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湖高教园区跨校辅修模式构建及可行性研究

2020-12-22叶高楠

福建茶叶 2020年1期
关键词:辅修高教园区

叶高楠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 辅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辅修制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在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制度。在我国,辅修制度最早产生于1921年成立的东南大学,但仅作为初步探索,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陆续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说过:本科生应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包括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在深度方面,应集中精力学好一门专业;在广度方面,视野要涉及几门学科”。而辅修专业的开设,就是为促进知识整合学科交叉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之一,是高校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内各高校纷纷陆续开展辅修专业教育,并不断增加辅修专业,扩大辅修规模。以绍兴高校为例:绍兴文理学院于2011年开始实施辅修制度,由原来的英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逐步扩展到法学、纺织工程、应用心理学、酿酒工程、书法学等等17个专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于2015年开始开设辅修专业,经过近五年的摸索,已经开设了包括英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法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等在内的共13个辅修专业。

随着辅修制度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目光转移到了提高辅修质量上。例如:2017年3月,北京大学教务处颁布了新的辅修管理办法,北大不再专门区分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为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教学质量上辅修和主修的要求是一致的。取消辅修毕业证书,辅修成绩直接体现在学生主修毕业证书上,并且共同计入总成绩,在学生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方面同样有效。此次调整是北大在校长林建华倡导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设立多层次的跨学科本科教育项目、培养跨学科人才”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保障北大的辅修的含金量与主修保持一样的水准,并且实行完全免费制度。

综上所述,辅修制度不仅是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

1.2 跨校辅修模式的优势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经说过:耶鲁大学和伯克利大学的学生可以互相选择自己学校没有而对方学校有的课程。如果在开车一小时距离内的两所学校开设完全相同的专业,两所学校都会削弱自己的力量;而开展合作,可以让学生得到更丰富的资源,学校也可以保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特色和领先地位。

确实不同的大学学科重点、专业优势有所差异。理工科院校偏重于自然科学,而综合类、语言类院校则偏重于人文科学。通过跨校辅修,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院校的教学方式,对较高层次院校的学习氛围、学校风气、历史积淀、名师风采等都能有所体验。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已经有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自身个别专业水平的不足,充分利用其他高校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尝试摸索跨校辅修模式。例如:2000年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包括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开设跨校辅修专业,首届开设16个专业,招收各校学生351名。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就可以报名参加本校或西南片任何一所高校修读辅修专业,等到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就能取得上海市辅修专业证书。此后,松江大学城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等,东北片的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也都结成了教学联盟。从2008年开始,西南片和东北片高校的界限又被打破,上海大高校们在试行更大范围的合作办学的新探索。

此外,黑龙江、北京、南京、武汉、河北等地也陆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区域间高校联合培养模式。2013年,安徽省的合肥学院也实现了全省首次的跨校辅修模式。安徽省教育厅表示正在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大力推广跨校修学分的方式。各高校选择各自优势和特色专业,供学生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1.3 跨校辅修模式的效果

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西南片高校和东北片高校中,有超过在校生总数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了跨校辅修,可见外校优势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巨大。而且不少高校的辅修课已经形成特色,例如:复旦有新闻学等专业,财大有会计学等专业,同济大学则是工程管理等专业,上海交大开设的是数学等专业,东华大学开设的是艺术设计等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则是应用心理学等专业,中医大开设的针灸推拿应用等专业,很多都被学生一抢而空,相当火爆。而且,每所学校每年都要尽可能选派最出色的老师去任教辅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老师代表着各个学校的形象。

跨校辅修开展得如此如火如荼皆是因为参加跨校辅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小谢专业是英语,同时辅修了同济大学的珠宝鉴定与营销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有名的外资时尚用品制造公司。复旦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小张选修了上海财经大学的强势专业——会计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王高考时没能如愿入读国际贸易类专业,最后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得到了机会。可以说跨校辅修让这些同学圆了多年的梦想,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2 先行研究

目前关于跨校辅修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2019年12月在知网上以跨校辅修为关键字在中文文献中搜索后只有18条相关记录。例如:

2.1 郎烨、白薇关于跨校选课跨校辅修专业的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7期)。该文认为跨校选课、辅修专业,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高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靳静静,赵焊罕本科生跨校辅修制度的管理现状与优化研究(《科技视界》2019年第9期)该文认为跨校辅修是高等院校培养跨学科人才的一种模式,从不同层面上推动着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与前进。伴随着大学园区的教学发展与运行机制的逐渐成熟,跨校辅修制度也逐步普遍化。本文从跨校辅修的运行流程、制度实施现状、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选课修读情况四方面着手,针对当前跨校区模式下本科跨校辅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分析,进而提出建设性建议和优化对策。

相关文章均对跨校辅修这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对进一步提高跨校辅修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大部分论文是在高校联合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写就的,不仅包括辅修,还包括跨校选课、双学位等。更没有把其应用到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高教园区。

3 可行性研究

3.1 在深刻认识到跨校辅修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之后,可以尝试把该模式应用到绍兴的镜湖高教园区

3.1.1 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很多的高教园区。例如浙江省内就有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宁波高教园区等等。绍兴的镜湖高教园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诞生的,并于2011年迎来了首批本科学生。目前有3个高校入驻,分别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以及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三个学院比邻而居,步行就能到达,就地理位置而言,十分适合开展跨校辅修。

3.1.2 截至2019年2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国际商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和国际学院9个二级学院,开设有3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四个学科门类。2019年6月学院网站信息显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共建有语言文学分院、医药与健康分院、建筑工程分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分院、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分院、经济管理分院、公共基础教育分院、马克思主义分院等8个分院,开设3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九大学科门类。2019年12月学院网站显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设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财经学院、交通学院、商贸学院、鉴湖学院(纺织学院、黄酒学院、健康学院)、人文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艺部)等二级学院(部),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43个专业。很明显这三个学院学科重点、教学风格及专业优势各不相同,也是开展跨校辅修的先决条件之一。

3.2 省内其他高教园区的先行尝试也表明开展跨校辅修是极具可行性的

目前浙江省内不少高教园区内的高校都已开设了校际选修课,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共有14个高校开设30门跨校课程;宁波高教园区从2003年起开设校际选修课,当初只有3个高校共6门课程,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增加为5个高校共20门课程,计2659门次学生修读了校际选修课。跨校选课和跨校辅修具有共通性。可见很多兄弟院校都已经走在了前列。镜湖高教园区也必须及时迎头赶上。

3.3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功的十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该书总结介绍了自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上海市东北片10所普通高校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包括如何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与建议。书中有各高校对合作办学的回顾与总结(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提供的《特色彰显,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记上海外国语大学参与东北片合作办学跨校辅修之风雨历程》),有系统的调查报告(例如: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提供的《上海理工大学东北片跨校辅修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有针对性很强的与当事人、直接参与者的访谈录(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提供的《上海财经大学关于跨校辅修的调研采访笔录》),有很多的参加过跨校学习的学生们的切身体会与感受(例如:上海水产大学学生提供的《跨校辅修,助我考研的第一个“专业老师”》)。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形式,跨校辅修在书中占有大部分的篇幅,为如何在普通高校之间开展合作办学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料。

4 面临的挑战

我们也要认识到推行跨校辅修是存在一些现实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跨校辅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为涉及到选课时间、开设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因素,首先就需要设计一个方便的跨校选课系统。其次前期的制定计划、协调资源、宣传推广、生成选课名单;中期的组织上课、课堂管理、监督过程;后期的成绩认定反馈、学分认证、分析上课效果等会增加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因此,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筹建经费等进行大力支持。

4.2 实施跨校辅修合作的院校层次不一。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与实力较强的高校进行合作,并且避免被同化,并且把真正优秀的课程、精品课程拿出来以增强竞争力。同时需要各兄弟高校之间相互配合、理解包容。

4.3 网络课程产生的冲击。近年来,网络课程呈现异军突起之势,其崭新的教学模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很容易吸引大量学生。但是网络课程存在学生自律性不强无法坚持、缺乏课堂氛围容易产生孤独感、过程缺乏监督难以保障学习效率等问题。而实体课堂除了能解决以上问题之外,还能提供虚拟的课堂很难涵盖的学校特色、历史积淀、名师风采等等。

5 结语

跨校辅修打破了校与校的界限,如同在空中架起了一座通道,把各高校连接起来,不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督促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水平。这意味着办学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重塑、组织管理的变革、教学体系的重构,总而言之,实施跨校辅修制度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坎坷的,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猜你喜欢

辅修高教园区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
吉林省高校高教所(室)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