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都想干金融?

2020-12-14江文

南风窗 2020年25期
关键词:小贷京东蚂蚁

江文

扬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马云最近低调了一些。

先是蚂蚁集团上市遇阻,随后网络小贷新规、针对互联网公司的反垄断指南先后出台,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阿里巴巴可以说是受冲击最大的一家公司,股价打了八折不说,市值还被腾讯反超。

阿里不是孤例。近些年来,互联网大小巨头们纷纷瞄准支付业务,在各家的一亩三分地里紧密布局,就连快手、抖音等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短视频平台,也在着力打造自身的金融基建。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属于特许经营行业,迟早将纳入金融监管。随着金融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成为政府管理的首要任务,“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成为这几年的主基调。

在多重监管信号密集释放,高层一再强硬定调的背景下,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行业,其边界问题开始成为坊间讨论的焦点,包括蚂蚁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更是如履薄冰。

支付“圈地运动”

实际上,对金融这块蛋糕虎视眈眈的不只有阿里、腾讯,它早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激烈战场。

11月17日,字节跳动被曝出定向测试金融产品“放心花”,一款类似于支付宝“花呗”的消费贷产品,内嵌在抖音与今日头条两个字节系App上。联系起不久前字节注册的“抖音支付”“抖音信用分”等商标,但这不过是字节跳动2020年发力金融业务的一个缩影。

早前,字节跳动已在香港拿下券商牌照,获得开展股票、期货、外汇等交易的资质;今年9月,谣传已久的“暧昧对象”合众支付正式被字节跳动收编,截至目前,张一鸣已经拿下支付、券商、保险经纪等金融领域最具含金量的三张牌照。

背靠流量池优势,加上即将建立起的自有消费场景,字节跳动在探索商业模式的路上迈了一大半,正逐步从流量变现模式升级为金融交易分羹模式。

在抖音布局金融业务后,多年的竞争对手快手坐不住了。

11月24日,一则关于“快手收购易联支付,间接获得支付牌照”的消息迅速传播,引发市场热议。据该消息,快手以现金+股票的形式并购了易联支付,其中现金在3亿元人民币左右,股票数额及价值不详。

另外,从近期递交的招股书、“老铁支付”商标申请等信息,亦可窥出快手的金融念头,老铁终究还是出手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最具规模的阿里、腾讯,和新入局的抖音、快手外,京东、小米、美团、滴滴、拼多多、携程、唯品会等企业均纷纷摘取了支付牌照。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通过收购的方式,“曲线”获得支付牌照。

毕竟,支付是金融业务交易流转的底层支撑,在金融生态圈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支付为节点,既可以连接C端用户,又可以连接B端商户,还可以搭建开放平台聚合各类资源,与各种零售场景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巨头的流量优势。

甚至不乏分析指出,眼下中国的一线互联网公司,本质上基本都带有金融机构属性,垄断流量,业务扩张以投资并购为主,并且在数据优势下,可以确保极低的投资风险。

高光和灰暗

在支付方式悄然生变之时,互联网金融随之萌芽。2013年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诞生的余额宝,改变了传统理财市场。

2013年6月13日,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国内首只互联网基金—天弘余额宝,具有零钱理财、一元起购、操作灵活、随取随用的特点,这种便利并无先例,丰富了人们对于普惠理财的认知。

彼时,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最低5万元起购,且大多不到期不能取出。即便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人,现在回想起来,也会用金融市场“变天了”来形容余额宝的出现。

成立时,余额宝规模只有2亿元,半年后,阿里宣布,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为1853亿元。这一数据到了2014年达到5789.36亿元,用户数增加到1.85亿人。

目前除了最具规模的阿里、腾讯,和新入局的抖音、快手外,京东、小米、美团、滴滴、拼多多、携程、唯品会等企业均纷纷摘取了支付牌照。

可以说,从余额宝开始,理财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最初,大多数人对蚂蚁旗下的支付宝还持审慎观望态度,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银行是资金最主要的安全港。当眼睁睁地看着收益数字每天不断增加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再少的钱也可以“生钱”。

这期间,另一个互联网巨头也杀入战局。2014年春节,微信凭借線上红包的形式,激活了微信支付的强势局面,引数亿用户“买单”,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逐步冲击理财市场,推出理财通功能。凭借其巨大的体量优势和社交便利,存款一点点从银行流出,转入微信。

如果说2013年前后到2014年,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组织、现象不断涌现对原有的金融市场是一种鲶鱼效应,影响偏正面,那么2015年开始,就转入了问题监管阶段。

2015年,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被视为互联网金融确定身份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文件,归纳了当时市场上存在的组织、产品,确立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

随着监管加剧,昔日的明星产品余额宝,在2017年出现一再限额的情况,不仅规模增速放缓,七日年化收益率也从逼近7%回落至正常的4%,甚至目前已经跌破3%。随后余额宝逐渐降温,资产规模缩减逾三分之一,截至2019年年末,余额宝规模降到了1.09万亿元。其它同类型产品均出现类似情况。

这期间,人们开始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涌现,P2P模式一度成为风口。

2007年6月,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登上历史舞台。自此,人们多了一种投资选择。2015年是P2P行业的高光时刻,当年一年就新增了3335家P2P平台,平均每天超过9家平台上线;并且P2P平台刚上线,动辄就能获得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投资;上市公司只要与P2P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就会被冠以“互金概念股”的称号,股价就会一飞冲天,当年的投资圈人士,开口不谈P2P就好像落后了整个时代。

但好景不长。风头正劲之时,P2P模式也把隐藏在线下的非法集资、传销等骗局也吸引到线上,一些P2P平台涉嫌自融或者风控审核不严格,导致平台暴雷的现象层出不穷,仅仅2018年6月至9月期间,就有511多家平台爆雷。网贷行业的暴力催收、裸贷风波不时登上头条引起全民关注,更有e租宝、钱宝网、大大集团、泛亚等平台因涉及庞氏骗局而暴雷,数十万投资者血本无归,影响持续至今。

混乱的市场迎来了监管。早在2016年8月,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网贷行业结束了野蛮生长的“无监管”时代。

眼下,监管再次加码。按照新出炉的《网络小贷办法》,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要使用独立的业务系统,且应符合一系列条件,如独立的贷款申请、评估、审判、签约、放款、收贷以及健全的风控系统等。这意味着,类似花呗、借呗这样的功能要从原平台上剥离出来,不能再嵌套使用。

同时,这一新规明确指出,跨省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公司,其注册资本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且金额不得低于50亿元。消息一出,互联网巨头们要么补充资本金,要么转型助贷,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小贷公司都将面临抉择。例如百度旗下的上海满易小贷及360旗下的重庆三六零小贷,注册资本金分别仅为2亿和5亿,远未达到既定标准。

随着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越发深入,过去人们对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认知也会被逐步打破。一切加速水落石出,似乎到了划定边界的时候了。

“红线”与边界

一场演讲、一次约谈和一纸暂停 IPO公告,将蚂蚁集团推到了风口浪尖,包括蚂蚁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審视。

同时,这一事件也激起了人们对金融边界、旧体系与新技术的讨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些巨头企业既有持牌的金融业务,也有服务于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技术输出。那么,互联网公司到底是通过技术来“助贷”,还是自己在干“借贷”?

以支付宝为例,本质上,花呗是信用卡业务,借呗则是信用贷业务。蚂蚁小贷能用160亿的注册资金发展成3000多亿的资产规模,进而撬动了2万亿的信贷规模,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近来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更名,名字当中的“金融”“金服”等字眼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等字样。包括阿里上市之前,也将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集团,以规避监管风险。

而这背后,是这些平台以小额贷款公司牌照变相经营虚拟信用卡业务,但绕开了信用卡业务资质必须由银保监会审批和个人贷款业务的监管规则。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与其普惠理念存在出入,被部分业内人士抨击为普而不惠。

并且,随着业务创新的不断推动,互联网金融也遍地开花,众筹、保险、网络支付、智能风控、智能投顾以及网络互助等金融科技产品相继出现,边界开始越发模糊不清,平台中立性和数据隐私归属等症结长期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蚂蚁遭遇上市风波后,早在今年9月就递交招股书的京东数科同样面临悬而未决的结果。据京东数科的招股说明书,其区别于蚂蚁集团的地方,在于弱化2C属性、强调2B属性,以规避一些潜在风险。

而与蚂蚁如出一辙的是,京东数科正极力去金融化,侧重科技属性。早在2018年9月17日,京东金融就更名为京东数科。此前的一次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还表示,今后京东金融不再做金融,而是“从自己做金融变成帮别人做金融,变身科技公司”。

“强调自己是家科技公司”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近来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更名,名字当中的“金融”“金服”等字眼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等字样。包括阿里上市之前,也将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集团,以规避监管风险。

这一进程,被行业人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消逝,及金融科技阶段的到来。拓荒近十年的互联网金融,在严监管之后开始有序生长。这点,就像上海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万建华所说的,“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今年8月,监管房企降杠杆的三条红线出台,一时风声鹤唳。有分析指出,针对互联网巨头,会不会也有“红线”呼之欲出。

毕竟长期以来,在资本、用户、数据都占绝对优势的腾讯阿里等巨头企业面前,细分领域的企业根本不存在对抗可能。最终结局,一定是大批企业依附于这些巨头企业,成为它们财富和影响力版图的一部分。

近期一系列相关监管新规的出台,某种程度上就是监管部门在降低金融风险、维护普通投资者利益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一步步限定资本的边界,为他们画上一道道“红线”。

猜你喜欢

小贷京东蚂蚁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新规”将出台,小贷公司喜忧参半
在超市快送上超越京东
小黑犬
蚂蚁找吃的等
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