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网络时代对外传播中国茶文化

2020-12-22李亚辉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茶文化信息

李亚辉

(衡水学院)

1 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

1.1 中国茶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作为茶的故乡,我国的茶种类非常丰富,相继产生了各种品种,具体可以分为绿茶、红茶、清茶、白茶、黄茶和黑茶等六大类。这六大类茶品种中遍及世界各地的著名茶叶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和铁观音等。与此同时,泡茶工具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具体包括陶土类、瓷器类、竹木类、玻璃类、漆器类和金属类等六种工具。除了玻璃茶具以外的其他物种茶具历史都非常悠久,文化也非常深厚,并且茶具的外观风格迥异,有些很精美,有些蕴含深厚的古朴气息,同时具备美学和使用功能。其中紫砂茶具是最著名的陶土类茶具,在江苏省宜兴市出产的茶具是最著名的。

1.2 茶艺

差异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方式使用茶具和肢体表演向人们呈现如何逐一完成煎茶步骤,进而让饮者的视觉获得良好体验。茶艺表演中蕴含了我国深厚的儒家思想,比如适度、谦逊和尊敬等,包含朴素、大方、超然与和美的价值观。

1.3 蕴含深厚的哲学思想

茶文化中蕴含了我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与“天人合一”及“中庸和谐”等思想不谋而合,所以经常上千年的发展逐渐整合为一体,实现了良好发展。比如,我国饮茶者非常希望能通过饮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尽量在饮茶的过程中淡忘自我,充分亲近大自然,进而净化自己的内心,达到超然于凡世至上,从另一方面重新看待世间万物,能够从中感悟大道。除此之外,我国的茶文化也有非常重要的健康功效。好的茶具对饮者的身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人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文化,还能通过饮茶清热解毒、降低血脂和减肥养颜等。换句话说,与喜欢喝咖啡、可乐和加糖红茶等饮料的西方消费者相比,茶文化因为具有这些健康功效有更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愈来愈快,再加上发展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人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始终对生活的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理念更加重要,而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绿色健康、保健养生和平和沉静的特征,很符合这种需求。所以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大力推广这种理念与功效非常重要。

2 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及误区

传统我国对外传播茶文化的方式更多是通过官方媒体进行。首先,可能会在一些类似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电台等官方媒体平台上刊登或播放一些茶文化内容,或者制作茶文化纪录片和开讲座等,目前我国有很多关于茶文化的优秀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茶旅天下》和电视剧《茶马古道》等作品。其次,通过举办国际博览会和推介会等大力宣传中国茶文化。最后,在一些中外各级政府单位或中外企业的接待、宴会和观光中充分利用茶文化。使用这些方式传播茶文化比较权威,也能带动更多人了解茶文化,提升茶文化的知名度。但是使用这些传统方式传播茶文化缺乏准确的定位,无法清楚表达茶及其文化。现代社会中,政府部门、茶企业或者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部门对茶文化的传播也带有一定的营销,在他们看来传播茶文化就是要销售茶叶,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其实从国家软实力输出的角度来看,卖茶仅仅只占了传播茶文化的一小部分。如果过度强调销售会让国外受众群体过于注重茶叶的种类、工艺、包装、价格和口感等,也没有想要去深究其悠久历史和厚重精神,不利于传播茶文化。其次,没有建设符合茶文化的品牌。传播茶文化主要就是为了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是也需要考虑商业因素。而作为商业的精华,品牌直接代表了一种商品及文化。但是我国却很容易忽视品牌对传播茶文化的重要性。经常存在传播的茶没有品牌的尴尬情况。比如,虽然福建的白茶遍及全球,但是国际消费者基本上不知道有多少白茶品牌。而英国的立顿茶品牌短短一年的销售额就高于我国六万多茶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品牌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 网络传媒的特点及优势

3.1 涉及范围广,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使用网络既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储存信息。其不仅可以让公众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还能尽可能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新闻、信息及背景资料需求。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网络搜索并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公共与商业信息以及相关资料。现阶段,网络传媒已经构建了蕴含多个领域信息的综合信息平台,比如图书、科技、影视、交通、银行和广告等多方面。

3.2 新闻发布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发布者

使用网络可以更简单地制作和发布新闻内容,还可以以直播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为此,相比传统媒体,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更有优势,特别更适合报道一些突发性事件。比如,使用网络可以有效地发布关于台湾大选选举结果及伊拉克斩首美国和韩国人质等相关新闻信息。

3.3 互动性

使用网络传媒可以完全改变传统媒体的传受关系。网络用户与信息之间属于互动关系,可以传播和接受信息。传统媒体主要通过由点到面的方式传播信息,受众只能接受信息,却无法选择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内容;但是网络传媒可以充分体现用户的主体地位,其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信息,其可以主动选择和控制传播结果。此外,反馈一直是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弱点,也会经常影响受众参与传播内容的积极性。使用网络传媒可以充分利用网上新闻组、论坛、电子会议、公告牌和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用户也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3.4 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网络传媒基本上是以数字化的方式传播信息,所以有文本、图片、影响或声音等多种传播形式。网络传媒充分整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所以传播效率更高,更方便,用户可以读文本、看图像,听声音。可以说,网络传媒整合了各种媒体的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4 网络时代传播与弘扬中国茶文化的有效措施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之后网络传播一定会成为传播信息文化最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茶行业的所有从业者及茶文化的专家学者都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让更多国际友人倾听我国茶文化的声音。

4.1 建设并优化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网站

虽然我国专门建设了茶文化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基本上都是针对国内的茶文化爱好者,所以基本上都是中文的。为了向国际普及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我国应该重点建设对外茶文化网站,不仅要设置英语,还应该使用一些其他国际通用语言,比如法语和阿拉伯语等等。还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国家受众群体对茶的需求,进而设置不同类型的内容。建设网站时,需要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和茶文化研究机构的力量,比如茶企业和推广营销公司应该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设置更多营销方面的内容,了解国外茶叶公司的茶叶需求,进而选择适合的目标群体。针对茶文化研究机构的网站建设,相关人员可以在网站中设计一些关于茶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主要针对国外一些大学及科研机构等建设这个网站内容。旅游部门在建设茶文化旅游网站时,也应该充分整合景区的力量,应该将目标受众群体放到国外一些非常喜欢旅游的年轻人身上。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隔离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效分散不同部门和机构,瞄准不同的受众群体来精准化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立体化的网络传播格局。

4.2 重点建设移动互联网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愈来愈不看重信息传播的门槛,所有人都可以发布自己掌握的信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充分利用体积小、速度快和灵活的移动平台搜索信息资料,比如,为了让国外友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在推特和Facebook等国外网络平台中注册茶文化账号,还可以与国外宣传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有价值的高质量粉丝,进而更精准地传播声音。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政府和茶企业等官方的权威性和强大力量,让更多人愿意倾听茶文化的声音。另一方方面,可以向广大网络尤其是海外留学生宣传茶文化,使其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和经常浏览的论坛中推广茶文化,这样可以引起其他普通网民的注意,使其原因承担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责任。

4.3 重点实施网络营销

网络为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谁说话的声音大,表达的内容更能吸引人,就会让更多网民关注这个声音。人们不仅要建设可以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移动互联网网站,还应该借助广大网友的猎奇心理向他们发布更多积极向上的事件营销和热点营销。比如,为了向旅游目标群众传播并销售我国茶文化,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比如带领旅游者参加网络直播峡谷探险、寻宝活动、真人秀和文化竞猜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游客在玩乐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

4.4 重点在网络公开课中传播茶文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世界的发展愈来愈“平”,即使国家的不同,人们也可以使用网络上公开课,进而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丰富的文化和知识。比如,想要学习美国耶鲁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相关课程视频时,人们可以使用网易公开课APP进行学习,这样即使不出国就可以了解很多优秀高校的课程视频。由此可知,我国各高校也可以专门制作一些关于茶文化的课程视频,并上传至各种公开课APP上,这样国际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茶文化,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国际群众的口味之后设置具体内容及形式,并在网络公开课APP上发布。这样即使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人么也可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为传播我国茶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茶文化。

总结

综上所述,利用网络传播会极大地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所有爱茶者都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网络时代背景下,相关人员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传播中国茶文化,确保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我国的茶文化,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时代的有效结合,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茶文化信息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