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就业能力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12-15朱建军张云河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就业能力知识图谱

朱建军 张云河

摘   要: 为了解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的基本现状,分析就业能力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12037篇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作者共现、研究机构共现、关键词聚类、突显词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整体演变特征。就业能力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程度非常低,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农学和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体系构建领域;就业能力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核心因素;创业创新能力和心理资本是目前就业能力研究领域两大重点方向。对就业能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合作协同,规范就业能力评价标准,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 就业能力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影响因素。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最先提出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认为就业力即“可雇佣性”,是指劳动力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外学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就业力”进行了整体概念界定,微观方面认为,就业力是一个获得首次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得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宏观方面强调就业市场、国A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空间CiteSpace,能够分析科学分析中所蕴含的潜在知识,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特征,通过此类分析方法得到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的认识科学领域研究现状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领域。在就业能力领域,肖国芳等以WOS数据库为来源高级检索大学生就业能力领域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并使用Cite Space Ⅲ绘制知识图谱,阐述国际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就业能力结构、提升途径、测量评估等方面。研究趋势呈现由中观、宏观向大学生本身微观转变,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由短期就业能力向长期、终身就业能力转变,由国家政策动力向大学生成才与创业转变[1](93-97)。郭瑞鹏等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现状研究与热点分析,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事件是造成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金融危机对国内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2](50-55)。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就业问题确定为最大民生问题。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背景下,我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实现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对就业者尤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引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后经济危机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领域的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系统性地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全景图。

1.数据来源和方法

1.1数据来源

国内中文文献数据主要有中国知网(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从本文采用的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处理数据功能角度看,CSSCI最优,其次是CSCD,最后是CNKI,但结合本文研究的目的,全面系统分析后经济危机就业能力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中国知网(CNKI)是最佳选择。中国知网是国内收录期刊数量最多、期刊级别最全的文献资料库。以主题=“就业能力”或“就业力”确定检索条目,时间选择为2010—2018年,精确匹配后,经过滤与去重、整理,剔除期刊会议征稿、期刊卷首语、报纸新闻稿等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相关文献共计12037篇。

1.2研究方法

基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賴斯的科学前沿理论、结构洞和克莱因伯格突发探测技术、科学传播的最佳信息觅食理论及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陈超美教授使用Jave语言开发了CiteSpace软件。CiteSpace又称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的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本文采用CiteSpace5.3 R4版本的CNKI数据分析模块对我国就业能力进行文献统计描述分析,对第一作者和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对就业能力的热点等进行挖掘,将“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2.1.1第一作者共现分析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具体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补关系。运用CiteSpace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将2010—2018年的数据按照每1年进行切分,将节点的类型设置为Authors,提取切片值N=50,得到节点总计N=1063,连接线总数E=277,网络密度等于0.0005,反映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学者合作程度非常低。从作者合作网络中排名前20的作者信息表(表1)可以看出,这20位学者共同构建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敬宝博士(刘洋系不同研究机构同名),在2008年提出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从不同维度研究就业能力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2.1.2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使用CiteSpace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获取就业能力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状况。将2010—2018年的数据按照每1年进行切分,将节点的类型设置为Institution,提取切片值N=50,得到节点总计N=948,连接线总数E=64,网络密度仅为0.0001,反映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程度同样非常低。从表2研究机构发文数量排名看,华南农业大学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分别列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首位。

2.2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代表着论文的研究重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体现作者研究主题的聚集点。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可以客观反映研究热点及演变进程。将2010-2018年数据按照每年度进行切分,将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s,提取切片值设置为TOP=50,得到以关键词共现网络,N=123,E=334,网络密度为0.0445,按Timeline形成关键词共现分布。形成了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企业、就业指导课程、供给侧改革七个聚类标签。根据上述主题元素分布,结合统计与整理,得出后经济危机国内学术界就业能力社会领域共包括以下三类热点主题:

2.2.1研究主题一: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就业能力不足表现

就业能力内涵随着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时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或多或少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就业能力不足[3](122-125),是当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社会实践缩短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74-75)。伴随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2009年我国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战略,无边界组织在国内企业出现,大学生就业进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只有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才能灵活实现社会价值,造成此时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可雇佣能力,必须树立终身学时的理念,发挥专业知识在整体就业能力提升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5](70-74)。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5年正式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社交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标志的大数据时代改变各行各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就业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缺乏大数据分析技能和对数据加工整理并形成报告的能力不足是大数据时代大學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6](199-200)。2015年习近平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中国社会科学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高文书强调大学毕业生技能不足以应对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挑战。谢芳(2017)通过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7](82-85)。未来的国际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就业能力必然具有时代特征。

2.2.2研究主题二:异质性主体的就业能力研究

国内学者对不同主体的就业能力研究进行大量研究,但针对学生群体就业能力研究还是更多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中(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学历层次;二是基于性别,特别针对女性;三是基于少数民族毕业生,四是基于身体健康状况,尤其对残疾毕业生;五是基于不同专业背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研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钟在明(2010)通过调查发现,新生农民工是处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双重身份的边缘群体,大部分学历不高,职业技术不强,只能从事重体力活,需要政府部门对其就业进行规划指导和职业训练[8](26-29)。

2.2.3研究主题二: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模型化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同时基于不同视角构建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一是基于就业能力理论构建中国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王莉(2010)基于英国学者奈特和约克的USEM就业能力模型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发展教育、实习实践机会、个人发展规划和就业安置服务[9](31-34)。李博(2014)利用英国学者Pool和Swwell提出CareerEDGE模型的自尊、自信及自我效能三大核心要素对理工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建[10](115-117)。肖继军(2012)采用该就业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就业能力与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相关性很高,其中元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11](122-126)。吴旭红(2012)、候永雄(2015)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个性适征、自我管理能力、工作执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五个维度[12](41-45)[13](137-140)。于海波(2013)基于生涯资本理论构建大学生就能力的三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八种因素的3C模型[14](67-74)。二是基于问卷调查法并进行因子分析或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国众多学者基于调查问卷法收集数据信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检验性因子分析,提出了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六维度和七维度等就业能力模型。

2.2.4研究主题四: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首要责任者是高等学校

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不仅是大学生的任务,而且是学校、企业、政府等外部力量共同培养的结果,这些外部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高等学校仍然是最重要的。新常态下高等学校要更新育人观念,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及课程开发指导。

2.3基于突现词的研究前沿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就业能力研究主题的突发情况,选择CiteSpace主题突变算法探测某一时期被引用、共被引频次突然增加的节点,称之为突现词,生成关键词突现图谱(图1),整理前36位高强度关键词的突现,如图1所示。突现强度越大说明围绕该主题词展开的研究前沿趋势越明显,突现时间跨度越长代表该类前沿在长期持续受到关注。通过将图谱报告突现词总结为以下三类研究前沿:

2.3.1研究前沿一: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从突现词“原因、企业、学校、学生、就业率、就业难、就业质量”分析,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贯穿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层面。在经济危机后早期,全球经济出现拐点,国内经济受其影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面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就业难现象,这种就业难的背后是就业结构不匹配,从大学毕业生角度看,就业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出台,就业难的现象得到缓解,国内学者从就业数量向就业质量的转向研究,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柯羽(2009)对浙江省2006—2008届本科毕业运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内在素质、社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对就业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内在素质是关键因素,专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2.3.2研究前沿二:创业创新能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4年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从2015—2018年突现词“就业创业、创新创业、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发现,国内学者自2015年始,把创业创新能力作为就业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热点,由此伴随的是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等研究主题。

2.3.3研究前沿三: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从突现词“心理资本、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职业规划”可以发现,面对世界经济秩序新的变化,人们在寻求全新市场机遇的同时面临能力与心理上的全新挑战,心理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实现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心理资本的改变对就业能力的改变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朱新秤(2009)认为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心理结构,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15](85-88)。

图1   2010年—2018年突现词图谱

3.就业能力待研究方向

未来就业能力研究思路:(1)心理资本构成是复杂的、系统的,个体的心理资本具有异质性,如何差异化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及量化心理资本;(2)创业创新能力成为就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对于高等学校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业创新能力途径与模式,如何把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品质融入课程教育;(3)如何发挥高等学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国芳,等.基于WOS的国际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热点、趋势与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

[2]郭瑞鵬,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文献计量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9).

[3]王世通,谢爱国.基于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6(34).

[4]黄士华.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5]王翡翡.基于雇主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探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6]李晓红,等.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8).

[7]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05).

[8]钟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供需调查——基于浙江省的调研分析[J].调研世界,2012(04).

[9]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10]李博.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理工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05).

[11]肖继军.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6).

[12]吴旭红,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

[13]候永雄.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14]于海波,等.基于生涯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可就业性3C模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3(05).

[15]朱新秤.大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保留工资与政府努力程度对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D/2018/03/24);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项课《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与提升途径研究》(KJXJ19704)。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就业能力知识图谱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