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诊治措施

2020-12-18陈林杰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猪链球菌病理变化脑膜炎

陈林杰

(山东省蓬莱市畜牧兽医站 265600)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发病呈急性、热性,具有传染性。主要引起发病的为 C 型、D 型、E 型及 L 型链球菌,患病猪只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急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等,哺乳仔猪主要表现为下痢,妊娠母猪患病可导致流产。本文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症状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猪链球菌病的防控意识。

1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的感染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所有年龄的猪只都能感染患病。但在育肥猪及母猪中的发病率较高。不同日龄猪感染发病程度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育肥猪感染链球菌后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6~8 周龄的仔猪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该变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11 月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发病呈典型的地方性流行,多数患病呈败血型经过。如果没有及时诊治,慢性发病猪会转变为散发性,危害性增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及带菌猪。

2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根据患病猪只感染后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可将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分为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2.1 急性败血型发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的发病在成年猪只中较常见,通常呈爆发性发病,患病猪突然死亡。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废绝,便秘情况严重,肌肉震颤,浆液性鼻漏。全身多个部位出现紫斑,包括耳后、颈部、腹部等。大部分感染猪只可能会出现关节炎,跛行、无法站立。一些患病猪只会出现共济失调、空嚼的现象。

2.2 脑膜炎型发病的临床症状

脑膜炎型发病的患病猪只,在发病初期体温升至40.5~42.5℃,食欲废绝,便秘情况严重,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共济失调的症状,到发病后期患病猪只后肢麻痹,四肢呈划水状,发病后期部分猪只出现关节肿大的炎性病变。

2.3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症状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发病通常是由败血型和脑膜炎型发病转化来的,具体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脓肿、子宫炎、乳腺炎及皮炎等。当患病猪只出现关节炎及心内膜炎时会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大,跛行、无法站立。

3 猪链球菌病的病理变化特点

3.1 急性败血型病理变化

病死猪只血凝情况差,皮肤表面有紫斑,黏膜及浆膜皮下有出血点。喉头部位及气管充血明显,并有大量泡沫附着,肺部充血、肿胀。胃部和小肠黏膜都有出血和充血,不同猪只的程度不同。肾脏、脑膜有典型的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

3.2 脑膜炎型病理变化

脑膜炎型发病通常发生在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中,患病猪只关节发生炎性病变,脑膜充血、出血,病情严重的脑膜溢血,解剖患病猪只脑部可见切面有明显的灰质或白质出血点,其他病理变化与急性败血型发病的病变相似。

3.3 关节炎型病理变化

关节炎型发病的患病猪只临床症状明显,耐过的猪只会发展成为僵猪,此阶段可出现心内膜炎病变,心瓣厚度增加,表面质地粗糙,心瓣膜上有赘生物,呈菜花状,关节囊内有黄色胶冻样液体或纤维素性脓性物质。

3.4 淋巴结脓肿型病理变化

淋巴结肿胀情况明显、质地坚硬,局部体温升高,触诊有疼痛感,病情影响患病猪只的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患病后期淋巴结化脓,皮肤坏死。

4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法

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需要根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为依据进行初步诊断,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目前,可用于诊断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学检查、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药敏试验等。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技术。在无菌环境下采集病死猪只的肺脏组织、脾脏组织或心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对病料进行染色处理,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使用革兰氏染色可见阳性小球菌,形状为短链状。使用超声波粉碎病料组织,接种于琼脂平板中,如果使用普通琼脂培养基则可见露珠状灰白色透明菌落[1]。如果使用血液琼脂培养基可见菌落周围有溶血环。挑选菌落进行染色后镜检,可见短链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可见其对阿米卡星、恩诺沙星、头孢噻肟高敏,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不敏感。

5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5.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清洁,改善养殖环境,及时清洁猪舍内污物。定期消毒猪舍,加强猪舍内的消毒管理,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设施,进出人员和车辆需要经过彻底消毒才能进入生产区。猪场内的消毒剂应定期更换,交替使用,防止细菌出现耐药性。对于有病情发生的猪场需进行隔离,建立隔离带,所有使用过的器具设施都要进行清洁消毒,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猪舍地面、猪栏等进行洗刷消毒。养殖场内的粪污需要放置在指定区域进行无害化处理[2]。

5.2 加强猪只饲养管理

加强猪只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充足的全价日粮,保证每日摄入的营养物质能满足猪只生长发育。良好的营养供应能有效提高猪只抵抗力,降低感染链球菌风险。同时为猪只提供良好的环境,温湿度应适宜,防止热应激,猪舍内需要进行合理通风,保证空气清新,确保环境干燥清洁,抑制致病菌滋生。

5.3 免疫接种

疫苗能为猪只提供良好的保护力,有效防止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同时,免疫接种也是预防该种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式。疫苗可以选择猪链球菌灭活疫苗,在仔猪21~28 日龄时接种第一次,间隔 30d 后接种第 2 次,使用剂量相同均为 2ml。产前45d 时进行母猪免疫接种的,产前30d 进行第 2 次接种,接种剂量为每次3ml。

发病猪场需要对健康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使用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疫苗,预防疾病的传播扩散。对整个猪场中除母猪以外的所有猪只进行接种,每头猪接种剂量为2 头份,能发挥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对于未接种的怀孕母猪,需在产后2 个月内进行补种。

5.4 隔离治疗

对于患病猪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隔离患病猪只,积极用药治疗,用药应以药敏试验为依据,选择高效敏感的药物。链球菌是一种容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所以,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交叉使用。治疗方案可以参考如下:首先使用阿米卡星注射液进行治疗,以体重10mg/kg 的剂量用药,2 次/d,连续治疗3d。随后更换10%恩诺沙星注射液以体重0.05ml/kg 的剂量进行治疗,2 次/d,连续治疗3d。对于出现高温症状的患病猪,使用阿尼利定治疗,使用剂量为10ml,每天给药2 次,连续治疗3d,能有效降低体温。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后,患病猪只可逐渐恢复[3]。

6 小结

链球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所以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较高,容易传播,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不同猪只感染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一旦发病会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具有致病性的链球菌血清型复杂,不同菌种会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不利于该病预防和治疗。在实际防治过程中要依靠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该病容易传播扩散,制约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该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猪链球菌病理变化脑膜炎
浅析猪链球菌病的诊治与防控措施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黄芩苷对猪链球菌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Vaccination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