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与中国明代人物画画法的比较研究

2020-12-15刘文庆杨宇彤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明代人物画

刘文庆 杨宇彤

摘要:选取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中国明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客观的、多元化的角度分析比较两个时期人物画画法的不同,从文化背景、画法研究以及艺术的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比研究的结果为的是给现代绘画带来启示作用,目的是消除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吸收并采纳西方有利于绘画发展的积极因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即中国注重神韵西方注重写实。便于现代艺术家们继承和发扬不同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明代;透视学;人物画

一、绪论

1.研究对象的提出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人习惯用书画的形式来描绘情感。中国画作依靠文化背景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美学理念以及表现形式。中国画主要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而人物画作为中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明代得以飞快的发展。

西方绘画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人物画发展的代表时期,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西方艺术家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和中国明代都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作品对现世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了。人物画作为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画法对当代绘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研究角度

本文根据三条主线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中国明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及人物画的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了中外同时期文化及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理清研究脉络。第二,通过具体绘画案例的列举,从美学的角度对绘画进行分析,研究其使用的画法,对中外画法进行总结。第三,进一步研究中国明代及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物画画法的相近和相异之处,两种画法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得出对现代绘画的意义。

3.研究方法

以中外同一时期的人物画画法研究为核心,结合文献、绘画作品以及当时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图像分析法。

二、本论

1.中国明代的文化背景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个由汉族人所建立的王朝。明朝在制度上采用了中央集权制。明朝对于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并且坚决维护农业经济发展,商业和金融业却难以找到立足之地。到了明代中期,由于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杭州、嘉兴、苏州等地的经济水平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1]。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江南一带文化以及思想的解放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的进步。

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崭露头角”社会的阶级地位开始出现区分,由此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风气的沉沦。市民中开始出现了反对儒学的声音,实现个体价值为追求的观念开始流行。许多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便寻求其他方式来舒缓身心。其中,绘画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明代晚期,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变化,文化以及思想领域也开始了改变。这也就影响到了绘画、诗词等领域。绘画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抨击当时社会现象的诗词。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的原意为“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2]。是一场发生在14-17世纪的文化运动。当时的人们被教会限制,社会起义不断、骚动和战争时有发生,文艺作品也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人们渴望自由,渴望人性的复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引发了当时艺术家的好奇。因此他们纷纷踏上了古罗马的征程。当时从自然科学开始初步发展,人类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环境有了更深的好奇。开始以人为出发点了解世界了解文学艺术。就这样在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产生了油画等多种新形式的艺术作品。文艺复兴运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促使西方曾经的以神为主体的观念逐步过渡到以人类自身为主体[2]。唤起了人类的觉醒。另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激起了人类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因此,文艺复兴对西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3.中国明代人物画的发展

明代的绘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与其相对应的画风以及画派。整个明代的绘画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逐渐演变的。中国的绘画在五代以前一直以人物画为主,人物画在宋元后走向了衰落。明代中期,社会现状发生了改变,个人情绪躁动不安。由此写意人物画这类能够直抒胸臆表达个人情感的绘画类型又开始达到了空前繁荣。

除了写意人物画意外,宫廷人物画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在题材的选取上也多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亦或是讴歌当朝、赞美帝王和用来以示借鉴的主题[3]。

总而言之,虽然明代的绘画风格是不但演变的,但是其根本上还是延续了宋元的传统绘画风格,并且随着明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明清时期的人物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与同时期西方的文艺复兴绘画共同展示了鲜明的人文内涵,对世界美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的发展

文藝复兴时期以人类自身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十分盛行。艺术家的思想从长期教会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始学习探索并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寻求灵感。在当时,出现了一门对西方绘画界影响十分深远的学科——透视学,透视学的出现给了当时美术家以极大启示和灵感,解决了如何在平面上表达出三维立体效果的问题。从透视学的出现到运用虽然历经了较长的时间,但是透视学还是成为了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油画所使用的材料和绘画技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更加完善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视觉冲击感变得更加强烈,色彩上饱满浓郁。使用油画材料绘制人物画、人物自画像极为盛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对于人物画的描绘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以及整体比例是否符合人体结构和解刨学原理。

透视法的出现以及油画技法的提升使当时涌现出许多闻名于世界的人物画,《蒙娜丽莎》就是其中之一。西方绘画对于客观对象的描绘技巧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出现了许多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闻名中外的艺术家。

5.中国明代人物画画法

中国明代绘画画风多变,种类繁多,传统人物画一直经久不衰,同时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在画法上,明代画家常常直抒胸臆,善于描绘心中的意象,人物画的绘制往往表现的是画家内心的想法。另外,明代画家善用“衬托”手法,用细节以及环境来衬托人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验主义”式的画法也在明代人物画中较为常见,有时人物会被刻画的比较夸张,形态及比例往往并不符合当时西方透视学的要求,绘画过程依靠的都是画家的“经验”但绘画得到的效果往往与时代的内涵相契合。总而言之,明代人物画是明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1“衬托”式的画法

“衬托”式的画法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绘画手法,它可以按照字面本身的意思进行理解。即通过使用水墨这类中国画常用的材料在描绘的对象外进行渲染,使主题物象更加突出例如通过描绘云来衬托月亮的柔美。主要目的是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明代“吴派”画家讲究使用笔墨渲染烘托情趣,注重形态上的美感,整体追求意境美。

另外,它还有一层抽象的含义,类似于古诗词首发中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手法。即从侧面刻画,然后再将主题引出,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刘俊在《雪夜访普图》(图1)中描绘的北宋皇帝赵匡胤在雪夜探访赵普商讨治国方略的景象。整个画面中可以看出,处于谈话主导地位的是赵普,赵匡胤则在侧身倾听。从门外随从缩着脖子向手上呼气的姿势可以看出两人谈话时间之久。另外,屋外的环境,深深的积雪也从侧面将情节和环境融为一体,点名了主题,突出了雪夜夜访的重要性。唐寅作为明代的重要画家,他的人物画内容主要以仕女以及历史故事为主,画风线条细腻柔美,人物体态优美,使用的颜色清新脱俗。在《秋风纨扇图轴》(图2)中,一位女子手拿扇子,缓慢踱步仿佛若有所思。画家意在借扇喻情,借用女子手中的扇子来比喻女子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画旁的诗句也点名了这一主题。整张作品将诗与画融为一体,从侧面和正面两个方向烘托了主题。

5.2营造心中图像式的画法

中国明代画家当时对于三维立体结构以及透视学人体比例等还没有西方画家那么强烈的追求,中国明代人物画更加注重于表达画家心中的图像以及意象,他们认为像西方画家那样追求绘画达到形似的审美是极为幼稚的。因此,明代的人物画,画家常常表现出的是他们心中所想的内容或是他们所认为的人物该有的样子。

例如《明宣宗像》(图3)就表现了一个体态壮伟气度恢弘的形象,这与当时其他的帝后人物画相契合,都是展现出帝王恢弘的气魄,君临天下的气势,这也与人们心中的帝王形象相符合。《云中玉女图》(图4)是崔子忠选用仙女为题材的绘画,整体画面都为虚构,玉女立于云端,回头凝视着人间。展现的就是作者心中的图像。女子的衣物绘制的极为详细,用笔细腻流畅,线条变化多端,突出了衣物的质感以及衣物随风飘摇的动态美感。颜色的选用淡雅清新。布局极具特色,整体效果超凡脱俗。

5.3“经验主义”的画法

中国明代在处理远近视觉关系的手法中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画家崇尚以“经验主义”代替西方使用透视学进行精确计算确定比例的方法。中国画讲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中国画家们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创造不应该拘泥于比例等细节的推敲[4]。绘画是自我心境的表达和胸臆的抒发,所以更不应该“故步自封”。

“经验主义”画法与营造心中图像类似,都是根据画家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创作。如丁云鹏的《待朝图》,图中描绘的朝臣在石头上端庄的坐着,旁边的童子则端正的站立在他的身边侍奉,准确描绘了衣服“侍朝”的场景。画面的构图以及人体比例则完全不符合透视学和人体结构学的要求。整体布局全靠画家经验。画中人物身子体态都略显夸张,树木和石头的造型都带有一定的装饰性,这也是画家“经验”的体现。

6.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画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善于用透视学的原理达到空间的立体效果,使用光与影的形态变化来使人物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画家们研究人体结构学和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内容,为的是使画面看起来更为“形似”。

6.1透视法的构图

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期极为流行。透视法的原理是运用光影的明暗效果以及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在平面上建立逼真的三维空间立体效果的世界法则,并且使其达到精准化,并且具有可测算性即写实画风。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人物画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效果,这类绘画以自然科学的要求为基础,有着严格的绘画要求和规则。人物画的绘制更达到了细节的精美与人物体态的准确并存的视觉效果。绘画几乎达到了完美的水平。

透视法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把平面上的线条集中在一个消失点上,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就会呈现出距离以及空间感[5]。这种透视法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作品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5)就是其中之一,采用了平行透视的原理,运用了一字排开的构图手法。同时,在画作的表达上达.芬奇也运用了高超的明暗技法。

6.2光與影的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发现了“光”对于绘画的影响及作用。不同的光源以及光线角度会使物体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那么可否利用由光源产生的明与暗的变化来使绘画达到更为逼真的艺术效果呢?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发现了通过描绘事物明与暗的变化可以很好的体现出物体的体量感以及质感[6]。这一发现对艺术界产生了非凡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很多都运用了光与影产生的明暗效果。

达.芬奇对于光与影产生的效果有很深刻的研究,这就体现在他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中,画面中采用了晕染的手法将物体明暗变化以及过度展示的淋漓尽致,基本看不到笔触的使用。晕染和渐变的效果叠加在一起,就像光影融合在一起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十分的自然逼真。

6.3人体结构和解剖学的应用

由于写实人物画的发展,艺术家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写实效果,开始钻研人体结构和解剖学方面的内容。学習人体结构和解剖学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人体的动作、骨骼以及肌肉的关系。

达.芬奇就通过解剖真人尸体来学习人体结构。解剖学的学习让画家们能够很好的描绘人类的身体动态,以至于一个微笑的细节变化都能毫不费力地刻画出来。最为经典的就是《蒙娜丽莎》中那抹微笑,这个微笑就是达.芬奇通过解剖学的内容,熟练的刻画出了脸部肌肉关系的微妙变化并利用了晕染法完成了整体的绘制。艺术家们掌握了人体结构之后,即便在没有人物做出指定动作的情况下,也能构思出人体的动态、肌肉走向等等。甚至能够构思出人类都很难达到的姿势。

7.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人物画画法的比较

文艺复兴对于西方而言是艺术发展和转变的重要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对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明代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时代,绘画领域也在经历着改变。

从中国明代人物画的人物画画法研究可以大概总结出一些中国绘画的特点。在人物画中,画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传统的意识形态、人们对于形象的固有认识来进行绘画。中国明代人物画的刻画是自由的,展现即是画家的心中所想,侧重于抽象思维的物化。然而同时期的西方则不然,人物画的绘制都需要严格的遵守理论的要求,有时甚至需要经过严格的计算[7]。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重视的是对形象的逼真表达,画家并没有自由,不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这是中外同时期人物画画法最大的不同之一。

其次,针对中西方绘画时使用的材料而言,又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的刻画选用最多的表现形式为油画。油画需要使用专业的画笔在作画用的亚麻布上使用调和油以及油彩作图。而中国人物画用的材料为水墨,中国画讲究气韵,通常画家都会使用水墨勾勒并渲染出大体形式,再进行细节的晕染,整体过程讲究一气呵成。中西方绘画也因为使用的绘画材料的差别,一个注重写意,一个注重写实。

就中西方人物画的色彩表现而言,“色彩配合当时透视学的发现,解剖学的研究造型技术的进步,雕塑的榜样,开始关心到真实的血肉之体[7]”西方人物画通过色彩很好地掌握了光影的流动效果,使画面的真实感更强。运用色彩的对比以及虚实的变化,营造出了写实而又美好的画卷。中国人物画的色彩上略显“清淡”但是并不影响画中传递出来的意境美。并且中国也曾运用丹青创造出五彩斑斓的壁画。

总之,中国明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画法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人物的造型来看,中国绘画倾向于耳熟能详的经验,自由的抒写画家的胸臆,侧重于画带给人心中的感受而非仅仅靠视觉传达出的内容。西方则更为严谨,注重写实,画面效果精致而又逼真。从色彩的运用来讲,西方更为明艳,光影的效果表达的较好。中国水墨色彩淡雅,气质温润。从看画的视觉方式来讲,中国画适合远观,观看时需要加以思考。西方绘画立体感强,适合细细端详。东西方同时期人物画最大的差异在于,东方绘画作品注重内涵讲究神韵,西方注重作品的真实感,也是西方绘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东西方美术的最大差异在于:东方美术注重作品内涵,讲究以神写形和整体气的贯通;西方正统美术追求作品的真实感和逼真的效果,这也成为西方美术的最大特色。

8.中西方绘画画法的研究对中国当代绘画的意义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明代人物画画法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到中西方绘画的巨大差异。通过总结东西方绘画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对当今绘画进行思考。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对西方的绘画风格以及画法进行借鉴,这有利于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

当今的艺术家们应该思考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我们所要完成的作品。不断审视以前优秀的艺术家们留下的珍贵艺术作品,完善自身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美的感悟和理解。通过中西方画法的研究和对比,可以便于当今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对于自己呈现的视觉表达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其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另外,还可以学习先人绘画的手法,让当代的艺术表达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为当今人类营造一个充满美的世界。

三、总结

本文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明代人物画画法的对比研究,首先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明代的文化背景还有人物画的发展背景。对当时人物画的画法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及深层次的剖析,并且列举出该画法下最为典型的绘画案例便于理解。深刻研究中西方画法后,对中西方人物画画法进行对比,从造型、使用材料以及色彩等方面详细陈述二者的区别。最后,阐明中西方绘画画法的研究对中国当代绘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3;281-301.

[2]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M].张岩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7-122.

[3]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265-267.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7-90.

[5]刘斐.设计透视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98-126.

[6]Heping Liu.The Water Mill and Northern Song Imperial Patronage of Art,Commerce,and Science[J].Art Bulletin,2002(4)

[7]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77.

作者简介:刘文庆(1978-)男,黑龙江省大庆市,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设计及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相关领域。

杨宇彤(1997.9-)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明代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