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曲径通幽景 成千回百转文
——《醉翁亭记》教学谈

2020-12-19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初级中学厚鹏

家长 2020年34期
关键词:琅琊山醉翁亭醉翁亭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初级中学 厚鹏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艺性散文,作品以巧妙的构思、灵活的笔法、清新的语言见长。作品以“乐”为主线,以“醉”写“乐”,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这篇文章虽是他被贬之后的作品,表露了恬淡闲适的情思,作者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逐层脱卸,逐步收缩,突出全文的中心景物——醉翁亭,点出太守醉心山水,与民同乐的主要场所。作者也同样用逐步缩小记叙范围的手法,使文章的中心人物在篇中占据突出的位置。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内容、主旨,处处都闪烁着美的光彩;无论从谋篇布局的大处看还是从层层交错的小处看,《醉翁亭记》的结构都显得严谨周密、上下贯通、浑然天成。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文章中美的元素,引领学生去学习、欣赏、品味,对于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独具的匠心,提高审美能力会大有裨益。

一、把握“红线串珠”的结构美

《醉翁亭记》一文,时而写逶迤青山,时而写淙淙清泉,时而写四季景色,时而写欢聚官民,看似散而无序,实则环环相扣。其主要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红线”。这根“红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作者用它贯穿起景、事、人、情。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都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治理滁州的政绩。写滁州山水,是寄寓“得之心”的乐;写滁人“不绝”游,是表现黎民之乐;写“众宾欢”,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鸟鸣林间,是展示“禽鸟乐”,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太守之乐”。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住这根“红线”,去品读文中所写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然会对文章的选材、立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对散文的特点也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感受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醉翁亭记》文体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形式,用词精练,音节铿锵,并且大量使用了骈句,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发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对句,不但读来朗朗上口,听来也是清朗悦耳;加之间以散句,又使文章跌宕生姿,富于变化,产生了音乐美,读后使人久蕴于怀,难以相忘。尤其是“也”字句的使用,更使文章韵味十足,有一唱三叹之妙。21个“也”字,贯通全篇,毫无累赘之感,反而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文章的抒情气氛。读罢文章,绕梁余音还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把“也”这一虚词用得如此精当,是冠绝古今的,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文学造诣之高。“也”字句是作者对积极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眼中美景的赞颂,更是对自我政绩的赏识。称此文为“笑傲官场”之曲,一点也不为过。醉翁之意又岂能独在官场呢?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散文的意境美,学生自会有所领悟;虚词“也”的使用方法,学生也会有所掌握。这样做,肯定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功效好得多。

三、欣赏风光绮丽的图画美

在《醉翁亭记》里,我们很容易能感受到风光绮丽的图画美。开篇“环滁皆山也”仅仅五个字,便把我们引入了群山环抱的大自然中,跟随着欧阳修的脚步,与他一同行进在山间小道上,让我们看到了醉翁亭处在优美的意境之中。一是山水相映之美:环视——环滁皆山(大背景——面);远望——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山——点);聆听——水声潺潺(酿泉);细闻——泉香而酒洌。山、水、泉、亭尽显其美,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亮丽的自然风景,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独特享受。二是朝暮变化之美:既有晨雾笼罩的朦胧美,又有露消雾散的苍郁美,更有日落云归的神秘美,时时每每给人以美的感受。三是四季变化之美:春季芳草萋萋,落英缤纷;夏季佳木葱郁,遮天盖地;秋季天高气爽,风轻霜洁;冬季水瘦山寒,水落石出,四时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图画的描绘,是作者放情自然,醉意山水,情满于胸的表露,又是意与境的相谐。这些艺术画面足以表明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说明作者胸中有丘壑。文中作者从大处写起,一共用了五层笔墨,就是从“环滁皆山”写到“西南诸峰”;由“西南诸峰”写到琅琊山;再从琅琊山“两峰之间”的“醉泉”写到“醉翁亭”。文章一步一景地转换,最后终于突出了醉翁亭。作者把醉翁亭安排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具体环境中,用传神的妙笔写出了一种境界。

一个能发现美并能采撷美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勇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早已灌输给学生的观点,此时用鲜活的例子得到了证明,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对图画美的欣赏中,感受到了祖国美丽山河的可爱,受到作者失意不失志思想的熏陶,这对初中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确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安排,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了解结伴春游的风俗美

作品写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到任之初,宽施仁政,休养生息,人民喜获丰收。人民物质生活上的改善,促进了人民精神生活上的更新追求。这样,才有男女老幼,三五成群,前者呼,后者应,游览琅琊山。游人的游览无疑给秀丽的琅琊山又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静山因涌泉而“动”,更因游人而“活”。动静交错,极富生机。既有欢歌笑语,又有前呼后应;既可信步游逛,又可顿足小憩;既能临溪而渔,又能酿泉为酒……山、水、情、景巧妙地融在一起,滁人如在画中游,太守如在赏游画。是的,好的散文应该是诗,应该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是要有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通过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吏政,又哪有百姓的游春之趣?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里的内容,还应让学生借助课本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风俗美的了解便基于此。

五、体会与民同乐的思想美

在《醉翁亭记》这幅众人游乐图中还隐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景致。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太守与宾客同饮,与百姓同在,官民之间没有阶级差别,也不论地位的高低,他们一同在自然山水之间游乐、畅饮,这种友好和睦的官民关系直接源于社会的稳定。百姓衣食无忧,纵情山水,太守励精图治,与民同乐……这些自然都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光芒。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了文章的主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之后,再引领其品析欧阳修的人格魅力,学生自会找出学习的闪光点。这样既进行了知识教学,又开展了思想教育,还做了方法的传授,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得以实现。纵观全篇,我们不难认识到,《醉翁亭记》一文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主要要原因就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乐”,醉中之“乐”。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乐”字展开,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美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吸引学生学好语文的磁石。抓住了它,语文学习就会游刃有余。《醉翁亭记》的教学更应如此,让学生在学习、欣赏美文中,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性情,谁能说不是最好的呢?

猜你喜欢

琅琊山醉翁亭醉翁亭记
琅琊山游记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琅琊山游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醉翁亭和丰乐亭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琅琊是个什么东东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