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2020-12-15黎畅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黎畅

摘   要: 大学英语读写是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本研究以教育部推荐的全国优秀立体化教材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为例,探讨读写课堂如何与思政教育及人文教育相结合,如何挖掘英语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旨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读写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理念

1.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又把“德”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使命更是如此。大学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如何在多元化的思想中寻求一元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在多样化中寻求指导思想一元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大学英语读写是外语类覆盖面最广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通过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德育元素,不僅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这一根本目标,还有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2.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目标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是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针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通用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实际应用技能。同时,通过学习内涵丰富的文本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的过程中增加知识,拓宽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本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选取《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领域。富有时代气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当前,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较为欠缺,出现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现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效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鉴于此,“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如下:

(1)有效巩固和提高知识应用技能。通过主题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本内容,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知识。

(2)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促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知识技能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张红玲(2007:193)认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已成为当代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对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对比学习,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塑造批判性辩证看待文化差异的思维。同时,增强学习和借鉴英语国家优秀文明的能力,以及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包容和尊重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大学英语读写过程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提炼教材中的德育及人文价值要素,促进学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目标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大学英语课程从知识+能力向品德+能力的教育核心转变,体现了高校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具有爱国爱家主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而努力。

(4)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创造性产出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注入者,而成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力的“脚手架”。因此,教师通过对每一单元涉及的主题设计合理的产出型活动和任务,通过讲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让学生顺利完成说、写、译产出型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接下来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第4单元“Heroes of Our Time”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相融合。本单元主要介绍人们对英雄人物及英雄行为的见解及看法。过去,“英雄”这个词是称呼伟大的领导人或那些在职责之外表现出独特勇气甚至牺牲宝贵生命的人的。现今,“英雄”可以是每一位平凡的普通人。如何将本单元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入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设计中?

3.1课前教学设计

教师课前从China Daily上选取了关于英雄机长刘传健、老革命家张福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天文学家南仁东等人物的相关英文报道,以及《武汉战疫》的视频,发布到U校园资源平台,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材料,了解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派代表结合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在单元第1课时做2—3分钟的oral report,阐述小组对hero的见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究问题,一方面学生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形成对“英雄”这一话题的认知。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摄取语言知识,学习中国优秀人物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此教学设计使得课程思政元素与语言知识实现自然过渡和无缝对接,更好地嵌于学生群体的认知模式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涵养和人文素养。教师会利用学习通这个平台,设置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思考题,如“Why was Daniel Hernandez regarded as a hero?” or “How does todays notion of hero differ from that in the past? ”or “How does Chinas notion of hero differ from those in America?”等。通过查看学习通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差异,增强文化理解和辨别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能针对疑点和难点与学生互动沟通,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价值特性的认知,促使学生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倡导学生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秉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3.2课中教学设计

教师在第1课时导入活动中,引用习近平同志2015年9月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的一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设计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typical qualities of a hero?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honor heroes at our time?

本环节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学生自主踊跃发言。教师引用习近平同志对“英雄”的阐述进行总结:英雄者,除具有胆识过人,无私忘我,聪明智慧,不畏艰难,为人民利益无私奋斗以外,不论成败,不问出处。以此引出本单元主题。

在接下来课文的in-depth reading部分,除训练学生扫读略读能力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教授语言策略。结合第一部分Daniel Hernandez的英雄行为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讨论,教师在本部分设计一个辩论话题“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that heroism is latent in every human soul?”。没有现成答案,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任务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和辩论。一方面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唇枪舌剑,压倒对手而取得胜利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看待世界的能力,学会求同存异,不要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愤世嫉俗者。该部分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教师重在打造探究型英语课堂,采用“对话式教学”(dialogic teaching)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孙有中,2019)。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中进行探究式交谈(exploratory talk)(Mercer & Littleton 2007:118)。探究型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依据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Paul & Elder(2016a, b)设置以下问题:

(1)要求做出说明(Questions for clarification)

a. Since it is their duty to rush toward danger, are first responders heroes?

(2)探索不同观点或视角(Questions about viewpoints)

a. Can anyone see this another way?

(3)询问原因和证据(Questions that people probe reasons and evidence)

a. What would be the examples to support that first responders are heroes?

b. Can you explain your reasons to us?

c. Do you have any evidence for that?

(4)询问起因或原因(Questions that probe origin or source)

a. What caused you to feel that average men and women could be heroes after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eroes in the past and heroes today?

(5)询问假设(Questions that probe assumptions)

a. You seem to be assuming that ordinary people can do extrordinary things. Do I understand you correctly?

b. How would you justify taking this for granted?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结合任务型语言学习和合作型语言学习的教学法,在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中进行互动。正如Olsen & Kagan(1992: 8)强调的“基于小组中学习者之间展开的社会性建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同时被鼓励去增进他人的学习”。这一部分设计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互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并且对“英雄”及“英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及内化,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习得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促使学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实现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

3.3课后教学设计

依据文秋芳教授(2015a)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念中的选择学习假设,教师需以产出目标为纲,对教学任务进行选择和提炼。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促使学生对英雄人物形成认知,并学习英雄人物的担當与奉献。本环节教师会让学生结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China Plus)的“A tale of two cities on the pandemic”专题报道,选取奋斗在抗疫一线的任何一个领域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城市公共交通维护者、警察等,结合本单元典型question - example - conclusion的写作模式,在线上写作平台完成一篇题为“My hero during the fight against the pandemic”的作文。此教学设计可以实现将语言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读促写,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产出。同时,学生可以学习疫情防控下普通工作者不辞辛劳、舍己为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重塑个人品格。

在本環节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对学生产出型任务的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选择优秀学生范本,除对学生语言、语篇优秀之处给予赞美,对文本传递出的积极的价值观给予肯定之外,还可借此机会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借助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春风化雨,雨润心田”的方式打造外语课堂思政,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机融合。通过产出型任务中发现的学生典型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以评促教。除教师评价外,教师在本环节开展生生互评活动。依据“评价”原则,本文会先提供作文评价标准(rubrics),让学生学习并充分掌握,要求学生运用该标准进行同伴评估(孙有中,2019)。之后教师会呈现学生写作典型样本,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循循善诱的follow-up questions激发学生主动建构对语言语篇的认知,发现样本作文中的问题。其次,同伴互评可以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思维品质,实现以评促学。这一环节也是学生逐渐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自我评价,反哺人生的体现。

4.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受众最广泛的课程之一,具备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大学外语教师应首先具备高水平的思想素质,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坚持言传身教,立德立身。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丰富、多元、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将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强化育人功能出发,积极弘扬课程中传递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理念,强化德育意识,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参考文献:

[1]孙有中.思辨英语教育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06):828-835.

[2]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a.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5]陈菲菲.“双互”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J].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20.

[6]Mercer, N. & K. Littleton. Dialog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M]. New York: Routledge,2007.

[7]Olsen, R. & S. Kagan. 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A]. In C. Kessler (ed.).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 Teachers Resource Book[C].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2:1-30.

[8]Paul, R. & L. Elder. The Art of Socratic Questio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6b.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