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畅销书四十年变幻史

2020-12-20

时代邮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王朔畅销书余华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批知识青年从城里去了乡村。在下乡知青那里,一本书要传阅几十个人。为了多看几眼书,不少人会挑灯夜战,把整本书抄下来。70年代末,城市里的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王安忆说:“好像每个人都是文学青年似的。经典的文学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基本是全部读了个遍。”

1980—1990年

1979年4月,一个叫顾城的诗人在卧室的墙壁上写下了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黑暗褪去,浪漫的年代揭开序幕。那时国内图书缺口巨大,国家赶印了一大批文学名著,一上市就卖到一本不剩,几乎都是畅销书。《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简爱》这些名著全都卖了上百万册。1980年4月,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去世,又引发了一波萨特热潮。走在街上,几乎每人腋下夹着一本萨特的书,每个人都能说上一句“他人即地狱”。

上世纪80年代的工厂里,经常能看到工人捧着萨特的书阅读。萨特带起了阅读艰深书籍的风潮,《存在与虚无》和《梦的解析》这种学术类的书也印发了15万册。很难想象符号学著作《人论》也发行了23万册。若是放到现在,有些书的名字估计只有一些传播学的学生听过。

1981年,《东方快车谋杀案》《福尔摩斯探案集》《海底两万里》被翻译成中文出版,香港作家和台湾作家的作品也进了新华书店。

1972年9月,《鹿鼎记》在香港《明报》上刊完最后一节,金庸宣布封笔。十年后,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小说也随之畅销。金庸没想过自己能缔造武侠神话。

彼时,古龙、琼瑶和金庸一起登场,绝版30年的《围城》也在这时重印。通俗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交锋,难分高下。

不过,整个80年代最耀眼的文学明星,应该是莫言。1984年,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当年年底,他写出了长篇小说《红高粱》。两年后,《红高粱》电影上映,小说也成了最热的畅销书。刘索拉说,80年代,没有人比莫言更火。

《红高粱》之后,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这部书长达100万字,登上书架一样畅销。

80年代,女性作家三毛也俘获了大量读者。有人回忆:“当时大学女生宿舍每个人一个蚊帐,一个屋子六个女生不去上课,每个人都是一包瓜子,一本三毛。宿舍里特别静,只听见嗑瓜子的声音,大家读得特别投入。”1989年4月,三毛在中国大陆探亲期间,“男女学生在校园里排成长队与三毛握手,请她签名的人数不胜数”。

1990—1995年

1990年被出版业称为“汪国真年”,他的诗集卖出了上百万册。从艺术水准上说,这些诗可能不会被所有人都认可,但从名声上看,汪国真是国内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子和顾城先后自杀,诗歌的时代一去不返。之后,各类小说几乎完全占领了书店。1978年,王朔开始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1989年到1992年,他写出了《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虽然不少作家批评王朔是痞子文学,但王朔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文集也卖成了畅销书。王朔要求出版社对这套文集实行版税付酬制。每卖出一本书,作家就能拿到一份酬劳。萧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王朔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余华就是受益人之一。1992年,余华的小说《活着》在《收获》杂志首发,很快出版了单行本。到2019年,《活着》累计卖出了600多万册。第13届作家富豪榜上,余华以1550万的版税收入,位列第二,创造了纯文学的销量奇迹。面对余华创下的这个奇迹,好友莫言说:“对一个作家来说,一辈子有一部作品如此畅销是一件幸运的事,但这更是一种不幸,因为有了这么畅销的书,余华的创作动力明显减退。”

在王朔、余华之后,王小波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但运气就差了很多。《黄金时代》面世后,没有出版社敢接。李银河的朋友赵洁平是华夏出版社的部门主任,她看了《黄金时代》,说这么好的书应该出来。趁着总编辑外出,她把书给出了。总编辑回来后严厉批评了赵洁平,又给了处分,她大病一场。

书没有正规发行渠道,不能参加订货会,也不能打广告,根本卖不出去。王小波就和赵洁平推着自行车,后座绑两捆书,到小书摊和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还在路边摆过地摊。那些书卖了三年,直到王小波去世也没卖完。

1995—2000年

1995年之前,不论通俗与否,文学作品都占了畅销书的大半江山。这之后,图书的商品属性更加明显了。

1995年,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出了自传《岁月随想》,书一发行就卖出了上百万册之多。1998年春晚,宋丹丹在小品中说,倪萍写了本书叫《日子》,她也写一本,叫《月子》。《日子》这本书,销量丝毫不比《岁月随想》差。电视与书店联合出击,两位主持人坐稳了中国男神女神的位置。

这两本书热潮渐退,前网络时代也走向终点。1998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靡全国。书里的女主角网名是轻舞飞扬,与男主痞子蔡网恋,在故事的结尾因病去世。这本小说的盗版据说卖了几百万册。这本书的语言像是初高中学生日常聊天,基本奠定了日后青春小说的文风。

1999年,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还在上高一的他退学了,接着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韩寒后来被推成天才,成了一代青少年的偶像,获得了文学与商业的双重丰收。

90年代末,小说的阅读门槛下降,学生成了畅销书的主要阅读人群。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推出了《哈利·波特》前三部的中译本,首印就达到了60万册。一年半的时间,《哈利·波特》销售了7700万码洋(书的单价乘以发行数),创下图书出版界的销售奇迹。

2000—2005年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人们被焦虑裹挟,变得害怕失败。一本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了人类价值观的书横空出世——《谁动了我的奶酪》。书里借几个小老鼠吃奶酪的寓言告诉大家,人类不应惧怕变化,要积极适应,主动出击。尽管伦敦《金融时报》评价说这本书“平庸得让人吃惊”,但它的畅销程度超过所有人想象。这本书在国外出版,两年内销售了2000万册。2001年引进国内,连续128周排在各大媒体畅销书榜单前十名。

从这本书开始,励志书籍开始霸占书店最显眼的位置。那几年,最出名的人就是刘亦婷,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哈佛男孩女孩。于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北大女孩》《清华男孩》《轻轻松松上哈佛》这样的书接连出现在图书热榜上。

同一时期《穷爸爸富爸爸》《长线是金》《短线是银》《炒股就这几招》发行,接着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不论实际效果如何,单从书名上看,它们都提供了一种幻象——一书在手,天下我有。

《致加西亚的信》也非常畅销,书里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员工——罗文,对于领导的命令坚决服从,哪怕这个命令是穿越火线给远在天边的加西亚送一封信。这本书畅销的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企业老板批量买来送给员工,保证人手一本。

除了励志和理财,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畅销书还有另一个门类:青春恋爱小说。2001年《那小子真帅》发行,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家里有钱、长相一流的男生和一个平凡女孩子的爱情故事,堪称霸道总裁小说的青少年版。

励志与理财书籍的畅销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浮躁,与之匹配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到2005年连续下跌,从60.4%降到了48.7%。

2005—2020年

在阅读衰落的时候,一档代替大家读书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开始热播。相应的,因为这个节目走红的易中天和于丹也成了畅销书作家。尤其《于丹〈论语〉心得》还卖到了韩国和日本,于丹被日本称为“女孔子”。

于丹成名时,郭敬明陷入了版权官司,尽管如此,他在文坛依然屹立不倒。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他陆续出版了《小时代》“三部曲”。2013年他自编自导的同名电影《小时代》问世,票房一路飘红。文化学者马未都评价说:“混乱的时代得有几部混乱的作品,最不靠谱的奢华就得拿这片子说事,别的还真没有。”

2009年,除了发扬光大的青春文学,养生书籍也开始畅销,最著名的是张悟本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因为书中宣传说绿豆和茄子治百病,一夜之间,全国的绿豆和茄子都涨了价。

2016年,郭敬明的第一批读者步入社会,他的作品号召力不复当年。第二部电影《爵迹》票房远没有达到预期,电视剧《幻城》的收视率也没能超过1%。也许郭敬明没想到,《小时代》收割的竟是最后一波情怀。

前浪滚滚而去,后浪凶猛涌起。2013年,大冰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他们最幸福》,2014年出版《乖,摸摸头》,2015年是《阿弥陀佛么么哒》。他的书一路畅销,曾在一个月内售出150万册。2016年,大冰获得“第十届作家榜颁奖盛典”年度畅销作家奖。他以每年一本的速度介绍自己身边的浪漫朋友,如果说这些朋友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不上班。

2018年,也许是大冰没有结识足够多不上班的新朋友,新书的内容有些不足,于是给《他们最幸福》添了些内容重新出版,更名为《你坏》。

多年以后,我们才发现,《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因经营不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包治百病的张悟本早早因为糖尿病和脑梗进了医院;而刘亦婷的人生巅峰就是进入哈佛并被写进书里。除了赚到一大笔版税之外,很多人生导师似乎也没得到什么理想的人生。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红极一时的作家声名逐渐模糊,很多畅销书也逐渐销声匿迹。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那些真正的经典并未消失,它们长久地停留在书店的角落和电商平台的排行榜上。它们虽然不是畅销书,却成了历久不变的长销书,供一代代读者阅读品味。历经四十年变幻,真正有营养的书还是沉淀在了岁月里。

猜你喜欢

王朔畅销书余华
24小时完成的畅销书
一颗假糖的温暖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畅销书架
畅销书架
畅销书为何畅销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