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庫全書總目》釋家别集訂誤十則*

2020-12-11李舜臣

古籍研究 2020年1期

李舜臣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釋家别集;訂誤

《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别集類”收釋家别集39種,列入存目者有20種。四庫館臣向來頗輕視釋氏詩歌,每以“蔬笋氣”“酸餡氣”譏之,所撰提要亦顯粗疏,訛誤屢出。今試作厘正十則,所據底本爲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

(一) 釋居簡《北磵集》十卷

《總目》卷一六四“别集類”云:

《北磵集》十卷。宋釋居簡撰。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嘉熙中,敕住净慈光孝寺。因寓北磵日久,故以名集。其集詩、文各爲一編,此則皆其所作雜文也。

按:“潼川王氏子”,誤。釋居簡之生平,吴之鯨《武林梵刹志》卷九、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八十九、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厲鶚《宋詩紀事》卷七十二等皆有小傳,或作“王氏”,或作“龍氏”。宋釋大觀《北磵禪師行狀》云:“居簡,潼川通泉人,俗姓龍。”(1)(宋)釋大觀:《北磵禪師行狀》,載《物初賸語》卷二十四,金程宇《和刻本中国古逸書叢刊》第54册,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第337頁。大觀乃居簡入室弟子,隨其杖履多年,所載必不誤。故此則“潼川王氏子”,應更正爲“潼川龍氏子”。

(二) 釋圓至《牧潛集》七卷

《總目》卷一六六“别集類”云:

《牧潛集》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元釋圓至撰。至字牧潛,號天隱,高安人。至元以來,遍歷荆襄吴越,禪理外頗能讀書,又刻意爲古文,筆力嶄然,多可觀者。

按:“至字牧潛,號天隱”,誤。戴表元《圓至師詩文集序》云:“師諱圓至,字天隱,江西高安姚氏子。……今世言禪者亦多推天隱,又或號筠溪、牧潛云。”(2)(元)戴表元:《圓至師詩文集序》,載《剡源文集》卷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4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23頁上—123頁下。戴表元與圓至交往甚密,所記可信。顧嗣立《元詩選》:“圓至,字天隱,别號牧潛,高安姚氏子。”(3)(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卷六十七,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9册,第740頁下。可見“天隱”當爲圓至之字,“牧潛”爲其號。館臣所誤當源於《牧潛集》前釋明河所撰序:“又數年在皋亭,固如法友得抄寫《牧潛集》一册于武陵書肆中,持以相示,展視則爲至本集。知至字牧潛,號天隱。”(4)(明)明河:《書姚序後》,載《牧潛集》卷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册,第107頁下。釋明河此處偶誤,其所撰《補續高僧傳·元筠高安圓至傳》即作:“圓至,字天隱,高安姚氏子。”(5)(明)明河:《元筠高安圓至傳》,載《補續高僧傳》卷二十四,《卍新續藏》第77册,第525頁中。

(三) 釋宗泐《全室外集》九卷、《續集》一卷

《全室外集》九卷、《續集》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明僧宗泐撰。宗泐,字季潭,臨安人。洪武初舉高行沙門,命住天界寺,尋往西域求遺經,還授左善世。太祖欲授以官,固辭。太祖爲撰《免官説》。其後胡惟庸謀逆,詞連宗泐,特原之。

按,此則提要有三處疏誤:

其一,“宗泐,字季潭,臨安人”。“臨安”爲“臨海”之誤。明釋心泰《前天界禪寺住山全室大禪師塔銘》云:“師諱宗泐,字季潭,别號全室。台之臨海人。”(6)此塔銘附於《全室和尚語録》末。《全室和尚語録》未見刻本,明清諸家書志亦罕見著録。今所見爲明初天龍禪寺釋昌海抄本,存于日本藏經書院,國内未有傳本。日本學者佐藤秀孝《季潭宗泐與〈全室和尚語録〉——〈全室和尚語録〉的紹介及其翻刻》,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整理。明清諸多僧傳如《南宋元明僧寶傳》《續高僧傳》等,亦皆作“台之臨海人”。

其二,“尋往西域求遺經,還授左善世”。“左善世”誤,應作“右善世”。“左善世”“右善世”,乃明初所設職掌全國佛教事務之機構——僧録司中二員。釋大聞、幻輪編《釋鑒稽古略續集》卷二:“(洪武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准吏部諮,除授各僧道録司,諮本部知會:僧録司左善世戒資,右善世宗泐,左闡教智輝,右闡教仲羲,左講經玘太樸,右講經仁一初,左覺義來復,右覺義宗鬯。”(7)(明)幻輪:《釋鑒稽古略續集》卷二,載《大正藏》第49册,第931頁下。可見,宗泐所授爲右善世。釋心泰《全室大禪師塔銘》亦云:“洪武十五年三月還朝,當年開僧録司,以右街善世之職授師。”錢謙益《列朝詩集》作“開僧録司,授右街善世”。(8)(清)錢謙益:《全室禪師泐公》,載《列朝詩集》閏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072頁。“右街善世”即“右善世”别稱。

宗泐終其一生,未升“左善世”一職。釋心泰撰《佛法金湯編》卷首有宗泐所撰題識,末署“洪武辛未夏僧録司右善世善世禪寺住山全室比丘宗泐識”(9)(明)釋心泰:《佛法金湯編》,《四庫未收書叢刊》第5輯第13册,第563頁。。“辛未”乃洪武二十四年(1391)。是年,宗泐以老求退,明太祖賜歸安徽鳳陽之槎峰,九月十四日即示寂。

傳世文獻中,誤載宗泐爲“左善世”亦復不少。朱彝尊《明詩綜》本傳:“宗泐字季潭,臨海人。洪武初,舉高行沙門,居首命,住天界寺,尋往西域求遺經,還授左善世。”(10)(清)朱彝尊:《明詩綜》卷九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263頁。《明史·姚廣孝傳》:“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爲誦經薦福。宗泐時爲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11)(清)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079頁。館臣或沿襲其中一些文獻之訛,誤書“右善世”爲“左善世”。

其三,“洪武初舉高行沙門,命住天界寺,尋往西域求遺經,還授左善世。太祖欲授以官,固辭,太祖爲撰《免官説》。”似太祖撰《免官説》在宗泐西行求經之後。據釋心泰《全室大禪師塔銘》,宗泐西行求遺經事,從洪武十一年(1378)至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而太祖撰《免官説》則在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賜宗泐免官説》云:“洪武九年春,遐遊天界,見住持僧宗泐博通今古,儒術深明。……於是朕命育鬚髮,以官之。”(12)(明)朱元璋:《賜宗泐免官説》,載《金陵梵刹志》卷一,《大藏經補編》第29册,第33頁上。故而,《提要》此句應釐正爲:洪武初舉高行沙門,命住天界寺。太祖欲授以官,固辭,太祖爲撰《免官説》。尋往西域求遺經,還授右善世。

(四) 釋德净《山林清氣集》一卷、《續集》一卷

《總目》卷一七四“别集類存目一”:

釋德净《山林清氣集》一卷、《續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元釋德净撰。德净,字如鏡,錢塘人。泰定、天曆間,嘗與仇遠、馮子振、白珽諸人游。其詩皆五、七言律體,又《續集》僅詩七十六首,而詠物者至五十三首,格調亦皆淺弱。末有附集一卷,皆同時諸人酬贈之作。前有三山王都中題五言律詩一首,又一首署“蒙古”作,亦和王韻。蓋即集中所稱錢蒙古松壑僉事也。

按: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釋德净《山林清氣集》,乃據清人趙之玉星鳳閣鈔録本影印。此本亦分正、續集两卷,《續集》收詩七十六首,與《提要》所云吻合。然《提要》所云“詠物者至五十三首”,不確。館臣所謂“詠物者至五十三首”,乃指《詠物次韻宏叟五十二首》及此前之《詠梅》詩。然《詠物次韻宏叟五十二首》實僅五十一首。此組詠物詩下,有鈔者小字注:“詩存五十一首,題爲五十二首,恐誤。”(13)(元)德净:《山林清氣續集》,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2册,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13頁上。從《續集》所編之詩看,除此五十一首和《詠梅》外,餘皆爲倡和遣興之作。故《提要》所云“詠物者至五十三首”,實爲“詠物者至五十二首”。

又,館臣以爲是集卷首二詩,“署蒙古作”者,即“集中所稱錢蒙古松壑僉事”。今檢是書,集中有《次韻餞蒙古松壑僉事之海康任》《謝松壑僉事遒道知州下訪》二詩,然皆未提及此“蒙古”姓錢,蓋館臣將“餞”誤認作“錢”字。檢陶宗儀《書史會要補遺》有名“松壑”者,云:“松壑,以字行,蒙古人。士夫間多推其書。”(14)(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補遺》,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册,第809頁上。虞集《道園學古録》卷三亦有《題蒙古松壑畫》一詩:“長風壑中來,吹雨灑高竹。憶昔曾見之,終南跨黄犢。”(15)(元)虞集:《題蒙古松壑畫》,載《全元詩》第26册,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60頁。據此,爲《山林清氣集》題詩者即“松壑”,“蒙古”指他爲蒙古人,“僉事”爲其官名。

(五) 釋德祥《桐嶼集》四卷

《總目》卷一七五“别集類存目二”:

《桐嶼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釋德祥撰。德祥,字麟洲,號止庵,錢塘人。洪武中住持徑山。吴之鯨《武林梵刹志》稱:“德祥以《西園》詩忤上意。”今觀集中所載《夏日西園》一律,有“熟時無處可乘凉”,又有“林木三年未得長”諸句,語意頗近譏諷。之鯨説當有所據。

按,《桐嶼集》今未見傳本,釋德祥生平亦未見任何碑傳資料。今檢四庫本《武林梵刹志》,内中未載德祥詩禍事,不知館臣所據爲何本?明代載兹事者,有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七十八、陳師《禪寄筆談》卷六等文獻,均與明初另一詩僧一初守仁詩禍事並載。例如,《堯山堂外紀》卷七十八載:

仁一嘗題翡翠云:“見説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爲身累,那得秋林静處棲。”祥止庵有《夏日西園》,詩云:“新築西園小草堂,熟時無處可乘凉。池塘六月由來淺,林木三年未得長。欲净身心頻掃地,愛開窗户不燒香。曉風只有溪南柳,又畏蟬聲鬧夕陽。”二詩爲太祖見之,謂守仁曰:“汝不欲仕我,謂我法網密耶?”謂德祥曰:“汝詩‘熟時無處乘凉’,以我刑法太嚴耶?”又謂:“六月由淺,三年未長,謂我立國規模小,而不能興禮樂耶?“頻掃地”“不燒香”,是言我恐人議而肆殺,却不肯爲善耶?”遂皆棄市。(16)(明)蔣一蔡:《堯山堂外紀》卷七十八,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8册,第293頁上—293頁下。

錢謙益《列朝詩集》則力辨之,其云:“德祥字麟洲,錢塘人。……《西園》詩今載集中,不知所謂忤上者何語。野史流傳,不足信也。祥公有題倪雲林、周履道書畫云:‘東海東吴两故人,别來二十四番春。’又有《爲王駙馬賦清真軒》詩,則知公生元季,至永樂中尚在也。”(17)(清)錢謙益:《止庵法師祥公》,載《列朝詩集》閏集卷二,第6207—6208頁。牧齋明證德祥至永樂間仍在,且與王駙馬頗有交誼,故所謂“棄市”事,實不足爲信。明代野史傳聞釋德祥事者不少,但多不可據。例如,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有“德祥者,號止庵,仁和人。故宋時爲僧,涉元屬念舊國”(18)(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十四,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5册,第486頁上。云云,誤其爲宋元僧。四庫館臣或沿襲之,未加細辨,遂致誤。

(六) 釋大善《西溪百詠》二卷

《西溪百詠》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釋大善撰。大善號虚閑道人,其始末未詳。以其詩考之,蓋崇禎初人也。西溪在武林西北欽賢鄉,宋高宗欲都其地,後卜遷鳳凰山。在南渡時,梵刹甚盛。宋人舊有《西溪百詠》,此復追詠古跡,每題七律一首,凡百首,拾遺五首。又附《福勝庵八詠》《曲水庵八詠》《梅花十絶》於末。

按:館臣據釋大善之詩,推考“蓋崇禎初人”,不够精確。釋大善生年實可考實。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西溪百詠》二卷,乃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光緒六年丁氏八千卷樓刻本影印。此本前有釋大善所撰自序,末題“崇禎庚辰重陽日虚閑道人大善書于安樂山下古福勝庵”(19)② (明)釋大善:《西溪百詠集》卷首,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5册,第622頁下。,序中又有“今年七十謝參罷讀,偶拈舊題,並爲分注”②云云。“崇禎庚辰”爲崇禎十四年(1640),上推七十年,則大善當生於隆慶五年(1571)。

又,此書卷上題“古福勝”序稱:“萬曆間,虚閑子結茅于此,初顔溪巢,亦種梅栽竹,閉户著書,三十餘年影不出山,崇禎改元,重復古額。”(20)(明)釋大善:《西溪百詠集》卷上,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5册,第626頁下。據此,萬曆間釋大善即隱於西溪。

(七) 釋清珙《石屋山居詩》一卷

《石屋山居詩》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題曰石屋禪師撰,不著其名。《明史·藝文志》《浙江通志》亦不載其目。詩中有“吾家住在霅溪西”之語,蓋明代湖州僧也。是集前爲山居各體詩,後附偈頌九十首。首署參學門人至柔編,新安吴明春校正。其詩不脱釋家語録之氣,不足以接跡吟壇。

按:石屋禪師,即元代臨濟宗高僧石屋清珙。據元末明初釋元旭所撰《福源石屋珙禪師塔銘》稱:“師諱清珙,字石屋。蘇之常熟人也。俗姓温。……至正壬辰秋七月廿有一日示微疾,閲二日,中夜與衆訣。……壽八十有一,臘五十有四。”(21)(元)釋元旭:《福源石屋珙禪師塔銘》,載《石屋清珙禪師語録》卷二,《卍新續藏》第70册,第676頁上—676頁中。據此,石屋清珙圓寂於至正十二年(1352),距入明尚有十七年,不應稱爲“明代湖州僧”。

又,《提要》云:“《浙江通志》亦不載其目。”然檢四庫本《浙江通志·仙釋》即有清珙小傳,稱其“字石屋,常熟人。……至正間,朝廷降香幣旌異,賜金襴衣。所著有《石屋詩》”(22)(清)沈翼機:《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九,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4册,第398頁上。。

(八) 釋斯學《幻華集》二卷

《幻華集》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明釋斯學撰。斯學字悦支,號瘦山。海鹽慈會寺僧。是集爲萬曆丁酉斯學殁後,屠隆裒其遺稿,與姚士粦同編。……

按,錢謙益《列朝詩集》本傳:“斯學字悦支,號庾山。”(23)(清)錢謙益:《庾山學公》,載《列朝詩集》閏集卷二,第6449頁。陶元藻《全浙詩話》本傳亦謂:“斯學,字悦支,號庾山。”(24)(清)陶元藻:《全浙詩話》卷三十八,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76頁。朱彝尊《明詩綜》:“斯學,字悦支,號庾山。”(25)(清)朱彝尊:《斯學》,載《明詩綜》卷九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349頁。據此,館臣謂斯學“號瘦山”,是以字形誤也。

(九) 釋元璟《完玉堂集》十卷

《總目》卷一八一“别集類存目八”:

《完玉堂詩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釋元璟撰。元璟,字借山,浙江天童寺僧也。是編分十集:曰《東湖集》《名山集》《紅椒集》《紫柏集》《太白集》《緑瓊集》《京師百詠》《晚香集》《黄琮集》《鵲南集》,每集爲一卷。前有元璟自序,及題辭二十餘則。……

按,《完玉堂集》,今常見者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藏清雍正刻本影印本。館臣所述“前有元璟自序及題辭二十餘則”,此本亦具在,應與四庫底本屬同一系統。然核之諸集名,館臣所云“鵲南集”,實爲“鶴南集”之誤。

(十) 釋正勉、性《古今禪藻集》

《總目》卷一八九“總集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