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译论指导下的茶文化术语国际化传播研究

2020-12-22柯,韩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茶饼黄忠茶匙

陈 柯,韩 香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56)

中国的茶文化独具特色,沉积了中国的文化底蕴,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一部分,在传播过程中,茶文化必然需要被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存在很的偏差与误解,且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茶文化术语,因此,需要对茶文化术语进行翻译研究,从而有效促进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1 变译论

在“信、达、雅”的基础上,黄忠廉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翻译变体”这一概念,并于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首届大型“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针对这一概念进行讨论研究,这一概念是变译论的雏形。1998年他正式提出了“变译”,并于1999年厘定了变译的概念。在“变译”提出的初期阶段,黄忠廉就针对“变译”和“全译”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阐述和对比,并且相应提出了一组新的翻译范畴——最大限度保留原语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全译”和根据需要对原语文本有所取舍地进行适当的改造的“变译”。(黄忠廉,2002)

1.1 理论基础

“翻译”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赞宁在《高僧传》中记载了“翻”与“译”的结合过程,宋朝的法云最早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翻译就是将梵语转换成为汉语,“音虽似别,意则大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学者对翻译的理解并不拘泥于对原文形式和文法的摹写,而是侧重于对原文内涵的传达,只要能够准确的让目的语受众理解原语的意义,可以适当的忽略形式,根据受众的需要对原作进行改变,这也是变译论提出和发展的星星之火。

首次提出“变译”一词的是黄忠廉先生,他于1998年在《变译——翻译变体》中正式使用“变译”一词,支持周兆祥博士在“翻译与现代化”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翻译有很多种方法,不一定拘泥于某一种,而具体方法的选择最好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判定,比如改写、编译、节译、改编等方法也都是堂堂正正的翻译方法,主张翻译需要变通。

1.2 变译论的发展

自黄忠廉提出变译论后的这20年,针对变译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完善,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变译”,共有470条搜索结果,根据搜索结果显示,我国最早有关变译的研究是在1998年,虽然变译理论的起步相比其他理论晚了很久,但自提出后,国内翻译学者对于变译理论的热情不断高涨,黄忠廉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变译论。

黄忠廉第一次提出变译理论时曾指出,变译理论的核心要点是变通,变译的本质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读者的特殊要求,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对原语文本进行增、减、编、述、缩、并、改,是一种变通的翻译活动。1999年黄忠廉提出了变译的7种变通手段和11种翻译方法,在其后的翻译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黄忠廉对变译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最终定义变译为人或者机器用一种语言提取另一语言中文化信息的符际活动,也是一种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需求的智能活动。黄忠廉指出,变译的中心是提取信息,而提取信息的精髓在于“变”。黄忠廉(2012:81-84)扩充原有的7种变通手段和11种翻译方法为8种和12种,即增、减、编、述、缩、并、改、仿8种变通手段和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阐释、译写、参译和仿作这12种翻译方法。根据这8大变通手段和12种翻译方法,译者可以灵活的对原作进行修改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对原作进行改变,而是要在判断原作是否适合或者需要变通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合宜的变通手段。

2 术语的翻译

术语(terminology)是指在特定的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某一概念称谓的集合,是一种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便于人们进行思想和认识交流的有利工具,也有说法指出术语是一种特定行业内具有特定用途的词语,具有定义专业概念的功能。

术语翻译的意义在于用目标语言准确的还原原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着重对术语的翻译进行探析和考证,术语的精准翻译是一篇成功译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准确性是术语翻译最基础的原则,为实现这一原则,术语翻译通常采取全译,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的翻译策略,再现原语的术语形式,达到准确、完整传递信息的目的,使译文易于被目的语受众所接受。

3 茶文化术语的特征

茶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是浓缩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精粹,集中展现了博大精深、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将佛教、儒教、道教的元素融于一体,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民俗礼仪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经典代表。

3.1 词汇独特

中国种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植面积广阔,不同地区的生产的茶叶不只品种各异,其名称也颇具特色,如:滇桂黑茶、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这些茶大都是根据其生产地命名,抑或是产地名加茶叶形状命名,独具地方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时准确选词明确表述。

3.2 内涵丰富

茶文化不只局限于茶叶的种植、茶叶的命名与采制,而是我国几千年来自然科学的茶和人文社科的茶道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共同演变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茶文化包含了包括茶道、茶艺、茶具、有关茶的文学作品、饮茶习惯等等在内的所有与茶相关联的事物。中国幅员辽阔,南北都有饮茶的习惯,因为饮茶的习惯不同也产生了很多的民风,喝茶与中国人的人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茶文化中涉及了很多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在翻译时,需要针对这些不同的背景,参考术语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来源典故,使译文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述出原语文本信息。

4 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探究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内涵深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的茶文化也在逐渐深入其他国家,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提高茶文化语言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在国际舞台发扬我国茶文化在重要基础。

茶文化语言是反映茶文化内涵的专业术语,茶名是分辨茶文化中不同种类的茶的专有名词,人们对茶的认识也是起始于茶名,因此茶名的准确翻译在茶文化的传播中显得极其重要。

4.1 译名不规范

我国当茶文化翻译中存在有很多译名不规范的问题,例如,有些译者将西湖龙井译为“West Lake Dragon Well Tea”,而有些译者则将其直接音译为“Xihu Longjing”,很多译者在翻译茶名时都选择了音译,导致很多茶叶存在两种甚至三种译名,但这种情况并不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国外茶文化爱好者将无法将不同翻译版本和实物相对应,会产生混乱,因此在茶文化的翻译中需要着重注意译名的规范化使用。

4.2 误译

由于很多国家也有喝茶的习惯,例如英国,所以英文中也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茶文化表述词汇,比如“tea cake”茶饼,但由于对术语没有进行考证核实,很多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会将中文的“茶饼”直接翻译为“tea cake”,但其实中国的“茶饼”和西方国家的“茶饼”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西方国家的“茶饼”指喝茶时吃的点心,甜点,而我国的“茶饼”现在多指使用饼茶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普洱茶,例如“七子茶饼”,只有江西地区多用“茶饼”指代茶点,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细心甄别上下文。

4.3 翻译空缺

作为拥有悠久饮茶历史的大国,我国不只茶叶的品种繁多,也有很多分类细致、功能各异的茶具,比如:盖碗、茶挟、茶针、茶船、茶则、茶漏、、茶宠等等……但是很多茶具术语并没有相关的英文翻译,比如茶挟、茶针、茶则、茶漏,这些茶具是我国传统茶道的基本构成元素,这种翻译缺失将会严重阻碍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因此在翻译时必须着重考虑这些元素。

5 茶文化术语的阐释

阐释是在变译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翻译方法,是在意译的基础上,对原作中的词句甚至是篇章进行阐释,以方便读者理解。阐释的内容不是译者个人的主张或观点,而是隐含于原作中的作者的观点和内涵,其功用在于再现原作的文化价值,即释放、说明原作中未明确指出的文化信息,也包括译者根据原文把自己的注解融入其中。(黄忠廉,2002)

根据对黄忠廉先生的8种变通手段和12种翻译方法研究,笔者认为阐释更适用于对茶文化术语的翻译,阐释分为四个层面:释词、释句、释段、释篇/书,而释词又分为释名、释义和释典。根据对茶文化术语特点的剖析,笔者认为针对茶文化术语的翻译,可以采用释名、释义、释典的方法。

5.1 释名

茶文化中存在部分茶具没有相应译文的情况,为了更好推进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同时也从让译文读者了解各个茶具使用的角度来讲,在翻译茶具时,可以根据其实用功能进行翻译,让目的语受众一眼就可以明白每种茶具的具体功能。

如:a.茶挟

茶挟又称茶筷,功能和茶匙相似,是用来从壶中将茶渣挟出,其形状类似夹钳,根据茶挟的功能及形状,笔者查阅词典发现有两个词语可用,“clamp”和“tweezers”,clamp的释义为“hold or fasten sth tightly”,而“tweezers”则是“plunk out things with tweezers or pick up/remove sth with tweezers”,由此可见,“tweezers”更适用于该语境,因而可将茶挟译为“tea tweezers”。

b.茶针

根据上述提到的术语翻译策略,有些译者可能会直译将“茶针”译为“tea needle”,而根据对茶针本质意义的探究可以发现,“茶针”其实和我们日常理解的“针”是不同的,“茶针”是一种用来疏通茶壶出水口处内网的工具,以茶壶出口水流畅通,其功能类似于疏通器,由此,可以根据其内涵意义选择“dredger”,“a machine,in the form of a bucket ladder,grab,or suction device,used to remove material from a riverbed,channel,etc”;而“茶针”这一术语中的“茶”指代的并不是茶叶“tea”,而是“茶壶”,因此可将“茶针”译为“teapot dredger”。

c.茶漏

“漏”本意指“leak/funnel”,根据对“funnel”意义的查证可知其指“A conical utensil having a small hole or narrow tube at the apex and used to channel the flow of a substance,as into a smallmouthed container”,但“茶漏”实质是指在倒茶时,放在公道杯口上,用来过滤细碎茶叶或茶渣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过滤,“filter”“A porous material through which a liquid or gas is passed in order to separate the fluid from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因此,可将“茶漏”译为“tea filter”。

d.茶匙

茶道中的“茶匙”和传统意义的“茶匙”不同,茶道中的“茶匙”又称茶扒,其用途是从茶壶中挖出泡过的茶叶,因其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有些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茶匙”翻译为“tea spoon”,没有考虑到其实际内涵,根据“茶匙”的具体功能,可理解为“取出茶叶残渣的工具”,英文中有类似残渣的表述,“coffee dregs”“咖啡残渣”,“ dreg”意为“The sediment in a liquid,such as wine or coffee;A small amount/a residue”,因而在翻译“茶叶残渣”时可借鉴该翻译,便于目的语受众理解,可译为“tea dregs fetcher”。

5.2 释义

很多茶名是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茶叶产地,后半部分是根据茶叶的形状而命名,如君山银针、六安瓜片。在翻译时需要对茶名进行简单的解释,让读者理解茶名的意义。

如:a.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由于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因而被称为“君山银针”,在翻译时,应先将该茶叶的产地音译出来,再根据茶叶名的意义进行翻译,译为“Junshan Needle-shaped Tea”。

b.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产地是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因为形状类似瓜子,由两边向中间卷起,而被命名为“瓜片”。翻译时先将该茶叶的产地音译出来,再根据其名称内涵翻译为“Lu’an Melon Seed-shaped Sliced Tea”。

5.3 释典

释典是指对原作的中典故的内容加以阐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特质的古事或古语进行阐释以便读者了解。(黄忠廉,2002)原作者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母语相同的读者看的时候没有障碍也就无需进行释典,但当原作进入一个新的语言文化环境时,另一语言读者因为历史文化差异的不同会无法理解原作中所引用的典故,此时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中国民间就有很多与茶有关的民俗,比如婚礼习俗中的“茶礼”,古诗由于茶树是无法移栽的,古人便用茶树来指征婚姻的忠贞不渝,有些地区在结婚时会种茶树,象征男女双方对婚姻的忠诚,因而古代的订婚礼被称为“茶礼”,订婚的定金被称为“茶金”,结婚被称为“受茶”,现代婚礼中新郎新娘向父母敬茶就是由此而来。

笔者发现有译者将茶礼翻译为“betrothal gifts”(sent by the man to the woman),这是对“茶礼”和“茶金”意义的混淆,茶礼是指订婚礼,英语国家有对应“订婚”的表述“engagement”,“礼”则指“典礼”,可用“ceremony”,由此可将“茶礼”翻译为“engagement ceremony”;而“定金”则译为“betrothal gifts”。

虽然这种翻译方法会丧失中国文化的魅力,但从让目的语受众理解原文的角度来考虑是最合适的,因为原语和目的语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也存在很多生活方式的差异,如果在将原语译为目的语的过程中一味的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力求还原原作,保留原作的风格和形式,译者就成为了原作的奴隶,被原作套上了枷锁,无法翻译出目的语受众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译文。

结语

中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本文从茶文化的术语翻译入手探讨了茶文化术语的特征、我国现阶段茶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变译论指导下的茶文化术语翻译研究,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能够对茶文化的翻译有所助益,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树立我国独有的茶文化形象。

猜你喜欢

茶饼黄忠茶匙
保压时间对白茶饼物理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某出口重型载货汽车轮胎偏磨问题分析与解决
A great seeing-eye dog了不起的导盲犬
黄忠为何老了才出名
锹甲“黄忠”
云南主产茶区茶树茶饼病发生时空研究
小茶匙
她一下子缩小啦
泡茶品茗
她一下子缩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