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全面领导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研究初探
——基于党的建设理论视角

2020-12-19潘锦云

关键词:攻坚工作

贺 卫,潘锦云

(1.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安庆师范大学基地,安徽 安庆 246133;2.安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反贫困也是世界性难题,各国都为此进行了艰苦探索。中国作为曾经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扶贫工作实际,不断更新扶贫工作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方法。相继经过建国后的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后的开发式扶贫到新时期的共享式扶贫,中国贫困人口基数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幸福感的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党的领导为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科学高效的保证

中国脱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经验在于我们国家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事业过程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始终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气概,将党自身的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起着举旗定向的作用,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提供了科学高效的保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如期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党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实际,科学谋划、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拓展脱贫致富工作方法,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等方面为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高效科学的保证。

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始终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来制定和实施,这也对执政党的执政施政纲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将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文明先进的新中国,将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解放出来变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自身的使命,将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标准。“彻底摆脱贫困,不断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伟大而又最艰巨的民生工程”。[1]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就向全国人民作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扶贫脱贫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新扶贫工作理念,细化扶贫工作举措,以绣花的精神来推动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实施。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决策实施的高效性连贯性优势充分发挥,将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实现对贫困地区的“扶资”、“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事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对贫困户的社会保障全兜底。这一系列举措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进一步科学具体,脱贫攻坚的成效进一步凸显,也深刻证明了党的领导是我们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强大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思想往往是行动的指南,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在思想上认识正确了,我们在行动中才能尽量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检验实际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摆在全党面前急需回答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改革开放前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仅仅依靠通过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实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改革开放后,全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邓小平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最终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先富与共富之间的关系。在扶贫脱贫工作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为指向,创新扶贫工作思想和方法,坚持“对症下药”来开出解决贫困问题的良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史也是一部小康社会的建设史。改革开放之初通过体制改革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发挥经济发展对减贫的价值效应;80年代中后期根据我国贫困人口的地理分布特征,开展了以“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开发式扶贫方略,通过设立国家级贫困县,对贫困县实施资金和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来实现脱贫。为确保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解决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目标,党和国家又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调动一切积极社会因素使八千万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进入新世纪后,针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同时经济发展对减贫工作的效应在逐步弱化,必须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与方法。开始了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带动农村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我国扶贫工作重点也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新理念,并确立“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扶贫工作指导方针。为我们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提供新的工作思路,也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通过扶贫实践不断推动党的扶贫思想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又不断指导新的扶贫工作实践,正是党这种敢于进行自我革新的精神,为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实践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

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征程中,始终起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关键核心的作用。党的坚强领导既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开拓新局面的最重要法宝。组织建设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要将党建与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党建来引领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越往后扶贫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扶贫的任务也越重。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在脱贫攻中的引领作用,将党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工作中的能力优势,将党的优良作风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中。在扶贫工作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责任制,扶贫工作责任进一步细化明确。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们党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扶贫工作领导方法,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将中央的统一领导与地方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统一起来。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将扶贫工作中所积累的新鲜经验转化为扶贫工作理论,并继续指导新的扶贫实践。在组织队伍建设上不断向农村基层一线倾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扶贫一线的最重要力量,发挥着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决定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基层党员和扶贫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和地位。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和扶贫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是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基层扶贫工作关键是要“选优配强班子、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形成优良作风”,[4]要强化选人用人制度的考核,严格落实扶贫主体的责任,注重挖掘工作典型,重点培养在农村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发挥党员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熟悉农业、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的高素质的优秀基层党员队伍。努力形成以党委领导为核心,以基层组织为堡垒,以干部人才为中坚,以党员模范为示范的扶贫工作领导格局,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脱贫攻坚为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局角度出发,深刻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人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核心,也是进行具有新的历史起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坚强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融入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之中,为开展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充实的实践土壤,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党的组织领导工作,提高了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也为我们党选拔和培养干部特别是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渠道。

脱贫攻坚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实的实践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自身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真理性和先进性,更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性和实践上的创新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的政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既立足实践又不断超越实践,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成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取得了伟大成就,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辉煌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思想上行动上与时俱进的政党,是一个勇于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政党,是一个永葆坚强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政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层面的约束,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在脱贫攻坚一线中,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选派驻村干部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在农村基层一线锻炼和培养干部,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党员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彻底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在选人用人上首先要“选”好干部,注重将一批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了解农业,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的优秀干部充实到扶贫工作一线中指导开展脱贫攻坚。其次要“育”好干部,党员干部的质量决定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要提高基层一线扶贫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人才培训、交流挂职等诸多形式来强化扶贫工作中的人才保障。最后要“管”好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无死点无盲区,农村基层一线作为扶贫工作的前哨,也是极易引发基层腐败现象的重点地区,直接关系到党的扶贫事业和人心向背。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真正将扶贫资金和政策落实到实处,让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攻坚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也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后备人才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更具有阶级立场上的鲜明性,是一个为阶级谋解放,为社会谋进步,为人类谋发展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勇担历史和时代大任,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执政施政的过程中,坚持以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将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标准。在党的工作方法上,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之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使得党的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紧密团结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多数”,要牢牢管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根人民群众这块肥沃土壤,厚植党建引领的发展优势,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区,一位贫困户。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广泛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中进行调查走访,下派驻村“第一书记”蹲点抓扶贫,组织教育、科技、农业等领域的优秀知识分子通过“授人以渔”的形式来指导贫困户进行扶贫产业的开发,真正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发挥基层党员的“辐射”作用,“基层党员将实现自身脱贫与带动全村脱贫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努力将基层党员培养成带领人民实现脱贫致富的能手。”[5]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要广泛引导一大批有志青年深入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去,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不断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提高党性修养,锤炼坚毅品格,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6]从而为党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党的领导为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脱贫攻坚的实践也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土壤、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人才支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攻坚工作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