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校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12-18山东省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亚太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体校笔者作文

山东省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王 萌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教学涵盖了听说读写等方面,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被广为讨论的话题。体校学生较同龄普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且学习时间不足,这无疑对体校语文作文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路径,致力于提升体校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及写作水平。

一、明确作文教学内容

(一)从模仿入手,培养写作兴趣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写作的第一步不是创作而是模仿,在对优秀文本的借鉴和模仿中,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遣词造句的合理方式。模仿的基础是对文本的阅读,而体校学生因平时主攻体育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广泛阅读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于体校语文教师来说,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尽量多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皆是经典篇目,若能启发学生善读善用,取其精华,则成功迈出了通往写作之门的第一步。仿写对体校学生来说更容易上手,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取得写作上的“成功”。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参考课文最后三自然段对春天美景的描写与赞美,围绕一种景物展开仿写。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选取自身认为春天美好的景物,仿照课文进行写作。“照搬”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套用或改写其中的词句,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一一分析,圈画优美词句,更有学生对仿写范文当堂朗读。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课安排,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利用修辞手法刻画景物。通过对名篇名作的仿写,学生在过去的写作实践中对景物描写类题材作文积累不足导致的表达欠缺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仿写练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选择贴近体育生日常生活的题材,开展写作实践

如上所述,体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多与训练和比赛相关,对于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他们往往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挥汗如雨的训练、扣人心弦的赛事、第一次参加比赛前的兴奋和紧张、降体重时的折磨与伤病等,这些独一无二的感受如果能被记录下来,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宝贵素材,可以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写作资源。在写作教学中,体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这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记录中锻炼自己的行文能力,也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训练、比赛中选取细节与片段,加以描写刻画,诸如训练与成长、付出与收获、铭记与感恩等主题都是较好的角度和切入点。同时,从其所在专项的知名体育运动员训练比赛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加强素材积累,并应用于作文写作。这在教授作文写作的同时,也借由他们的故事与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起榜样与目标,融德育、人生励志与成长成才素质提升于一体,有效地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

(三)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将碎片化表达整合成文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意识到体校学生并非不擅长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更多地选择在社交网络上而非作文格纸中。通过观察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等,笔者发现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表达往往充满了可以为写作服务的材料,其中不乏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如竞走运动员姜某某在参加完锦标赛取得金牌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道:“在经历了风雨后才能拥抱最美丽的彩虹,被汗水洗刷过后的成功更珍贵!向上吧少年!”简单的文字里饱含了奋斗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笔者在看到这条朋友圈后,及时鼓励姜某某将自己比赛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一篇完整的赛后感,加以指导修改后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小姜同学个人收获了自信与写作的快乐,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针对体校学生的作文教学,只有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言语表达闪光点,发掘学生的碎片化表述,并从中引导学生将其整合成文,并将写作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与课堂作文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又有了更接近日常生活的表达空间与形式,对提升其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二、创新作文教学形式

(一)以小见大,由简入繁,引导学生夯实写作基础

基于体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均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应先建立在对基本功的夯实上。在写作课上,语文教师应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会话练习,从口头表达入手,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口头作文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勇于尝试的个性特征,而这种素质也是体育生所必备的。在帮助学生打牢了基础、克服了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后,教师也不可操之过急,而应该在写作课上引导学生从片段练习入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在小练笔中继续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积累写作方法。

笔者在执教的写作课“写人要抓住特点”上,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了人物描写方法之一的外貌描写后,根据体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将大家司空见惯的“你比我猜”小游戏,在课堂教学范围内予以适当变化并进行游戏。学生每人用50个字左右描写班里的一名同学,在描写中要用到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外貌描写方法,学生写作完成后朗读自己的文字,由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猜测被描写的同学是谁。如果一猜即中则说明描写准确到位,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猜出描写对象是谁,甚至是听得云山雾绕,则描写效果是不理想的,需要再多加练习。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方法采用,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

(二)在合作中迸发写作灵感,在互评中提升写作水平

平时的训练和比赛让体校学生养成了善于团结协作的意识,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这一优秀品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笔者在执教写作课“发挥联想和想象”时,将全班学生分为4 组围坐,给每组学生一张作文纸,上面写着“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要求每组学生以这句话为开头,在组内传递续写,最终合作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学生在这次写作课上均展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充分联想和想象,创意和灵感不断,最终4 个组都呈现出了十分精彩的作品,奇怪的教练、奇怪的教师、奇怪的课堂、奇怪的食堂等都被列入了描写范围。其中不乏就事论事的段子、对事不对人的“抱怨”和峰回路转的行文布局,读起来颇有兴趣。学生在此过程中练习了作文表达技巧,也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收获了写作的乐趣。

为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写作的机会,笔者组织开展了“日记传递”活动,将课堂作文教学的范围延展至日常生活,并以“班级日记传递”为名,将全体同学拉进了写作的“接力赛”。在班级设置公共日记本,由全班同学共用,每天由一名同学自定主题、题材和篇幅,在日记本上完成日记的写作,创作完成第二天即传递给下一名同学。以此类推,直至全班同学人人都参与其中,同时在学生作品下设置“互动点评区”,引导学生互评作品,教师随时抽查审阅并予以指导。在前几轮的传递活动中,大多数学生的点评还仅停留在对前面同学描写内容的情绪化抒发表达上。这时,教师适时介入,并加以适当引导,同时选择了几篇作品对写作技巧、表达手法和阅读感受等予以了点评。在教师介入点评和适当的引导下,学生点评的重点回归到日记和作文本身,互评无论是在全面性还是在规范性上都有了质的提升,“日记传递”也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一形式也实现了“写作—互评—完善—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写作、评论、被评论等,学生的写作热情得以激发,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体校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需要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共同发力。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有利于具体教学工作开展,但作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改善,笔者相信体校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能挖掘出更多更有效的途径,体校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为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体校笔者作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