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光匠人郭汉中:让文物活起来

2020-12-16

一带一路报道 2020年6期
关键词:面罩汉中青铜

广汉城西鸭子河畔,三星堆坐落于此,沉睡千年,任春去秋来,岁月流逝。

金风送爽,银杏渐黄,下车后紧走几步,神秘的三星堆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近距离感受古蜀国的文明印痕,看着一件件保存完好的文物,有一个疑问总在我心中萦绕,这些文物最初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博物馆里的藏品总能完好无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难道深埋千百年的文物不受岁月侵蚀吗?

不,并不是。是因为有一批令人尊敬、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理着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默默地做着不为人知的文物修复工作,无怨无悔。

在三星堆文物修复中心,便有这样一位时光匠人——郭汉中。

郭老师今年52岁,一身蓝T恤,干练的寸头,和我们简单地招呼后,他便带领我们穿过园区。对于我们的好奇和问题,他只是匆匆简略地回应着,急于回到工作室。对于我们的打扰,看来他大抵上是有些抵触的。

回到工作室,示意我们可以随意参观后,郭老师便急忙披上工作服,继续他的工作,仿佛忘了我们的存在。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依然是宁静的。此时此刻,时间与技艺彼此成全,匠人如梅,匠心传世。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郭老师细致而敏锐,对所有过手的物件,他都一丝不苟。历史总是让人沉醉,那些穿越古今的一件件文物,都在争相诉说着时间的故事,还原出曾经的气韵。

埋头苦干,忠于文物

1984年,四川省考古队来到郭汉中所在的村子,准备着后来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那时,郭汉中为了找到一个临时的工作,毛遂自荐加入了考古队,协助考古队进行挖掘工作。正是在队里,他遇到了一生的良师——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器物出土,郭汉中跟着老师和前辈全程参与了文物的清理和修复。在耳濡目染中,他爱上了文物修复这项工作。

文物修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多工种配合参与的工作,它集雕塑艺术、美工、历史、考古为一体,对从业者要求很高。面对这样的挑战,郭汉中立下“自学、自练、自悟、自省”的“四自”准则,同时,购置了大量文物修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认真研读,反复实践,修复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郭汉中主持修复青铜戴冠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青铜金面罩等国家珍贵一级文物。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青铜人像遗址。其中,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青铜金面罩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青铜纵目面具宽1.38米,高0.645 米,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雄奇,威严四仪。有参观者说,通过这些凸出的眼睛可以看到古蜀国人是多么地渴望看到更远的世界。青铜神像、青铜金面罩造型独特,气度非凡。通过青铜人头像粘贴金面罩这一特点,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经视金为尊贵的象征。青铜金面罩额上和下巴处均有残缺,郭老师用他几近绝迹的手工活儿,让这些在国内外大放光彩的文物重器重焕光华。

郭汉中几十年如一日进行文物修复Guo Hanzhong has been restoring cultural relics for decades

(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中西结合,推陈出新

“中国和西方的文物修复方式并不相同,中国修复较为传统重经验,而国外则更注重与科学的结合。由于文物的年代和保存情况的不同,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真要分优劣,其实没有。”郭汉中一直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着中西方文物修复的不同。

在30年的工作中,郭汉中吸收了前人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他也并非墨守成规。科学和经验的结合,让他走在了行业前列。“青铜器是以传统的理念进行修复,我现在专攻的方向是以有机文物为主,瓷器就是采取新型的工艺和技术。虽然国外的文物修复方式方法在四川这片土壤上不一定适用,但是国外的修复工具和颜料却能够给我们的修复工作带来帮助。”

一直在三星堆兢兢业业从事文物修复的他,不仅对馆内文物进行修复,还积极与省内各博物馆、文管所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既能拓展馆内文物修复业务,又能与更多不同文物打交道,可谓是一举两得。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郭汉中经手修复承接项目文物达上千余件,体现了他精湛的修复技艺和丰富的艺术功底。

Sanxingdui Site sits beside the Yazi River in west Guanghan. It has silently witnessed time elapses for millennia. I came to the Sanxingdui Museum this golden autumn. People might wonder why almost all exhibits in the Museum are intact. Can these cultural relics aged thousands withstand the power of time?

Not exactly. The reason lies in an array of respectable unsung heroes, who take care of these priceless treasures year after year, with superb skills but without complaint and regret.

牢记使命,桃李满园

2016年底,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热播,文物修复师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取得观众的认可和尊重对于行业的发展只是一个开始,看似枯燥的工作和单调的生活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作为传统师承制的代表行业,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再精湛的技艺也会面临断层甚至消失的可能。郭汉中深刻地意识到传统修复技术传承的重要性。“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我的师傅也对我倾囊相授。我们这一行传承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尽量多的培养徒弟。老祖宗留下了那么多的文物,但是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还很稀缺,还需要大量的培养后续人才。”所以他在组建团队做好文物修复的同时,还发挥自己文物修复技术的特长,不遗余力、悉心传授经验技术,培养出一批精英骨干。

青铜戴冠纵目面具Bronze Crested Mask with Protruding Pupils

“让文物活起来”是文博事业的导向。同时,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的价值,开始更加看重文物修复师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许多文博单位纷纷派出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到三星堆博物馆拜师学艺。在郭汉中的坚持和推动下,四川省成都、绵阳、德阳等地区的博物馆、文管所培养出了一批可以从事文物修复的技术人员,由此带动了四川文物修复行业的持续发展。

投身学术,追求高远

重视行业传承的同时,郭汉中也在专研学术,拔高行业的技术上限,孜孜不倦地追求文物修复技艺的更高境界。他在长期的文物修复工作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三星堆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独特理解,尤其在三星堆文物修复工艺的研究方面建树颇丰。他在文物修复技术上多次创新,把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X 光、探伤、三维扫描和电子显微等现代科学分析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文物修复的工作效率。他在国内举办的数届文物修复研讨会上,发表传统文物工艺的改建与创新方法,获得国内文物修复专家与同仁的一致认可,被赞誉为我国中年文物修复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

正如郭汉中所言:“工匠所为只是器物,时光所为才有了文物。从16 岁开始接触文物修复,与文物打交道36年,我修复了文物,时光也修炼了我。一方桌椅,一把小刀,让历史沉淀下残损的宝物重新复活,每一次文物修复就如同穿越时空。从青铜时代到数字时代,从远古部落到泱泱大国,传承与创造,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对于文物来说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人的一辈子,能做的事情真不多,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辜负来到这个世界短短的几十年。修物实为修身,修艺实为修心,我叫郭汉中,我在三星堆修文物,我为文物代言。”

猜你喜欢

面罩汉中青铜
汉中姑娘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生僻字里识青铜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LED 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创新|汉中乡镇改革试验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青铜古鼎
LED矩阵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