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

2020-12-12文罗尹伶罗红安钟燚陈卓仁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保健文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学校

文罗尹伶,罗红安,钟燚,陈卓仁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从我国的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心理承受力也越来越有限。针对高校而言,重视素质的同时要进一步地推动心理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在心理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发展进行探讨,旨在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我国大学生生理教育的逐步完善。

引言

在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相关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心理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课题。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心理教育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指出,心理教育必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内学者逐步进行深入研究,决心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心理的心理教育之路。而要深入研究心理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角度。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在心理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发展进行探讨,旨在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我国大学生生理教育的逐步完善。

心理教育的概念

心理教育指的是基于一定的教育学理念,对心理教育的过程及组织形式作出一定鲜明的表述。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就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为了实现学校素质化教育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程序。心理教育是一种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于一体的复杂学科,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种高效的心理教育模式比心理教育理论的操作性更强,比心理教育实践更具有推广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校探索心理教育模式的过程。

心理教育上一项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它决定了整个体系的性质、特点。该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具备自己独特的特点与功能,但是同时各个部分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这个整体并产生了新的功能和特点。各个要素之间必须经过一定的优化选择后才能更接近于系统的整体。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指出,构建一个高效的心理教育模式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首先是要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具体的操作模式;其次是要明确心理教育模式内在的基本要素;最后是要确定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活动及类型。

我国学者针对心理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研究后指出,构建心理教育模式是一个不断审视选择价值观以及教育观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强调的是心理教育的操作策略以及全部教育因素的组合。通常来看,该过程需要对常用的四大构建范畴来解释心理教育模式以及方法思想,即单项性与整体性、功能性与结构性、事实性与价值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建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衡量往往要结合心理测验、观察以及个人的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报告材料来进行综合分析。当今社会,心理学家针对心理素质的高低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笔者通过调研指出,衡量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一般要结合如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与其心理年龄特征相符。

(2)是否有一定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3)能否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4)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正常。

(5)人格是否完整。

当然,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还是比较好的。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积极阳光、朝气蓬勃、情感丰富,敢于接受新的事物,探索人生真谛。但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大学生普遍都有自己独立的人际交往,而且这项能力也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很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受挫后会表现出一定的焦虑、烦恼以及恐惧感。 (2)婚姻与性方面的障碍。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达到婚恋的年纪,有的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这方面的处理能力不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众多。比如,对性关系认识的不成熟以及难以容忍失恋等都会导致心理出现障碍。 (3)自我意识相关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总是活在自我设定的世界里,把自己的未来设计的很完美,但是现实的残忍又成为阻止这些完美未来的实现。若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根据相关机构对南方某省4 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情况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5% 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高于我国的中小学生。所以,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彻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地防治心理疾病,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大学内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有些大学生会刻意地去逃避现实,出现抑郁、苦闷以及冷漠的心态,甚至有些严重的企图以轻生的方式来结束。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帮助他们解决认识和适应的问题,消除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外还需要完成自我的职业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构建高校心理教育体系建议

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甚至有些高校还设置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帮助,但是很少有学校重视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的设置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影响。

马丁·赛里格曼是大家公认的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他指出了一种幸福指数公式:总幸福指数是基于先天遗传素质结合后天环境以及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三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虽然没有办法选择和改变先天的遗传素质。但是,我们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以及“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我国高校不仅仅是大学生 “后天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还肩负着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教育的对象产生影响的重任。所以,学校所设置的心理教育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渗透到教学以及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合各种资源,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以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学校心理教育的目的。笔者通过调研给出了构建高校心理教育体系的建议如下:

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主要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这就让全员都参与到学校的心理教育中来了。学校心理教育渗透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并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高校开设的各项课程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或者是艺术学科都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教育内容。比如语文教材中的人物群体的描述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遐想空间;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等等。但是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要对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课堂上设定一个既符合课程内容有与学生心理状况相关的内容。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欢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

开设健康心理教育主题活动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定一定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与身边的同伴分享感悟,交流学习,感受心理的变化历程,最终将这种心理状态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上去。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比较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手段。该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最终实现学校心理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运用比较普遍且取得效果比较显著的方式是心理情景剧、案例式教学、角色扮演以及心理拓展训练等。

优化校园环境,以积极氛围感染学生

校园环境关系到学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直接影响到全校师生心理状态的发展。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身心愉悦,自然也就会保持好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以及认可程度也会使得学生形成比较积极的思维,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也会比较多,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升旗仪式、校外的社会考察以及公益活动等,都是可以用来学校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活动的。

总结语

我国高校针对心理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慢,重视程度也远远比不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要想促进我国的心理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的民族文化,打造出适合我国特色的心理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坚定地认为21 世纪是属于心理教育的。我国高校的心理教育体系在21 世纪必定会有一个很有希望、辉煌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学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心理感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学校推介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