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的本质看西方美学的形成与转向

2020-12-14王博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转向

王博

摘要:由于没有特定的对象,美是难的,万物皆可美也皆可不美。柏拉图由美的本质之问把人们引入了对美本身的探究,从此,美学开始成长蜕变。本文将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简单分析21世纪以前西方美学的形成与转向问题。

关键词: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形成;转向

一、美学的形成: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追寻

根据历史考核,大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产生了审美意识。一直以来,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随着这种追求的发展,各种审美观念、审美思想相继而生,人们对建筑、雕塑、书画、音乐、诗歌、戏剧等关于美的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刻。然而,美不等于美学,直到柏拉图提出了千年之问:美是什么?世界只是处于一种有美无学的状态。

柏拉图之问引发了西方人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使西方在研究美的领域摆脱了混乱无序的状态,有了一个核心,于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美的哲学也就是美学诞生了。

究竟什么是美呢?在柏拉图之前,人们认为很多东西都是美的,美的花,美的人,美的诗,美的建筑,美的音乐等等。然而,他们只是思考什么具体的东西是美的,却没有想过种种不同的美的事物背后是否有一种共同的东西使得它们为美,于是世间有了诗学、绘画学、建筑学、音乐学这些具体的关于美的艺术学,却没有真正的美学。

正是在柏拉图的引领下,西方才有了美学。在柏拉图看来,一切美的事物背后定然有着某种共同的存在使其为美,这便是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什么呢?柏拉图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主要从探究美的本质与美的具体事物的关系着手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美的理念,然而,这个答案只是哲学原理的简单演绎,并不是来自对复杂的审美现象的深刻思考。柏拉图最后也坦然承认:美是难的!对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柏拉图的答案并不能使人感到满意,于是,后来人不断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答,企图找寻到合适的答案,西方美学也在这重答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完善,甚至是重建。

二、美學的成熟:鲍姆加通以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

发展到十七世纪,西方美学才逐渐形成真正的体系,尤其是1750年,鲍姆加通以“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标志了西方美学以学科的形式正式诞生,西方美学开始成熟起来,美学也从审美客体转移到了审美主体。

西方曾经掀起了一股为美学命名的热潮,有人提出用calleology为美学命名,有人认为应该用philocaly,还有人觉得应该用calleoaesthetics、calleopgily等词汇为美学命名。然而,这些词汇都没有被采用,“Aesthetica”最终力排众议,成功竞争上位,这是美学从客体转向主体的有力证明。之所以采用“Aesthetica”这一命名,是因为近代美学承认了人这一主体对于美的重要作用,并更加重视人的心理感受,这也表明近代美学从古代的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中心。有一句话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离不开观赏者,美也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在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

除了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转折之外,在鲍姆加通这里美学还有另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便是从泛美对象到艺术的转折。在古希腊时期,技术和艺术是不分的,人们甚至把理论学科和科学也纳入艺术的领域中,之后的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也从工艺和科学中逐渐分离出来,但它始终没有确立新的概念,直到十七、十八世纪,各门艺术才真正从技术中区分开来,成为具有统一意义的美的艺术。

这一时期,尽管美学有了以上两个重要的转折,但它仍然还是以追求美的本质为基础的,它还是在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只不过人们不再像柏拉图那样从美的本质直接推出具体的美,而是有了两个新的方向:一是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二是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后来人便分别从这两个方向出发,展开了对美学的进一步研究。

三、美学的解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看美学

发展到20世纪,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颠覆,它主要从三个方面拒斥柏拉图之问:根据图像论,“美的本质”没有意义,因为就事物的对应关系来说,“美的本质”没有对应物,无法证实;从美的词性来看,“美的本质”是一种迷误,“美”这个字通常是以形容词、感叹词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语词中的,然而人们却错把对事物的形容当作了事物的属性,认为事物有美这种性质,却殊不知美只是人对事物的形容,是一种虚幻的主观判断;从美的句型来看,“美的本质”也是一种迷误,“美是什么?”这样的句型往往让人们误以为它可以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它没有确切的对应物,因此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海德格尔认为“美存在而不可言说”。在他看来,人们企图给美下定义就像在有限的现世企图对超现世的本体问题给一个明细的回答,这之间是蕴含着巨大的矛盾的。我们作为生活在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中具体的个人,只能认识现世中具体的美,不可能明确定义超现世的美。如果人们非要追求美,那么结果也只能是美的具体规定在而美不在。

两千年来,西方美学的形成、发展和转向都是深深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土壤的。从审美观念产生,到人们开始追寻美的本质,再到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然后到美的本质问题被颠覆,现代美学挣脱本质问题的束缚获得了最大的自由,于是各个流派争相言美。美学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完整统一,但被打碎的同时,它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了不可限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鲍姆嘉登.美学·导论[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03):24-30.

[7]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

猜你喜欢

转向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辨”转向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试论哲学的功能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小语种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向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