓的野生双子叶属植物,成为了这个星球上最为重要的植物。伴随世界文明的进程,它不仅植根入经济生活,还深深植根入文化,似乎没有哪种植物在生活上与人们息息相关,还在文化上与人们形影不离;不仅在“艺”的物质层面丰富多彩,还在“道”的精神层面古朴悠远;不仅潜移默化了东、西方文化,也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打下了茶文化的历史印记,成为了我们的传承[1]。

1 东方茶文化

1.1 “茶”字的由来

古代史料中,“茶”的称谓繁多,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语言文字的变迁与统一。《神农本草经》称茶为“荼草”或“选”,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称茶为“荈诧”,扬雄《方言》中的“蔎”也指的是茶,东晋裴渊《广州记》把茶叫做“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这些均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但荼是用得最多、最普遍的。陆羽将“荼”字改写为“茶”,此后,茶字的音、形、义固化统一,形成了今天的“茶”字[2]。

1.2 东方茶文化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发现和利用茶并形成文化方面居于首创地位。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当中,茶历经“药用——饮用——品用”的逐步发展过程,物质和精神逐渐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神农氏时即有茶,秦汉之时始流行”,由《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端倪。清代周蔼联《竺国游记》也说“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指的是古巴蜀人“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在不同时期,茶叶被当作祭品、食品、药品和礼品,西汉时茶叶已变成商品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力推广,佛家饮茶除睡,就有了“茶佛一味”、“茶禅一味”的说法。隋唐时期饮茶盛行,茶也成为了大众饮品,并与儒、道、佛等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形成品茶文化和文化品茶,这是中国茶道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此后,茶文化逐步分化发展并广为传播,形成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潮州工夫茶颇负盛名,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皆源于此。日本茶道在保持传统方面值得称道,茶道体系和流派相当有大和民族的特色。明时期,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这就是有名的“茶道四规”,体现了日本茶文化的民族特色。韩国也提出过“和、敬、俭、真”四字的茶道宗旨。实际上,日韩茶文化都与中国茶文化颇具渊源[3]。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独特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相当的体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中,茶已经彻底融入了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生活,是中国人的一部分,中国人享受品茶的宁静舒适和与人交流时的惬意,通过品茶放空心情,在清香中静悟生活,感悟人生。茶文化可以从众多的成语中窥见对中国文化影响的深远,如:粗茶淡饭、三茶六礼、茶饭不思、人走茶凉等成语就深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在当今迎来送往中也处处可见茶。历代禅修高僧和古今诗人也在品茶中品悟人生,又将感悟发之于诗歌,正是茶中有禅,茶中有佛,茶中有诗,诗中有茶。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两万多首与茶有关的诗词,堪称咏之不尽,赋之不绝。白居易有“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皎然有“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并由此产生了“茶道”之说,苏轼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等等。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更是成为了展现社会人生的舞台。茶,成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源泉,是茶赋予了文人灵感还是文人因茶而产生激情?无论哪种,茶都已经深入了我们的文化,成为了传承的一部分。

2 西方茶文化

2.1 “Tea”的变迁

英语中“tea”是外来音译词,是通过闽南语的te经由马来语teh、又经荷兰语thee音译过去的。闽南语保留了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特色,闽南话的“chá”字发为/dei/,这也是古汉语“茶”的发音。“tea”最初的发音是/tei/和/ti:/,但最终为/ti:/,也就是当今的发音。

“tea”的拼写形式有两种,一种是tay(17世纪中叶,也有thea,tey,tee),这是通过上述发音路径传播。另一种是chaa(16世纪90年代,也有cha,tcha,chia,cia),是源自葡萄牙语“cha”,而这是经澳门从普通话“chá”而来。现代英语的tea,以及法语的thé,西班牙语的te,德语的Tee等等,都是通过荷兰语thee经闽南语衍生而来。而俄语的chai、波斯语的cha、阿拉伯语的shay、希腊语的tsai、以及土耳其语的çay,这些都是经陆路从普通话“chá”而来。这个词在欧洲的不同传播形式,反映了茶的广泛使用,难怪茶成为了喝得最多的饮品。

2.2 西方茶文化

西方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历经与咖啡、啤酒等饮品的竞争以及各种经济政治因素的困扰,与本土社会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从“tea”一词的传播途径可以看出,荷兰和葡萄牙在西方茶文化形成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但茶文化最盛行的却是英国。茶最早出现在1635年的巴黎,1644年首次传入英国。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把来自中国的红茶作为嫁妆带至英国,中国茶叶那个时候在英国是一种非常高档名贵的饮品,仅供英国皇家贵族享用,颇有“阳春白雪”之味。受到皇室的影响,饮茶成为时尚,广受追捧,逐渐形成了充满贵族气息和有闲阶层的“上、下午茶餐”和英国茶文化。随着殖民扩张,茶叶开始走向美洲地区,茶在美国也很受欢迎,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波士顿“自由之子”为了反抗英国的《茶税法》而采取的行动。但美国人是把茶当作饮料饮用的,对茶艺和茶道不感兴趣,讲究效率,冰镇茶和袋泡茶直接体现了美国茶文化特色,这一点可以从MichaelAshby的诗歌《ALong Cup of Tea》看出来:“For a long cup of tea,Do splash out,On two bags in the pot.”。此外,俄罗斯和摩洛哥等国茶文化也是较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4]。

3 英语茶诗赏析

文学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厚植了文学发展的土壤,西方茶文化尽管没有中国茶文化那样悠久的历史,但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社会地位为英语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英国诗人和政治家埃德蒙·沃勒(Edmund Waller)是英国第一个以茶作诗的古典作家,在1663年把《On Tea》献给皇后凯瑟琳娜,这就是有名的《论茶》,又称《饮茶皇后之歌》,作为祝寿词,后者似乎更恰当。诗句的开篇前三行就是:“Venus her Myrtle,Phoebus has his bays;Tea both excels,which she vouchsafes to praise,The best of Queens,and best of herbs,we owe”,第七行是“The Muse's friend,tea does our fancy aid”。作者在这种场合下,以茶为题,以茶拟后,以神喻之,以茶友神,而维纳斯、太阳神和缪斯这些神都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大神,可见茶在当时英国人眼中的地位是如何之高,这与当时茶作为奢侈品、嫁妆和宫廷御用品有关,也就有了后来英国茶文化的高雅格调追求。作者在诗中对茶极尽赞美,“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这是对茶本身的赞誉,即使中国茶文化除对茶艺、茶道讲究之外,也并没有把茶本身提升到这样的高度。

诗歌用词简洁,韵律齐整,朗朗上口,难怪《论茶》一经问世,不仅在宫廷引起轰动,也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沃勒也因《论茶》声名鹊起,几与莎士比亚齐名。作为中国读者,这个五言诗的译文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On Tea》后的第二首茶诗,是英国桂冠诗人和剧作家纳厄姆·泰特(Nahum Tate)于1700年发表的《Panacea:A Poem Upon Tea:In Two Canto’s》(《灵丹妙药:茶诗两篇》),这也是他自己认为他最好的诗作。在诗歌的前言部分,泰特说,“假如这是一首带有艺术或美好的诗篇,有欣赏能力的人自然会发现;然而如果我无幸取悦他们,我并不想要取悦任何人。”诗篇的第一行就是:“Hail!Queen of Plants,Pride of Elysian Bow’rs!”作者在标题里用的是upon而非on,不知道是否是要与《On Tea》里的on进行区别,但Queen of Plants,应该是受到了沃勒的影响,作者还用Pride of Elysian Bowers把茶叶看作来自天堂,来自极乐世界的骄傲。他还把茶视作超越酒(酒神Bacchus)以及其他饮品的琼浆玉液(Nectar),这个Nectar可是中国人说的“神仙喝的,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永生的酒”。至于“The Sov’reign Drink of Pleasure and of Health.”和“This is the Drink of Health,the Drink of Souls!”这两行则把茶当作“快乐健康之饮,灵魂之饮。”也把茶提升到新的高度。当然,作者在“Quaffing,without the waste of Time or Wealth”和“Then thus the Bard—Fear no Circæan Bowls”里用Quaffing和Circæan Bowls,则跟中国人完全不同了,这是大碗痛饮,是中国人眼中的绿林好汉喝酒了。“Tip Tea sustains,Tea only can inspire The Poet’s Flame,that feeds the Hero’s Fire.”也使当时英国诗人迷恋喝茶一幕跃然了纸上[5]。

整篇诗作长达40页,但语言通俗易懂,尾韵齐整,双行转韵自然,可吟可歌,也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既体现了作者桂冠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也使读者对茶叶作为使诗人充满灵感,使阿波罗都产生不朽力量和喜悦的琼浆玉液感受深刻。

作家、剧作家和翻译家彼得·莫妥(Peter Motteux)1663年出生于法国,1685年来到英国,曾创办了英国第一份存在时间不长的英语杂志《The Gentleman’s Journal》。1712年,莫妥发表《A Poem in Praise of Tea》(《赞茶诗》),尽管彼时的英国饮茶已经普及了,但还是不乏对茶的批评者、攻击者,他在诗歌的简介里写道:“the Drinking of Tea is grown so general,that it needs the less Recommendation.”他还简要总结了茶对健康的好处,似乎是对批评者的回应。诗中,诗人首先讨论了一些其他的饮料。他认为“Tis vain in Wine to seek a solid Joy”,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他所认为的葡萄的缺点,他还称咖啡为“the flowing Mud”(流动的泥浆),这么说不知道那些葡萄酒和咖啡的支持者们是如何鄙夷他的了。

作为长散文诗,莫妥描述了众神在奥林匹克山上辩论酒、茶的益处,总共超过十页,用华丽、夸张的风格写成,这在当时并不少见。他在叙述茶的无穷魅力时,不遗余力地用华丽的词藻赞美茶,说茶是“我的主旨,我的甘露,我的缪斯”。是“缪斯的甘露,朱庇特的饮料”。在诗的最后一行,他把茶称为“the Nectar of the Gods.”不知道这些是否受到了沃勒和泰特的影响[6]。

4 结语

东、西方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土文化和民族特点逐步形成的。整体上东方尤其是中国茶文化注重茶艺和茶道,除了讲究茶叶本身的品质外,更注重品茶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对人生的感悟以及社交层面的交流,是思想的升华和品味的提升,是茶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又丰富了的传统文化,并由此而产生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西方尤其是英国茶文化对于茶艺和茶道的看法与中国人不同,他们不是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而是把饮茶当做高贵与优雅生活的格调,是品质生活的必备形式,是彰显生活的品味与层次,这一点与英国特别强调血统,强调正宗,追求高雅生活一脉相承。美国人则更看重喝茶的效率,权把茶当作一种饮料而已。西方茶文化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物质因素、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礼仪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系统特点的展现,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语茶诗对茶的盛赞中得到具体体现。厘清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对解读英语茶诗、深刻理解英语文学作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英国
英国的环保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