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往开来,与美同行*
——学报创刊30 周年座谈会暨美学美育前沿问题高峰论坛综述

2020-12-13王鸿博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阿多诺学报美育

王鸿博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00144,北京)

2019 年,《北方工业大学学报》迎来创刊30周年嘉庆。 为此,学报编辑部举办庆祝创刊30周年座谈会暨美学美育前沿问题高峰论坛,数十位在京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莅临研讨。

1 学报30 周年纪念研讨

大学美育是北方工业大学最重要的人文传统。 原校长仇春霖是中国高校美育研究会的创始人、发起人和最早的领导人,在他号召下,学校在全国率先树立高校美育旗帜。 早在1980 年代中期学校就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大学美育、艺术欣赏等文化传统类课程,并将学校建成全国最早一批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在此期间,《北方工业大学学报》于1989 年正式创刊,积极参与和见证了学校30 年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成为学校科研发表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30 年来,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学术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刊发了大量优质论文,并办成了一批在学术界富有影响的期刊栏目。 2019 年,学报喜获国家和北京市四个期刊学会的优秀期刊、特色栏目、优秀编辑部、优秀编辑部主任、优秀编辑、优秀论著等各类称号,共十项荣誉。 分别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特色栏目”“优秀编辑部主任”,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研究会“优秀编辑部”“优秀编辑部主任”“优秀编辑学论著”,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优秀期刊”“优秀栏目”“优秀编辑部主任”,北京市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优秀编辑”。多项荣誉为学报首次获得。 由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选出的“优秀期刊”和“特色栏目”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期刊领域的标志性荣誉,这也是我校学报创刊30 年来首次荣获该学会奖项。此外,学报开设的“东方学研究”栏目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研究会的“优秀栏目”称号。 这些获奖是对学报积极服务学术研究、努力展示我校科研实力的充分肯定,是对学报准确把握学术前沿、增强学术话语创新能力的极大鼓励。

在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教授、《博览群书》主编董山峰教授对学报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给予了非常专业的指导。

2 美学美育论衡

在接下来的高峰论坛中,与会专家就人工智能时代美学美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生活美学与美育、艺术与审美教育等几个板块发表了精彩的学术见解。

求是杂志社马建辉研究员认为,美育进步在于实践探索、理论推进。 基本理论应该更加具体深入,特别是要有时代感、现实感。 美育概念来自于美育活动本身,美育发生在体验性强化过程中。“美育”的“美”具有功能性,被其自身的影响力所强化;“育”并非外来的实施,而是审美者自身由于美的影响与感染而发生的变化。 从主体上来看,美育实际上是通过对于美的体验性强化来实现的。 审美天然具有美育功能,有助于摆脱人世不完满的状态。 审美内涵的充实化:美育效果的取得是与审美充实性成正比。 美育过程的日常化:美育要落地扎根,在经历超越性之后回归日常。

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德胜教授也认为,美育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 他反对将美育区分为专业艺术与普通艺术教育,认为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操作路径之一。 审美的方式指向人生,现实与理想人性之间存在差别,理想人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美育能够缩短这段距离,理想人性在现实中得到修复,趋向完善,这才是美育。 美育应该去知识化、非知识化。 把美育知识化,通过知识传授方式不可能实现。 如很多高校单纯强调学分、北京中小学的课后一小时,只是形式化、知识化了美育,导致美育认识脱离美育本身,也把美育狭窄化成若干知识的组合。 美育是人生实践的过程,美育和美育途径的问题应该被界清;同时还要提倡全整性的美育,以非知识化路径拓展美。

科技日报社原副主编王直华教授强调对科学要有完整的态度。 首先,完整科学与科学文化。 如果将科学只看作知识,这是一种误解,科学至今都没有公认定义,科学包括三大内涵: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科学精神特质的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文化,完整科学是科学技术人文等相融合的文化。 完整科学还包括两大部分: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或研究。前者不是以科学技术为具体对象,而是以人文、社会科学方式研究科学技术。 其次,科学研究态度有三:实用态度、逻辑态度、审美态度,目前缺的是审美态度。 科学研究是创造的过程,爱因斯坦将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但我们只看重逻辑推理的阶段。 科学是人类所知的最客观的内容,但是科学在起步阶段是人们主观的追求,这就是创造力的源起。 再次,今古哲思与文化共鸣。 “不用为用,众用所基”,这是中西古今哲思的共鸣。 创造力由诸多要素构成,其中创造动机是非常关键的,审美科学精神特质可以增强创造动机,审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完善创造方法,包括直觉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认为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核心。 中国美学开启于西周,礼乐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 中华民族有“尚文”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礼乐,中华美学精神即礼乐传统。 “礼”对于个体来讲是行为性的,是艺术性;对群体来讲,人的群体活动具有仪式性,具有典礼的属性。 “乐”“诗”都在“大乐”的概念之中,也属于美学。 由此,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中国传统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明和政治是以“美”为核心的制度。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 传统美育通过“诗教”“礼教”“乐教”,共同构成了中华的“文教”,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传统。 因此,美学不能仅仅被理解为陶冶性情的问题,一定要关联于本国传统之中,确立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往往被称为“教化”的哲学。 教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教化哲学以美学美育作为核心价值或者目标的教育。 其结果是,对于客体而言,是君子的教育,“文质彬彬”;对于家庭而言,重视“诗礼”;对于国家而言,学习“礼”的文明价值。 文明与野蛮的二分是周公指出的核心问题,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政治与法律问题。

因而,中华传统美育是从美出发的人文教育,中华美育是以“美”为本位的多元价值教育。美能够促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美可以促进人的道德,美最终通向政治,构成美好的国家。 中华美育以个体教育通达于家国天下。 修身从来不是美育的边界,从修身出发把美的价值引申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美育的开放性价值。 理解中国传统美育的核心问题,必须是自由、秩序、和谐三位一体。 中国传统儒学的政治化中“兴于诗”的问题已经被淡化,政治领域就成了单纯的礼、乐。 用礼代表秩序,用乐代表和谐,这其实是政治化的儒学。 但完整理解还是要经过诗、礼、乐,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回应了美育去知识化的问题。 她认为,美育需要知识性与理论引领。通过最近撰写的樊锦诗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反思为何在荒漠中出现灿烂文明? 为何在大漠中一群有坚守的莫高窟人? 如敦煌石窟的《舍身饲虎》图,其中宣扬的佛教的核心教义“慈悲”“奉献”,这是信仰力量的呈现,也是画工觉悟心灵的创造。 美在最终极的体验之中带有宗教神圣性,美感是带有宗教信仰的体验。 曾有著名舞蹈家说“投身舞蹈就等于皈依了宗教”,西方古典哲学中关于美与心灵、美与精神信仰相联系的思想,最高的实现就是超越个体的境界之美,这与中国古典美学中万物一体、万物相通这种超越性的体验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 美的终极体验是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苦难中实现的。 人生终极意义的实现在此岸,而不在彼岸。

中国传媒大学徐辉教授认为,美育是任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有的老师水平高但教学效果不好,不能吸引学生;要吸引学生就要有气场,而这与讲课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内容是一方面,气场、氛围是另一方面,气场就是美本身。 没有唤起人的感性,就没有美。 美不是艺术教育,也不是人文或物理教育,而是每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美育不是传播知识的教育,而是利用美传播知识。 美育不是功用性的,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美要有耐人寻味的力量,启动人去思考,思考过程中突破旧我,成就新我,人自身就在不断提高,境界心胸也在开阔。 这符合《周易》中“君子自强不息”的不断进取,才会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如果没有开阔和进取,就不能显现中华美育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详细介绍了四年来与北京教委合作的北京学校美育调研活动。2016 年教育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出台以来,项目组为建立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的美育发展状况调查监测体系,采集了全市大中小学美育年度动态数据,建设了北京市大中小学校美育发展状况数据库。 现已完成了一个调研工作系统平台,其中包括北京高校美育发展现状、发展业绩、北京高校美育特色、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建议应进一步丰富美育教学资源开发供给,建立高校美育资源库与加强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构建美育评价机制与模式,科学细化指标;进一步优化美育师资素质与能力,提升美育教师国际视野;进一步加强学校之间的美育均衡性,适当向综合型、理工型、农林型等高校倾斜。

3 美育专题讨论

在美育专题讨论环节,许多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对于阿多诺美学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孙士聪教授认为,魏玛文化构成了青年阿多诺的文化母体,建构了具有德国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框架及其美学视域,青年阿多诺与青年马克思的手稿可以体现出这种现象。 当代的阿多诺研究中,有人认为阿多诺采取辩证立场,承认德国文化美国化,但这种观点无视阿多诺早期观点,没有注意到青年马克思与青年阿多诺的相遇,及《巴黎手稿》与魏玛文化对于阿多诺的影响,例如阿多诺对教育持保守主义态度。 事实上,阿多诺对美国化大众文化有明确批判、警惕的立场。 因此才有了阿多诺流亡美国时期对于大众文化的深刻批判。

中国戏曲学院王九成教授论述了个人漫画创作与大学生美育之间的关系。 王教授组织的中国戏曲学院大学生漫画展已举办十届,该校在校生为主要参与者,漫画展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 他认为,这对大学生精神的陶冶是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就应该在轻松无戒备状态下进行。漫画是寓庄于谐的艺术,观众在笑中思考。 将漫画视为艺术的游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漫画的理解,超出了文化的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守正创新”,我们要借助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探索“正”的内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廖四平教授针对莫言小说中所写的丑人丑事丑物,提出如何看待莫言审丑的问题。 目前学界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中立观点,一种认为是理性批判的缺失,一种认为开辟了审美新途径。 他认为,莫言作品中的确有许多丑的描写,但是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丑陋如其所写,所以审丑有特定的审美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王晓旭教授认为,有些教育政策看似加强了美育,其实只是重视了美术教育,甚至有将美育去掉而成立艺术教育协会的提法。中国人民大学开的“自然审美基础”课程,开设时非常受欢迎,但是后来课程未能持续。 美育的路径很多,如世界遗产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怎样打通并落实到美育课程中。 学校教育很重要,不能全部依靠同学的社团活动,课程上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结合,可以进一步思考。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助理、词作家宋青松指出,艺术创作需要理论指导,需要沟通实践与理论。 美育的理论思想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得以实现,可以考虑用歌词方式与中国古代哲学进行对话,可以用艺术榜样塑造美好,例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创作过程。 音乐是最广泛的美育过程,但很少人研究歌词;歌词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希望大家今后予以关注。

北京舞蹈学院金浩教授认为一门艺术如果缺乏对于人性的探索,就没有根基。 舞蹈是身体的语言,以《爱莲说》为例,作品以手部动作为主,说明舞蹈是空中的写作。 文学对舞蹈的滋养很重要。 舞蹈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舞蹈难以描述总结,所以理论相对滞后,不应忽视文学对舞蹈的支撑。 舞蹈是有文化的,关键是人怎样鉴赏。 舞者作为美育传播者,正在创造属于中国的舞蹈世界。

中国美育网主编崔彦海充分肯定了学校作为中国高校美育的发源地,曾有一批美学人对于推动中国高校美育有着重要贡献,具有历史意义,值得骄傲。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推出了许多高校美育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同样值得骄傲。

《博览群书》主编董山峰教授认为,中国人的一大短板就是缺乏发现美的能力,甚至向丑进军,急功近利等等。 我们要注意让青年建立发现美的能力。 有了这一能力,不仅在美学、美育,甚至在人生与社会发展上也是有意义的。 人的和谐包括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和谐,但是善于发现美,才能实现这些和谐。 善于发现美,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深入,更好追求美、创造美、寻找美。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呼应共鸣。 对我校学报品质提升和栏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校美育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阿多诺学报美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论公民美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否定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的音乐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浅谈阿多诺的自然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