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坏死梭杆菌感染病的流行与防控

2020-12-18邓银花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患牛坏死性脓肿

邓银花

(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兽医站 815399)

1 病原学特点

牦牛坏死梭杆菌病属于严格厌氧性细菌,在感染牦牛后,通过多种因子侵害牦牛健康。白细胞毒素、内毒素脂多糖及溶血素等均属于牦牛坏死梭杆菌的组成因素,其中主要的毒力因子为白细胞毒素,可以促使牦牛机体产生一定的抗体物质,在当前疫苗研究中属于十分关键的靶蛋白。

2 流行特征

感染细菌后,牦牛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及口腔等均存在坏死梭杆菌,且此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饲料条件等存在紧密联系,甚至还会与其他病原体产生混合感染,降低牦牛抵抗力。当前坏死梭杆菌在我国西藏、青海等牦牛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常有发生,危害较大,呈现出区域性传播的特点。

3 发病特征

在感染牦牛坏死梭杆菌后,牦牛会产生坏死病变,且根据感染位置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疾病特征,如可以引起坏死性喉炎、腐蹄病、胃肝脓肿综合征等,其中犊牛较易发生坏死性喉炎,肉牛与奶牛发生腐蹄病的概率较大,育肥牛多发生胃肝脓肿综合征。其中胃肝脓肿综合征的危害最大,且无法通过药物进行有效治疗,具备较高的复发率,一旦感染很难完全治愈。腐蹄病的发病概率较大,会导致奶牛蹄部变形,无法正常行走,降低奶牛泌乳量与食欲[1]。

4 临床症状

成年牦牛在感染梭杆菌后较易出现腐蹄病症状,犊牛较易发生口腔感染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坏死性口炎症状。腐蹄病患牛在蹄冠边缘与两趾间的症状更为严重,发病初期患部呈紫红色,严重肿胀发热。病牛在站立时双蹄不敢着地,养殖人员检查患牛蹄部,局部不见创口,部分会在两趾之间与蹄冠边缘出现坏死灶。部分炎症还会蔓延至韧带与蹄软骨部位,以致患牛跛行更为严重。在局部脓肿破溃后,患牛蹄部会流出恶臭的浓汁,在坏死部位结痂后,痂皮下组织依然出现坏死问题,甚至呈现出蜂窝状的扩展趋势,严重的还会导致蹄部变形,以致脱落蹄匣。若坏死病灶出现恶臭脓汁,并经久不愈时患牛蹄部可发生脓毒败血症,以致死亡。

坏死性口炎大多发生于犊牛生齿期间,初期犊牛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发现,患牛齿根、颊面等部位存在严重的脓肿,表面附着坏死物质。脱落覆盖物后露出结痂表面。当病变蔓延至肺部时,病牛还会出现坏死性支气管炎,经过2~3 周后死亡。

除上述症状外,感染坏死梭杆菌病的牦牛还会出现坏死性肺炎、坏死性肝炎及坏死性皮炎等症状,一般轻症病例症状并不明显,重症病例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情况。

5 防治与预防措施

(1)应强化饲养管理力度,为牦牛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与饮食,且保持饲料营养的均衡性。养殖期间,工作人员应及时清理牛舍粪便,保持干燥通风,并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养殖人员还应及时采用隔离观察与实验室检测方法,保证引进的牦牛不携带病毒。为了进一步增强牦牛免疫力与疾病抵抗能力,养殖人员应合理使用保健药物,并定期为牦牛注射疫苗[2]。

(2)在发现牦牛感染坏死梭杆菌后,养殖人员应及时清理病牛伤口,并强化消毒与护理工作。期间还应隔离饲养疑似感染的病牛,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彻底消毒养殖环境与饲养器具。当前在牦牛坏死梭杆菌病的治疗方面具备多种药物,但选择时应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并利用药敏实验筛选高敏感药物。在抗生素治疗时配合采用清热解毒及消肿止痛的药物,增强治疗效果。

具体而言,养殖人员发现牦牛感染梭杆菌病后,应首先治疗腐蹄病,轻者利用浓度为1%的高锰酸钾清洗,之后撒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及时利用纱布包扎伤口。在完成清创工作后,养殖人员还可以利用浓度为1%的福尔马林酒精进行绷带包扎,若患牛蹄部未发生继续感染问题则可以不更换药物。当发现牦牛出现局部脓肿问题时,养殖人员应切开创口排脓,清除坏死组织,之后再次处理伤口。每间隔2d 处理创口一次,一般2~3 次即可痊愈。对于患部面积较大的患牛,当深部组织受到侵害并出现瘘管时,养殖人员可以混合采用高锰酸钾与氯化钠的溶液浸泡患牛蹄部,每天浸泡1 次,每次浸泡1h。连续浸泡3d 后及时为患牛瘘管注射10%~20%的碘配,直至消除脓汁。

6 结束语

牦牛坏死梭杆菌的感染为我国牦牛养殖产业带来严重危害,其属于条件性致病细菌,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有效管控此病的流行趋势,充分保障牦牛养殖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患牛坏死性脓肿
牛瘤胃积食诊断及综合防治
牛坏死性鼻炎的诊断和防治
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刍议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治举措
荷斯坦奶牛热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难易不同的肝脓肿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奶牛生产瘫痪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