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礼貌原则和社会变迁

2020-12-15陈钟梅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

陈钟梅

摘要:礼貌是文明社会中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英国著名学布朗和列文森发表《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语言》一文之后,各界学者对这一现象有了极高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基于汉语的文化特征,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若干汉语环境下的礼貌原则。这其中,由顾曰国先生所提之礼貌准则影响最大。本文先介绍国内外相关礼貌原则的研究,然后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对顾先生的礼貌准则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礼貌准则

一、引言

从古到今,无论中西方,礼貌存在于各社会群体中,是一种共通的现象。它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维护和谐的手段与工具。它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规约,因为它可以对社会成员产生制约作用。语言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当然也受它的约束。1978年,布朗和列文森的《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语言》一文在语言学界激起了很大的波澜。礼貌现象逐渐成为诸多学科,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争相研究的重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被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西方礼貌理论的研究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认为:为了让交际顺利进行,说话双方会在交际过程中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候,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使得听话人有不同的理解,会话含义就此产生。这时,合作原则没有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说话人不遵守相关原则,而让别人自行推断会话含义。为此,礼貌原则,作为对合作原则补充被提出,用于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其中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在西方影响较甚。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与面子观

英國剑桥大学的布朗和列文森在他们合著的书中指出,在人类交往中,礼貌语言是一种维护他人面子,同时也是维护自己面子的手段,并将这种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即希望受到赞同、喜爱和消极面子――即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他人的侵犯或干涉。布朗和列文森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人们讲礼貌就是要减轻这些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因此提出了礼貌策略: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策略;5)不实行威胁面子的行为。(布朗&列文森,1987:61-70)

利奇的礼貌原则

在格莱斯合作原则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策略基础上,语言学家利奇结合语体学、人际修辞学,提出著名的礼貌原则。这原则可以解释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对“会话含义”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两者是互为益补的关系。利奇认为:礼貌是“自身”对“他人”的态度。在对话中,“自身”一般指说话人;“他人”可以是听话人,也可以是第三者(在现场或不在场)。说话人所表现的礼貌可以是针对听话人的,也可以是针对第三者的。礼貌原则的核心为: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别人获利,从而获取对方的好感,使得交际顺利进行,同时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利奇的礼貌原则为人们正确使用礼貌言语提供了一个可遵循借鉴的标准,包括六大方面: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让别人少付出,多受益。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尽量让别人多受益;让自己多吃亏。3)赞美准则:减少对他人的损贬。尽量少贬低别人,多称赞别人。4)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少表扬自己,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看法。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相同看法。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对立。(利奇,1983:80)

三、中国礼貌理论的研究

无论是布朗、列文森还是利奇都曾指出礼貌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各民族都存在礼貌这一普遍社会现象,它是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但因为文化的不同,礼貌的实际表征、判断礼貌的标准、实现礼貌的方法均有差异。也就是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西方礼貌理论难以指导中国的礼貌现象。因此,很多中国学者也对礼貌这一现象也进行了研究,试图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准则。这当中,顾曰国先生的礼貌5准则最受人们认可。

顾先生在他的“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到,我国的“礼貌”概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儒家思想家孔子认为“礼”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法规,是治理国家的规范,人人都严格遵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礼”的概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包含“敬意”、“尊敬”等要素。

在对中国文化中的礼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借鉴吸收西方礼貌原则的基础上,顾先生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四要素:尊敬(自我尊重,赞赏对方)、谦虚(贬己尊人)、态度热情(体贴、关心、好客)和温文尔雅(谈吐举止得体大方)。根据利奇的礼貌原则,顾曰国先生(1992:10-17)提出了五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汉语言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

四、顾曰国先生礼貌准则在社会变迁中的融合性

时代的进迁和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在回顾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时发现,有些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贴合现代社会,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大大的改变。

贬己尊人准则

顾先生认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到了现代,“自贬”和“自谦”逐渐取代了“卑”的成分。这在语言上主要反映在自称和他称上。根据贬己尊人准则,说话人对自己或对跟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而对听话人或与听话人相关的事物要“抬”,要“尊”。他用了一张表来说明称谓,其中提到“鄙人”,“鄙姓”,“舍弟”,“小儿”,“卑职”,“令郎”,“令妹”,“敝校”,“敝厂”,“尊职”等都属于贬己尊人的称谓,但在现代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几乎很少使用或根本不使用这些词汇,70后是如此,更不用说是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人了。换句话说,这些自谦或尊人的称谓已经过时;而“您”,“贵姓”等已经发展成大众人群中的基本礼貌语言,用作表达对他人的尊敬。

顾先生把“老婆”列为是说话人对自己妻室的谦称,但根据本人的观察和对多人的调查发现,这个词也经常被用来指他人的妻室(尤其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关系密切,社会距离很近时),并未表现出不礼貌的成分。21世纪,热恋的情侣,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也经常用“老婆”,“老公”来突显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老婆”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非正式的、较随意的口头称呼。它不再是自贬的称谓,因此可以将其归入中性称谓一栏。

谦虚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赞扬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自谦的言语表示自己并没有那么好。然而,国际交往的频繁,地球村的形成,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极大影响。现代中国人乐于表现自我,注重个性发展,在被恭维时,不再总是贬低自己。他们不再拒绝别人的赞扬而用“谢谢”等礼貌语言欣然接受。这种做法事实上也体现了顾先生的“求同准则”,因为单纯地自谦在某些时候也是种不礼貌的表现,没有顾及对方的面子,与对方的想法达成和谐一致。

称呼准则

称呼准则认为,在相互称呼时,人们应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相互间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才称之为礼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对亲属的称谓也不再如先前那么严谨。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开始,就很少用“表哥/表姐”之类来称呼自己的表兄弟姐妹,他们更偏向于用“XX哥/姐”来表现其亲密关系。而现在,诸多服务性行业,如中介、保险、推销等人员,不论听话人年纪如何,更是以“哥/姐”的称呼来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以达成他们的推销目的。

跟其他准则相比,称呼准则略显薄弱,因为它未能很好地反映礼貌的特征与本质,它只是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时的具体表现。在某种程度上,顾先生可以不必将其单列为一个准则,因为其内容已被包含在贬己尊人准则中了,

文雅准则

人们通常认为懂礼貌,有教养的人是文质彬彬,言语高雅的。所以人们要多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根据顾先生的文雅准则,“滚”,“去死吧”等言语是秽语,是应该禁用的。但在当代年轻人的日常交际中,我们时不时能听到这样的言语,而听话人对此并没有表示反感。事实上,有些所谓的秽语已经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通常会出现在朋友之间的对话中。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些秽语甚至可以表达认同、喜爱或友谊。

求同准则

跟布朗和列文森一样,顾先生对于“面子”的解释也是指对话双方在诸多方面要力求和谐和一致,要尽量满足听话人的愿望,要尊重听话人的“面子”和身份。他认为,从语用的角度,人们通常把“脸”、“面子”与“批评”,“训斥”,“指责”,“请求”,“邀请”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当人们不得不发表不同意见或批评他人时,他们通常会先褒后贬,先礼后兵,即先称赞表扬對方一番,指出并肯定双方的共同点,给对方面子,然后才说出不同点,不赞成或该批评的地方,这就是求同准则的精髓。但是他认为说话人在发出邀请,提出请求时考虑的往往不是听话人的面子,而是自己的面子。这一点并不十分贴切,实际上说话人在做出言语行为的时候,他同时也应考虑听话人的面子,因为他事实上已经冒犯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侵犯了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所以人们仍需采用一定的礼貌策略来发出邀请或请求。而不能像顾先生所说的那样要求听话人“恭敬不如从命”以满足说话人的积极面子却损害了自己的消极面子。

顾先生认为西方国家的消极面子与中国的脸或面子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一点也不竟然。他认为“对不起”等词本身就是礼貌用语,并没有侵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而笔者却赞同布朗和列文森的看法,认为这些词同样冒犯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因为“对不起”并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真正内容,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是后面的意思,比如请求帮助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听话人行为上的自由。而他所举的例子“接受我的谢意。”,这句话本身是感谢也是要求,也应认为是冒犯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

五、结束语

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准则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上提出的,将对言语礼貌现象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人们进行的交流越来越多,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和求同准则与中国大陆的语言现实已有所出入,并不十分相符,他的有些观点还需我们细细琢磨,认真思考。文化不再是某一区域的特定产物,而处于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中,因此对礼貌现象的认识也应该不断变化,不断加深,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237-257.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1983.

[4]Watts,Richard J.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陈艳.谈中西礼貌原则[J].合肥学院学报,2007(9):64-66,87.

[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卢敏.汉语礼貌原则探析[J].学术界,2003(7):229-233.

[9]潘明明.英汉语言文化之“礼貌原则”的对比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5):86-87.

[10]王西成,曾涛.“也谈礼貌原则――兼与顾曰国先生商榷”[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80-84.

[11]席冰清.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12):99-101.

猜你喜欢

礼貌原则礼貌
当诚实遇上礼貌
小猴买礼貌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