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启示

2020-12-20杜画晨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农民

杜画晨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就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改善农民生活、带领农民发家致富道路上,党中央也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计划,旨在让农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如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等,这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撑,让农村、农业和农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新的发展。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要让农村也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这其中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民的处境表明传统的保障方式已无法适应农村发展,农民社会存在的保障问题较为突出。首先,农民已然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有限的土地保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需求,因病致穷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刺痛社会的神经。其次,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群体,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保显得不切合实际,故选择农村社会保障成为唯一出路。再次,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大面积的农村耕地被征用,农民得以保障生存的土地不断减少,由此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农民既丧失了传统的保障生活的方式,基本生活受到威胁,也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因此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依旧处于相对薄弱环节,甚至农民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最后,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远远优于农村居民有限土地保障,形成的社会不公平待遇势必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见,农民的社保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关键。

其实,作为农民运动的领袖,毛泽东也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就指出:“互助组社的工作是优待红属、社员互助与帮助孤老(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31页。。”所以毛泽东强调做好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老年农民的保障工作是 “使群众欢喜并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33页。”。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深谋远虑,重视农民养老这一现实诉求,解决了参加革命大部分同志的后患问题,才能够在革命艰难的时期迅速集民心,壮大革命队伍,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步入了新时代,社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矛盾,严峻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发展阶段,城市老年人口基本有医保和社保来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比较大,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年轻的农村人口为了谋生,不断涌入城市,导致农村老人处于无人赡养境地,“空巢老人”现象加剧。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农村老人一般不具备社保,而医保报销费用较低,医疗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这对我国农村养老事业产生了很大威胁,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不足

随着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严重,为了逐步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党中央开始制定新的战略来保障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由此国家推出了切合农村发展的新农保政策,希望农村居民在自我养老基础上由国家和集体分担一部分压力。新农保政策是我国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资金以个人缴费、集体资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为目的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3)张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农民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尽管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新农保”政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养老压力,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因此补贴力度有限,多数农民依旧无法通过政府发放的养老金维持基本生活。与城市居民养老金相比,就更显微薄。其次,商业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补充手段,在保障居民养老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多数城市居民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故而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而农村居民显然缺乏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认为商业保险只是保险公司变相赚钱的借口,从而拒绝投保。我国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不可能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因而商业保险社会效益显然更大。而政府在对农民普及商业保险制度方面有所缺失,因而农民大多对商业保险不信任,导致商业保险工作在农村开展困难,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农村呈现“空心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土地流失严重,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失,空心化现象严重。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共有空巢家庭 1495.79万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7.68%,空巢老年人口共计2179.39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数的32.69%(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这表明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老人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虽然外出务工的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但更多的是物质获得,不代表农村老人老年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事实上空巢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帮助子女照顾小孩,因此农村老人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很大,仅仅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其次,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加剧了农村老人精神上的无助和孤独感。农村社会靠乡土亲情维持的传统网络结构被打破,互助关系正逐步瓦解,许多留守老人在农忙和日常生活中获得近邻的关照越来越少,无助感越来越强烈。在“空心”家庭,缺少子女的陪伴和照顾,老人显得更为孤独。且大多数农村老人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就没有学习兴趣,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多数人的娱乐活动就是围坐聊天。虽然子女会负担老人的经济开销,但是经济养老不等于精神防老。

(三)看病难、看病贵

除去农村老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之外,医疗卫生条件的好坏也是影响农民养老的一个因素,如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多数农村居民存在着大病看不起、小病不去看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众的看病问题,满足了民众的基本看病需求。医疗服务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服务体系,在分配方式上打破了医疗资源垄断的格局,开始对农村居民一视同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存在着不小的弊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种疾病和药品不包含在合作医疗范围之内,农民在生了大病之后依旧享受不了服务,自己也没有经济实力去负担如此重大的医疗费用,这对农民老年健康保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国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城乡医保一体化”政策,以此保障农民的健康问题。“城乡医保一体化”即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以此来减轻农村居民感染重大疾病的压力。虽然这一政策规定城市和农村居民统一缴费和享受待遇,但是由于城乡的贫富差距,导致在资源配置上仍然存在差别,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仍旧覆盖不到农村地区,农村的医疗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看不起病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居民医疗待遇好,医疗设备齐全,很多人愿意参加医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生病而带来的损失。但是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而不愿参加医保,条件不富裕的家庭即使参加了医保,在大病面前也束手无策,这就更让农民感到医保是个可有可无的政策。乡镇地区医疗设施不齐全,治不好甚至看错病的现象时有发生,去高级点的医院又会额外增加其经济负担,出于这些考虑,农民不甚愿意加入新农合。

三、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启示

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给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诸多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时过境迁,即使时代不同,但毛泽东思想永不过时,给解决今天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指导。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上,毛泽东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毛泽东认为农民养老的保障对象并非只针对共产党员,而是针对所有公民。他在给湖南领导同志的批示中指出:“湖南有10万失业军政人员和广大孤寡没有人管,如果只管共产党的孤寡,就会出乱子(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与联系,把党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由此在推行新型养老政策这一基础上,还要自觉补充养老保险体系,在商业保险这方面也要做好规划,在国家给予适当帮助基础上引导农民自发养老。加大农民对保险知识的普及力度,同时还要做好基层下乡访问工作,了解农民不愿意支持新制度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尽力解决和克服,消除农民心中的疑虑,从心理上认可这一制度,并积极参与和支持,做到既能自我养老,又能减轻国家负担。政府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关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让农民了解到商业养老保险并不是保险公司挣钱的目的,而是有组织有保障的养老保险手段。养老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还是社会责任。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不止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良好的晚年待遇,幸福生活靠自己争取。

(二)推进制度创新

要解决严峻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需要立足实际,推进制度创新。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一大核心在于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真正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医疗问题对于农村居民的重要性,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根本之所在。毛泽东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中就提出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组织形式。这一政策构想,指导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7)蒲丽娟,王伟《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第8-10页。。要想真正保证农民看病的基础卫生条件,就必须推行自上而下的医疗政策,逐层建立医疗保健所,提供治疗康复中心,保障农民就医问题。

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的关注焦点应当聚焦老年人。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更多流入城市。相较于留守孩童,农村老年人健康问题更为严重,老年人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子女大多在外务工,得到照料的机会少,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8)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年第6期,第63-68页。。而我国在养老和医疗方面的服务各自独立,互不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老压力。农村老人由于常年劳作,极易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和医院之间不断往返,既耽误了治疗,也增加了费用,农村老人多勤俭节约,也加大了老人的心理负担。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背景下,老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依旧是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采用医养结合模式,在服务方式上充分改进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若能充分发掘老年人口的潜能并对其进行开发,以老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在养老方式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让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照护,这样就能将资源合理利用起来,低龄老人能因此获得一些额外报酬,高龄老人的康复也有了保障。采用以老养老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老人的精神孤独感,还能减少因照料和康复产生的双重费用。以老养老方式不仅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医疗服务,同时还能提供一个供老年人聊天消遣的机会,更有利于康复。人到老年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加强老年人之间联系是保障老年生活的重要手段,也能让老人有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三)加强经济建设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必须依靠农民自己。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保证农民基本生活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给农民养老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在农民养老方面,毛泽东认为农民的养老水平必须同生产力相适应,他指出:“生产费、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比例。(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按照比例对农民进行帮助。同时,毛泽东认为农民养老不能只依靠国家帮助,会滋生懒惰和贪便宜心理。毛泽东认为土地是农民养老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给予农民养老基本保障(10)蒲丽娟,王伟《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第8-10页。。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77年版,第105页。。”国家重视农民养老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农民养老问题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孝为先,农村老人的养老资金来源主要靠子女补贴,以此来维持生活需求。而国家补贴力度较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问题,然而当青年的经济收入一旦减少,赡养老人的负担就会加重。因此只有振兴农村方可造就内需,所以仍需国家进行经济调控和资源分配,加快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其老年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建设阶段,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农村的建设支持力度,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输血机制变成造血机制,让农民能够养老无忧。

四、结 语

毛泽东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思想和言论对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即使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在当时情况下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它不仅升华了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闪烁着现代农村社会保障思想的火花。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当借鉴毛泽东思想,把它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当代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和制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养老农民
耕牛和农民
养老生活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