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视野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2020-12-15章琦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功能主义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回顾以往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据此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这一领域翻译实践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功能主义;电影片名;翻译实践

一、引言

随着国际文化相互作用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国内影片被介绍到国外,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越加迫切。没有向导的翻译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只是试图以小见大而无法触及问题的实质。电影片名翻译作为电影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进行指导,一来有利于检验功能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二来可以提升电影片名翻译实践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文献综述

1、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的定义从传统概念中延伸至翻译行为中,将其看作是一种包含语言、社会及文化因素的交际行为。该理论将重心放在目的语文本的功能上,这是在翻译中进行选择的首要因素,也是提供理论性翻译描述的基础。

说起功能主义相关的理论和模型,主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目的论和翻译行为模式,二者也是当时正在发生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而1970年以前较为流行的翻译研究是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学者们将翻译过程看作是独立于特定社会文化场景下的语言转换,而德国籍功能翻译理论学者所持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目的语文本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产生并受其影响的。

由赖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目的论,将翻译视作一种行为,二人的合著把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具体的理论,放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加以论述,进而舍弃功能对等(Nord,1997:10)。弗米尔(Vermeer,1989;引自Nord,1997:11-12)认为,翻译虽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行为,却是在目的语环境下为已设定的目的和目的语受众创建一个文本的过程,因而弱化了源语文本的地位,这一点与赖斯所持“原文是翻译中衡量一切的标准”的看法有较大区别。

翻译行为论由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她认为翻译包括一系列行为,其中语言外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曼塔里模式把译者看作翻译过程的中心,在此过程中客户、目的语受众等其他因素也直接影响翻译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以该模式视翻译为发生在社交场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为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传播信息(同上:12-13)。

由此可以看到,目的论与翻译行为论的观点有偏离原文与源语的倾向,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目的语受众上。以此看来,在上述两种理论中,目的语文本的功能(TT function)始终被视为翻译过程中作出选择的首要因素(Palumbo,2016:60)。

诺德(Christiane Nord)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以此明确翻译行为中译者与合作方(原文作者、目的语受众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责任。在她看来,“忠诚”是人际往来中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是一个人际范畴概念,而非“忠实”表示的传统上的文本范畴概念(Nord,1997:125)。

2、电影片名翻译研究回顾

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到电影片名翻译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较傳统语境所指更为宽泛,且与语言、文化、社会、作者、受众等因素联系紧密。有学者认为,电影片名的(语言、文化、美学、商业等)特征和(信息、审美、商业等)功能是翻译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影响整个翻译过程。

归化与异化是电影片名翻译研究里常用的策略。早先学者青睐归化策略,是因为解构并接受电影(片名及正片)中的异域文化并非易事,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多使用异化策略则有助于满足目的语受众对于源语文化的需求和兴趣。

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模式也常被运用。前者优先考虑愿与文本的信息功能,旨在将原文在源语受众方产生的效果通过译文复现到目的语受众上;后者则试图在目的语句法和语义结构许可范围内,准确地再现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Newpark,1981:22,39)。这两种模式是翻译中的“中庸之道”(Hatim&Mason,1990:7),在电影片名翻译中保留原文时也照顾目的语受众,以达到翻译实践中一种动态的平衡。

3、问题与分析

第一,我们应该认识到,不管使用哪一种理论或框架,对于市场化因素起重要作用的电影片名翻译属于应用翻译实践的范畴,过于拘泥于两种语言在文字上是否对应也许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毕竟片名翻译很大程度会考虑整部影片的具体内容。电影片名翻译长期聚焦于方法和策略的讨论,未有进一步分析使用这些方法和策略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撇开长久以来翻译研究过度关注译作,需要加强对“人”(译者)的考察。电影片名翻译的译者在角色和身份上是否仍一成不变,是否呈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周领顺,2018:171),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功能主义翻译观中的“功能加忠诚”原则,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角色和身份。

三、功能主义视野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目的论三原则下的翻译实践

目的论包括目的准则、一致准则和忠实准则。诺德(Nord,1997:29-32)指出,任何翻译的最高准则都是目的准则,因为翻译行为由行为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就一致准则而言,如果译文符合目的语环境,译文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就有一定的意义,从而被接受,这也被称作篇内一致;忠实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存在一定的联系,也就是篇际一致。

(1)《警察故事》Police Story

(2)《黄土地》Yellow Earth

(3)《龙年警官》Police Officer in 1988

(4)《红色恋人》A Time to Remember

(5)《北京遇上西雅图》Finding Mr.Right

(6)《步步惊心》Time to Love

例(1)和例(2)的片名和内容一致,讲述的是与警察和黄土地相关的人和事,受众无需通过中介或阐释去理解,采取直译保证译文在文字上的忠实。由于警察/police和黄土地/yellow earth也存在于(西方)现实(文化语境)中,译文显然符合西方交际语境,也遵循一致准则。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在于吸引受众观影,虽说光看译文可能较为平淡,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影片的号召力。

例(3)和例(4)情况既类似又有区别,说类似是因为两例译文或多或少隐去了片名原文的部分信息。区别在于例(3)保留了警官/police officer的意象,而例(4)对原文的改动幅度较大,译文基本没有原文的影子(没有文字上的对应)。字面对应的dragon和red在西方语境下往往呈现为“怪物”和“暴力血腥”,不利于传达“龙年”(1988年)和革命时代的特点,故而两例译文隐去了原文中的“龙”和“红色”。如此虽违背了忠实准则,却遵循了目的准则和一致准则,使得译文更易融入西方语境,有益于实现影片效益最大化。

例(5)和例(6)与例(4)一样,译文重在突出影片内容,以精炼的语言尽可能向观众展现影片全貌。目的語受众通过两例译文可以清楚地了解两部影片的主题是爱情,而从原文字面无法得到这样的信息。因此,该两例也是以目的准则为最高准则,舍弃了文字上的忠实,从而使译文更适合目的语环境,更易为观众接受。

2、翻译行为论与诺德“功能加忠诚”框架下的翻译实践

曼塔里指出,翻译行为是一种为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她尤其重视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并加大对翻译行为参与人员和外部因素的分析,这一论断偏离了传统意义上大众对“翻译”一词的理解和期待(Nord,1997:12)。

(7) The Love of Siam《暹罗之恋》

(8)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

(9) The Bucket List《遗愿清单》

(10) Skyscraper《摩天营救》

(11) Hobson's Choice《女大不中留》

(12) 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上述六例无论采取何种策略或方法进行翻译,都反映出电影片名翻译也是“一种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人际互动和文本处理行为(同上:19-26)”。其中,片名翻译是典型的跨文化行为,涉及到从发行商到受众等多个参与方,这一行为的意图便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海外推广(或本土引进),以吸引观众来增加票房收入。

例⑦和例⑧采取直译,片名汉译基本涵盖了影片的整体内容,国内观众即使不熟悉两处地名“暹罗”和“肖申克”(也有部分观众知道暹罗是泰国旧称),他们也会将注意力放在“恋”和“救赎”上,观影前就能初步了解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势必经历了爱情和某种历练,从而改变了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至于是怎样的爱情和历练,影片标题无力过度展现,译者也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无需再去增添其他描述。

例(9)和例(10)保留原文部分信息list/清单和skyscraper/摩天(大楼),因为两者是影片中的基本要素(清单是影片的导线,摩天大楼是影片的主要场所)。但保留的文字信息无力展现电影的全貌,译者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整:bucket在此处的原意是“死亡”(同kick the bucket),与影片结尾处悲伤中带有欢乐甚至给人启迪的氛围不符,遂改为“遗愿”;skyscraper对应的“摩天大楼”即便有一定的轰动效应(高耸入云),但国内观众很可能误以为影片是讲述摩天大楼的构造和功能,难免造成一种枯燥感,故而将故事主线“营救”加入汉语标题,以更好地突出影片所要宣扬的主题。

例(11)和例(12)完全脱离原文,实际是译者根据影片内容对片名的改写。前者虽然讲述的是霍布森家的故事,其实涉及的是父女之间为了出嫁进行的精彩博弈,选取“女大不中留”这一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俗语来译,既是情节需要也能引人注目,可谓一举两得;后者遂取材于名著,国内观众相对更熟悉其译本《飘》,为了吸引更多未读国原著的国内观众观影,译者将影片题材浓缩为“乱世佳人”,却完整勾勒出影片乃至原著呈现的美国内战时期的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由此可见,电影片名翻译实践的意图已不是简单的语言(或符号)转换,而是一种“包含更严格交际性质的意图”的行为(如向观众传递影片内容及其价值观),译者不再一味追求所谓文字上的“忠实”,转而力图实现目的语的文本功能,因而更多情况下该翻译行为与发起人(影片制作方等)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同上:19)。这也是弗米尔所指的“对源语文本的‘废黜(dethronement)”,此时的片名原文只是译者所使用信息中的一种而已(同上:25)。

四、结语

本文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框架下探讨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翻译行为,不再追求文字上的“忠实”,电影片名如何才能翻译好,其实是“完全超出翻译范畴的创作行为”(周领顺,2018:170)。我们应细致研究和分析影响西方观众观影喜好的因素,在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服务。

参考文献:

[1]Hatim,B.&Mason,I.Discourse and Translator[M].London/New York:Longman.

[2]Newp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1997.

[4]Palumbo,Giuseppe.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6.

[5]周领顺.翻译认识与提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关联-顺应论视角下鲁迅翻译观的双重性研究”(Y201840271)

作者简介:章琦,男,江苏常州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功能主义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诚原则”的复调倾向——兼论功能主义语用学传统的衰弱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