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创伤性修复技术对老年龋齿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16王晓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患牙龋齿创伤性

王晓静

(河南省许昌医院口腔科 许昌461500)

龋齿是指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牙齿硬组织脱钙和有机质分解,使受害牙齿破坏、崩解,在牙齿上形成龋洞的一种疾病。若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如牙髓炎或牙槽骨继发性炎症等等,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牙龈萎缩以及牙骨质暴露等现象,促使邻近牙齿接触点之间的磨耗时长增加,牙齿间距增加,引发食物嵌塞,促使龋齿发生率显著上升[3~4]。采用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老年龋齿患者,不需要进行钻牙,可减轻疼痛,改善心理状况,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5]。本研究选取80例(共88 颗患牙)老年龋齿患者,旨在分析老年龋齿患者经过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龋齿患者80例(共88 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患牙各44 颗)。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3~79 岁,平均年龄(65.68±2.79)岁;病程1~25年,平均(12.68±0.23)年。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5.22±2.12)岁;病程1~25年,平均(12.63±0.26)年。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患者牙周健康;无其他口腔疾病;年龄>60 岁。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意识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前对患者患牙进行清洁,并将患齿软化的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干净,采用高速漩涡机备洞操作,冲洗窝洞,隔湿处理采用消毒干棉球,随后针对龋洞实施填充治疗。采用FujiⅡ玻璃离子材料将其修整,并进行抛光。观察组在实施治疗前要求患者采用清水进行漱口,仔细查看患者龋齿嵌塞实际状况,对于残留的食物以及污垢等采用洁治器进行清洁,让龋齿病变部位彻底暴露,然后对龋洞具体大小进行判断,挑选合适的挖匙,去掉软化坏死组织,让患者患牙的牙本质能够完全暴露视野中,窝洞则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隔湿处理采用消毒干棉球,针对窝洞实施常规消毒处理,处理邻近龋齿的牙组织,龋齿填充利用Dycal 技术,填充的物质选择与对照组一致。随后用成型器进行修正,取出多余材料,确保填充牢固性,修正边缘,调整咬合,涂抹凡士林并按压龋洞30~40 s,叮嘱患者治疗1 h 内禁食,3 d 内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患者修复体边缘未出现缺损,且无继发龋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修复体边缘出现轻度的缺损,牙齿和填充物之间存在变色,但是并不明显,所有位置的深度≤0.5 mm 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修复体脱落或者是存在部分边缘破损严重,深度>0.5 mm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包括修复体脱落、继发龋齿、疼痛不耐受。(3)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药物使用、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以及睡眠效率,每项评分最低1 分,最高7 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4)两组症状与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以及咀嚼功能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药物使用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观察组对照组4040 tP 2.02±1.235.82±1.4212.7930.0003.02±1.155.67±1.0410.8090.0002.68±1.054.99±1.478.0870.0002.34±1.165.15±1.549.2180.0001.47±1.325.04±1.7310.3760.000

2.3 两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与咀嚼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与咀嚼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与咀嚼功能恢复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与咀嚼功能恢复时间比较(d,±s)

组别 n 疼痛症状消失时间 咀嚼功能恢复时间观察组对照组4040 tP 8.14±2.2512.14±4.225.2900.00016.14±3.2320.22±7.453.1780.002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4例(35.00%),有效6例(15.00%),无效20例(50.00%),总有效率为20例(50.00%);观察组显效22例(55.00%),有效16例(40.00%),无效2例(5.00%),总有效率38例(95.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出现龋齿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为细菌性感染。通常患者发病以后自身牙齿色泽会出现改变,倘若未能早期进行诊治,则会引发根尖周炎、继发牙髓炎以及牙槽骨炎症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自身口腔健康造成严重影响[6~7]。所以,需要实施早期有效的治疗方案。

非创伤性修复技术采用手动器械或者是化学机械治疗,选择玻璃离子材料作为填充材料,无须实施麻醉处理,无须钻牙,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疼痛感较轻,因此患者更易于接受该治疗方式。玻璃离子可将氟离子释放,保护患者的牙齿,预防继发龋齿的发生。与此同时,去除龋坏组织通过挑选针对性的器械进行治疗,可尽量减少患者口腔损害程度。据相关研究人员指出,通过实施非创伤性修复技术进行治疗还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小。而常规治疗方案会对患者的心理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对高速旋转器械产生恐惧心理,清除龋坏组织过程中会损害正常的牙体组织,增加患者痛感,引发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指出,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与咀嚼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老年龋齿患者,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更小,治疗后患者发生修复体脱落、继发龋齿、疼痛不耐受概率更低。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整体临床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缩短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时间,加快患者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患牙龋齿创伤性
用椅旁树脂嵌体/高嵌体在对第二磨牙远中龈下缺损进行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牙周炎对口腔种植修复效果的影响
磨牙牙隐裂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保留价值分析
意向性牙再植在重度牙周炎待拔患牙保留中的应用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胸腔镜手术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
预防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