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12-17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实验学校115000宗若灿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2期
关键词:广口做中学动物

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实验学校(115000) 宗若灿

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国际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开始研究HIBL探究式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注重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动手实践进行自主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国于2001年8月开始推动科学教育改革项目“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将其命名为“做中学”。

1 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的,教师只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并不是由教师强行灌输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有效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探究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创设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瓶‘吞’鸡蛋的秘密”一课时,教师手拿一只盛满水的广口瓶,询问学生:“如果将广口瓶倒过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瓶里的水会流出来。”此时教师悄悄地将一张塑料片贴在瓶口上,然后将广口瓶倒立过来,学生惊奇地发现广口瓶里的水并没有流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广口瓶的瓶口有一张塑料片,一张薄薄的塑料片为什么就能顶住瓶内的水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用针在塑料片上扎一个孔,学生会看到气泡顺着孔钻进广口瓶的顶部,没过一会儿瓶内的水便顺着瓶口全部流了出来。看到这学生有所顿悟,对大气压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了解,教师将一个剥了皮的鸡蛋放在广口瓶口,引导学生想办法将鸡蛋完整地吸进广口瓶内。经过片刻思考,有学生联系到拔火罐的现象,在瓶内点燃一张小纸片,然后再将鸡蛋放在瓶口,那个剥了皮的鸡蛋果真完整地被吸进了瓶内。

2 利用信息技术活化探究的内容,点燃探究热情

由于受到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科学探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枯燥的文字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谈不上深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活化探究内容,使那些枯燥无味的探究内容立体化、趣味化、游戏化,这样就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播放森林中一处优美的景色,学生会听到森林中各种动物美妙的声音和潺潺的流水声,随后画面中出现2个小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的场景。此时森林中的小动物停止了鸣叫声,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听到了小动物发出的悦耳的鸣叫声,不过现在它们都躲藏了起来,大家能找到这些躲藏起来的小动物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画面中认真寻找。经过认真观察,学生在草地上找到了一只绿色青蛙;在树干上找到了一只与树皮颜色相近的蝴蝶;在草叶上找到了一只绿色的蚂蚱;在一段枯树枝上找到了一只黄色的竹节虫。不过还有一些小动物学生并没有发现,这时教师轻轻地点击一片“枯叶”,谁知这片“枯叶”竟然飞了起来。经过认真观察,学生终于发现这并不是一片“枯叶”,而是一只枯叶蝶;教师再依次点击一段枯树枝和水中的一片枯叶,它们都动了起来,学生这才发现他们是尺蠖和枯叶鱼。

3 挖掘科学探究的资源,奠定探究基础

学生的科学探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资源,由于受到地域和探究条件的限制,有些探究学生无法展开。科学教材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生态养殖基地、气象角及校园里的植物、动物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舞台。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从中挖掘出有效的科学探究资源,奠定学生科学探究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生态养殖园进行观察。生态园里的动物有鸟类:鸽子、鹦鹉、孔雀;有家禽:印度矮脚鸡、乌鸡、白鹅;有哺乳动物:白兔、刺猬;有鱼类:金鱼、鹦鹉鱼、接吻鱼;有爬行动物:乌龟、壁虎。在认真观察后,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动物的了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奇妙的动物”汇报展示活动。学生经过精心的准备,用绘画和表演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熟悉的动物。有的学生用画笔展示了动物的可爱形态;有的学生用谜语、诗歌展示了动物的特点;有的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走路形态展示了它们的特点;有的学生用歌曲、舞蹈展示了动物的美丽。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享受探究成果

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作用在于从具体的科学经验中总结出科学概念,在真实的探究活动中形成科学思维,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天地,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科技活动中主动进行科学探究,享受探究的成果,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主动进行探究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完“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一课后,教师组织6年级学生开展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科学调查活动。为了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科学调查,教师引导学生先设计调查方案:①利用一周的时间,对同学们中午在食堂用餐的浪费情况进行调查;②设计节约粮食的调查问卷,随机进行调查;③采访食堂经理,了解食堂每天粮食的用量;④聘请学校食堂管理员,做一次关于节约粮食的报告;⑤利用班队会及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展节约粮食的宣传教育活动;⑥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开展“光盘”行动;⑦调查同学们的饮食习惯,向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

5 拓展科学探究的渠道,提高探究能力

马斯洛曾说过:“在一个只有1.5米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的人都不会超过1.5米。”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科学探究束缚在科学课堂,而应该拓展科学探究的渠道。因此,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学探究社团,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和教材中深奥难懂的科学原理,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完“日晷”一课后,有不少学生对日晷为什么要倾斜摆放并不理解,教师便组织科学探究社团的成员深入研究日晷的奥秘。首先引导学生将1根竹签垂直插入1块木板的中间,然后用指南针确定好方位后,将整个装置平放到操场上,每到整点时刻画出竹签的影子并标出对应的时刻。经过连续几天的检验,这种装置的计时非常准确。2个月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来检验这种装置的计时,这时学生发现它的计时不再准确,误差很大。在学生疑惑之际,教师引导学生将装置的南侧一端抬高一定的角度,学生惊喜地发现此时这个装置计时十分准确。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经过深入探究,学生终于知道了日晷倾角必须与当地纬度一致的原理。

猜你喜欢

广口做中学动物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精析“一器多用”和“多器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