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规律性认识探究

2020-12-14李文章越松

理论导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李文 章越松

摘 要:执政理念与执政环境、执政实践的变化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有了新发展新变化。从规律性认识看,这种新发展新变化彰显了科学性与整体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目的性与手段性相统一、理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关键词:新时代;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规律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1-0044-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19YJA710060)。

作者简介:李文(1981-),男,河南周口人,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越松(1965-),男,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执政党建设。

作为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执政理念是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集中回答。执政理念与执政环境、执政实践等因素密切相关,并随着执政环境、执政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思想,也要有新的执政理念。新的执政理念既要彰显时代变迁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又要秉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想和价值旨归。那么,如何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理性地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所蕴含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了科学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政府-社会”双元结构向着“政府-市场-社会”多元结构转变,这一转变要求“由政府一元单向的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和民众多元交互共治转变”[1]。为适应执政实践和执政环境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的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给当代中国国家责任的明确与履行提出了新的要求”[3]。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性面向,具体表现为:一是社会治理主体更加多元。治理主体解决的是谁来治理的问题。在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指导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往往通过单向的并具有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社会管控,市场、社会组织、个人仅仅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存在,很难真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的理念,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目标就是要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吸纳社会组织、公众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进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局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真正解决了“谁来治”“怎么治”的问题,以共建共治为途径,以共享为目标,创新了“党、政府、社会、人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缺位、不越位、合力共谋”[4]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社会治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二是治理方式和手段更加科学。在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依托其所掌控的强大行政权力对社会各领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实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吸收社会和公众意见,客观上阻塞了社会和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通道,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及时化解,也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参与意愿更加强烈”[5]的现实不相适应。因此,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党、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搭建起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从而实现党、政府、社会、公众之间能够“互信、互利、相互依存,采取共同参与、彼此合作、协商谈判等多重手段和方式管理公共事务”[6],使得各治理主体能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沟通互动协商交流,努力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7] ,从而达到动态的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不仅展现了党执政理念蕴含的科学性面向,还具有整体性面向,是科学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8]可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单方面、某一领域的制度,而是全方位、整体性的,“是一系列国家治理制度的集成和总和”[9],既包含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也包含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等。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理念指引下,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并制定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所主张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一,必须将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量,忽视或偏废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治理体系着眼于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治理能力重在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健全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够使治理体系的效能最大化,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将更加完善,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将进一步彰显。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改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9], 对中国共产党更加有效地应對国际国内日益严峻的风险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展现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生机活力等都将起到根本性、长期性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民族性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守的根本价值遵循。“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0],无产阶级政党的初衷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不仅期盼自己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还期待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且还期盼子孙后代能够工作生活得更好。为了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期待,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到一起,多在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多思考如何为民造福。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3]。以发展促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决杜绝“富者累万巨,而贫者食糟糠”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4]142,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推动共同富裕,进而实现我党“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14]141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的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执政理念民族性的集中体现。就中国梦的实质而言,某种程度上它“承载着中国人民改变落后面貌、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16],它是中国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幸福三者的融合,它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既有千年辉煌史,也有百年屈辱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免遭亡国灭种的危险而不惜牺牲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最终赢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17],充分调动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一个人都成为追梦者,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磅礴力量,助推和加速中国梦伟大蓝图早日绘就。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世界性集中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和全球性危机不断出现的背景下,就如何破解世界性难题、促进人类更好地生活而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地要求打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藩篱,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在互利共赢理念的指导下,“力求打造出由各国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人类共同体”[18],从而使各国都能够平等地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充分地共享全球发展成果。在当前世界格局下,各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增进各自共同体的利益,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否定、拒斥各共同体成员的合理正当利益诉求,并不要求各共同体成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额外的牺牲,而是尊重各共同体成员的合理利益,主张各共同体成员之间在公平有序的基础上增进各自合理利益,“成员之间的竞争是共建、共享、互惠意义的竞争,是合作共赢的竞争,而不是零和博弈”[19]。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价值选择,也符合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它既承认各民族国家利益的差异性,又强调全人类利益的整体性,能够在尊重各民族国家利益与维护全人类利益之间寻找到契合点,这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质上是基于民族国家与世界交往互动变革的利益根基所作出的科学论断”[20],同时也要求各共同体成员必须抛弃零和博弈思维,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下进一步推进合作共赢,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21],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

无论是以中国梦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以和平和谐为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都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即“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进而使“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22]。同心圆的内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外圈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了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党,从来不回避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及时进行执政理念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既保持执政理念本质和核心的继承性,又能始终体现和回应时代的要求。中國共产党自执政伊始,就高度重视发展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通过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发展,创新了执政理念,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提出以改革来带动、促进发展,在改革开放思想指引下,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将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促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回应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新形势新变化,及时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提出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新理念。纵观党的几代领导核心执政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根据执政环境和执政实践的变化不断赋予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一以贯之的传承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和不同需求,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回应时代之问、时代之需,体现了“回应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实践论精髓” [23]。近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过分注重GDP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对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作出回应,在执政理念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提出“生态执政”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等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执政”理念不仅是对西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解决我国当前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生态危机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把握”[24]。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了目的性与手段性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以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引领,这既是对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理念的新的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目的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5],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幸福。“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是党对执政规律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

执政为民的执政目的尚不足以完整、准确地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党为了扩大执政基础赢得更多支持,进而达到执政或长期执政的目的,竭力掩饰其阶级性、鼓吹其“人民性”。因此,仅从“执政为民”出发似乎已经难以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进行准确考量,必须从执政目的与执政手段两个要素来衡量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是将为谁执政、如何执政作为一个整体认识的,以执政手段来保障执政目的的实现,以执政目的引领执政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而实现执政目的与执政手段的统一, “使执政为民在无产阶级执政党那里成为一句真实的口号, 而在资产阶级执政党那里, 只是为了竞选的需要而刻意模糊其党性的一个口号”[26]。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政环境和执政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执政手段,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实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2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战略目标,又包含具体举措,既是对新时期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积极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目的的具体体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与执政手段的高度统一。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了理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理想的政党。党的十八大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热情期盼的积极回应和庄严宣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与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国家实现富强、中华民族完成复兴、中国人民真正获得幸福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历经磨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真心实意地关切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切实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的崇高理想付诸民生保障实践之中,千方百计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憧憬不懈奋斗,“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6],进而为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在新时期再创辉煌的强烈期待,这一伟大梦想既是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辉煌灿烂而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继续为人类未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坚定自信所在,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奋勇前行、再次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裕强盛的理想目标,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凝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强国目标而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人民的期待、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目标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一面旗帜,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共同理想目标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立足现实而又高瞻远瞩的理想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执政智慧,进一步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清醒地认识到,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缺乏真抓实干的理想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想象。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尤其注重“实干兴邦”,堅决杜绝空谈和好高骛远,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必须打造一支能够经得住各种风险挑战和考验、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队伍,必须坚持从严治党,首要的是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28],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理想信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精神武器。同时,还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坚决纠正和查处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腐败行为,从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其最终目标指向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理想凝聚人心,以全面从严治党和真抓实干夯实这一理想顺利实现的现实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契合。

参考文献:

[1] 王学荣.从统治到治理:国家政治理念的上升[J].南方论丛,2014(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73.

[3]邱实,赵晖.论当代中国政治责任的实现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4]李菁怡.准确把握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内涵[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6).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 164.

[6]劉学申.社会治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9-11/05/c_ 1125195786htm.

[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 2014(1).

[9]田芝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及其实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 2017-08-03(01).

[13]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社会主义论坛,2019(6).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5]孔新峰.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与科学内涵[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1).

[16]涂小雨.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视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学习论坛,2014(4).

[17]施俊伟,刘军,庞毅.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J].西藏发展论坛,2013(3).

[18]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

[19]谭培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方法[J].伦理学研究,2019(5).

[20]牟雪莲.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视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1).

[21]匡列辉,张明.共享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J].伦理学研究,2018(6).

[22]叶子鹏,徐皇冠.使命与复构: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维度视角[J].理论导刊,2019(9).

[23]苏国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基本经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4]华启和.生态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新理念[J].理论导刊,2014(9).

[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6(7).

[26]章越松.目的与手段:执政理念的两个向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

[27]姚红,杨飏.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2).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415.

[29]徐艳玲,陈明琨.“四个全面”:开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新境界[J].理论探讨,2015(4).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