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入海排污口微塑料分布特征

2020-12-11陈宏伟陈燕珍刘宪华屠建波白璐

海洋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入海排污口粒径

陈宏伟,陈燕珍,刘宪华,屠建波,白璐

(1.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2.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

塑料由于具有较低的热导率、较大的强度、高耐用性等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Andrday,2011)。塑料是一类持久性聚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可存在数百年甚至更久(Thompson et al,2004)。塑料污染已经对全球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Eerkes-medrano et al,2015)。截至2015 年,全球塑料产量已经达到了3.22 亿吨(冉文,2018)。这些塑料垃圾每年有大概10%进入到海洋中,使得海洋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Browne,2008)。海洋环境中的塑料经过物理(机械作用、风力和海流)、化学和生物作用等破碎或降解成体积更小的颗粒或纤维状的塑料,即微塑料(Alimi et al,2018;Wright et al,2013)。近几年,微塑料已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2004 年,Thompson 第一次在《Science》上提出微塑料一词(Thompson et al,2004;Murray,2011),将小于5 mm 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成为科学家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微塑料污染也成为全球重大的环境问题(李潇等,2019)。

微塑料可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变得缓慢,生物摄食率降低,行为活动发生异常,甚至会造成生物死亡(Lnnstedt et al,2016;Kind et al,2017)。微塑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颗粒小等特点,能够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效应(孙承君等,2016;夏斌等,2019),有机污染物中的多环芳烃具有致癌和内分泌干扰作用(张晨晨等,2018),有机氯农药硫丹能影响鱼类的生理和生殖(刘慧慧等,2015),重金属对生物有毒性效应作用(宁璇璇等,2013),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造成潜在的威胁。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陆源输入和海源输入,其中陆源输入是海洋微塑料的一个重要来源(Wang et al,2014),海源输入包括海上渔业,滨海旅游业,运输业等(Hinojosa et al,2009;Zhao et al,2014)。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微塑料排入海洋中,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表层水体中都检测到大量微塑料(Zhao et al,2015)。Zhang等(2017)在渤海发现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周倩等(2016)在山东沿海旅游海滩及河口中检测出聚乙烯和聚丙烯成分的微塑料,在椒江、瓯江和闽江河口采集的样品中塑料颗粒粒径范围是0.50 ~ 10.16 mm,其中小于2 mm 的微塑料颗粒在70%以上,在长江口检测出的微塑料颗粒含量约为4 173 个/m3(Zhao et al,2015)。Marcus 等(2013)在美国劳伦蒂安五大湖中检测出微塑料碎片,平均丰度约为43 000 个/km2。美国切萨皮克湾内的4 个河口检测出0.3~5.0 mm的微塑料,浓度与人口密度和流域内城市发展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onkos et al,2014)。

本文主要从天津海岸线附近入海排污口采集微塑料,研究排污口中微塑料的形状、粒径、颜色、和成分,对排污口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微塑料的分布情况,为渤海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主要由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三个区域组成,还有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中新生态城,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等9 大功能区。本文研究区域为滨海新区附近海域入海排污口,主要覆盖区域为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图1 为入海排污口的采样地点。

图1 排污口采样站位图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

1.4 仪器鉴定

1.5 污染控制

1.6 数据处理

本实验利用Excel 2007 处理数据,利用ArcGIS10.5 绘制站位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天津入海排污口MPs 的形状和粒径分布

本研究中检测出来的微塑料主要有纤维、碎片、薄膜3 种形状, 主要从大港、 塘沽和汉沽3块区域进行分析,3 块区域平均MPs 含量分别约为359 个/m3、324 个/m3、450 个/m3。罗 雅 丹 等(2019)在青岛海水浴场海水中发现MPs 平均含量为5.05 伊103~1.25 伊104个/m3,海水浴场沙滩沉积物中MPs 平均含量为3.10 伊103个/m2,污染物较高可能与采样点是功能区和人工打水方式有关。由图2可知,大港、塘沽和汉沽微塑料形状主要是纤维,分别占70.9%、76.1%、78.4%,其次是碎片,分别占26.6%、19.5%、20.4%,最少的是薄膜,分别占2.5%、4.4%、1.2%。每块区域中大部分站位纤维状微塑料都超过50%。微塑料粒径大小为1 ~ 5 mm、0.5 ~ 1 mm 和0.125 ~ 0.5 mm 3 种。由图3 可知,大港区域排污口1~5 mm、0.5~ 1 mm和0.125~0.5 mm 的MPs 比例分别为29.4%、31.0%、39.6 %;塘沽区域排污口1 ~ 5 mm、0.5 ~ 1 mm 和0.125~ 0.5 mm 的MPs 比例分别为37.3 %、32.9%、29.8%;汉沽区域排污口1~5 mm、0.5~1 mm 和0.125~0.5 mm 的MPs 比例分别为47.9%、23.8%和28.3%。

图2 不同形状微塑料数量比例

图3 不同粒径微塑料数量比例

天津入海排污口中纤维状MPs 丰度最大,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在青岛海水浴场的表层海水中发现纤维状的MPs 比例最大,占到48.73%(罗雅丹等,2019)。Browne 等(2011)在两极到赤道之间18 个地点的海岸线发现很大比例的纤维状MPs,这些纤维可能是洗涤衣服产生的污水所造成。环境中的纤维状MPs 主要来源于旅游业、服装纺织业、渔业和海运等(Duis et al,2016)。天津入海排污口中的纤维状MPs 也可能来自洗涤衣物产生的污水、旅游业、服装行业及渔业。大港区域各站位总体上0.125~0.5 mm 的MPs 含量最多,并且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与很多研究中随着MPs 粒径的增大而含量减少结果相符(Tang et al,2018)。塘沽区域排污口1 ~ 5 mm 的MPs 含量最多,大部分站位1~5 mm 的MPs 含量都在40%左右,然而MPs 含量却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可能是这块区域工业比较发达,刚生成的MPs 数量多,因此大粒径的MPs 比例多。汉沽区域排污口1 ~5 mm 的MPs 含量最多,在0.5 ~ 1 mm 之间最少,MPs 的含量与粒径之间没有明显特征。MPs 粒径与含量不成反比例关系,与来源有关(罗雅丹等,2019)。微塑料尺寸的下限取决于采样方法即网筛的最小直径(Hidalgo et al,2012),本研究中最小粒径为0.125 mm,会造成实际微塑料丰度偏小,一般河口0.5 ~1 mm 的粒径比较普遍(周倩等,2015),瓯江口、椒江口和闽江口0.5~ 2 mm的微塑料比例在70%以上(Zhao et al,2015)。河口离污染源较近,刚生成的微塑料较多(罗雅丹等,2019),所以小于0.125 mm 的MPs 对结果影响较小。

2.3 天津入海排污口MPs 的颜色分布

图4 为天津入海排污口不同颜色MPs 比例,入海排污口中检测到的MPs 颜色有黄色、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绿色6 种。从图中可知,大港、塘沽和汉沽3 块区域排污口MPs 黑色比例最多,白色比例较少,各个站位中黑色、蓝色和绿色比例占多。大港区域排污口黑色比例最大,比例为31.9%,最小的是绿色,其次是蓝色。塘沽区域排污口黑色比例最大,最小的是绿色,与大港区域排污口类似。刘涛等(2017)在东海水体中检测出白色MPs 比例最大,黑色比例最小,颜色较深的MPs 应该自于生活垃圾和塑料废弃物,深色MPs可能来源于周边的垃圾废弃物,以及渔民废弃的渔网、渔线。

图4 不同颜色微塑料数量比例

汉沽区域排污口黑色MPs 比例最大,比例为34.5%,大于其他两块区域,其次是绿色。这块区域旅游业繁荣,微塑料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污水,绿色MPs 很可能来自渔网。深色的MPs 颗粒表面更容易吸附铜、铅等重金属元素,更容易被海洋生物吸入体内,对生物造成双重毒害作用(Turner,2018;Zhao et al,2015)。鱼类也更喜欢吸附黑色的MPs(Lusher et al,2013),因此,沿海区域排污口中深色的MPs 排入渤海湾,可能对渤海海洋生物造成较大的风险。

2.4 天津入海排污口MPs 的成分分布

图5 为天津入海排污口不同成分MPs 比例,入海排污口中检测到的MPs 成分有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ET)、纤维素塑料(C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环氧树脂(EP)、聚丙烯聚乙烯共混物(PP-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此外还检测出非塑料成分,图6 为不同成分微塑料的红外光谱图。

图6 不同成分微塑料红外光谱图

图5 不同成分微塑料数量比例

从图中可知,大港、塘沽和汉沽3 块区域排污口MPs 成分丰富,各站位不同成分MPs 的比例也不同。大港区域排污口MPs 成分PET 比例最大,比例为54.2 %;其次是PP-PE,比例为20.4 %;第三为ABS,比例为9.3 %。同时还检测出5.9%的非塑料成分物质。大部分站位PET 含量最高,超过40%。塘沽区域排污口MPs 成分含量较高的也是PET、PP-PE、ABS,比例分别为38.3 %、19.8%和9.5%,检测出的非塑料成分比例为5.9%。其他研究也报道PET 含量最高,如罗雅丹等(2019)在青岛近海岸海水浴场中检测发现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是PET,比例为37.5 %。衣服纤维破碎后产生的纤维MPs 主要成分就是PET。青岛海水浴场PE 和PP 成分来源主要是钓鱼线和塑料绳。赵世烨等(2017)在珠江口和北部湾岸滩中发现含量最高的是PP 和PE。PET、PP、PE 这3 种MPs 主要应用在旅游业、渔业和包装行业(Auta et al,2017)。排污口中纤维状的MPs 成分主要是PET,主要来源可能是生活洗涤污水、渔网以及沿海附近的工业。汉沽区域排污口含量较高的MPs为PP-PE、PET、CE,比例分别为23.4%、19.4%和15.4 %,非塑料成分比例为7.7 %。徐沛等(2019)在长江口沉积物中也检测出六溴联苯和三水合氧化铝等非塑料成分。大部分站位PP-PE 含量相对较高。

天津入海排污口中检测出的MPs 主要成分是PET 和PP-PE,大部分形状是纤维状。污染源可能来自附近生活污水、渔业、旅游业和工业。人口越密集的地区MPs 污染越严重,说明陆源污染是MPs 的主要来源。入海排污口会将陆地MPs 排入渤海,治理入海河流中的MPs 对减轻天津附近海域MPs 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本文对入海排污口中MPs 的形状、粒径大小、颜色、成分的分布特征做了调查分析。大港、塘沽和汉沽3 块区域MPs 形状主要是纤维状,分别占70.9 %、76.1 %和78.4 %。MPs 的粒径大小分为1 ~5 mm、0.5 ~ 1 mm 和0.125~0.5 mm 3 种,大港区域排污口MPs 含量最大的是0.125~0.5 mm,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塘沽和汉沽区域排污口MPs 含量最大的是1~ 5 mm。排污口中检测到的MPs 颜色主要有黄色、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绿色6 种,3 块区域排污口MPs 黑色比例最多,白色比例都较少。颜色较深的比例较大,主要来源可能是垃圾废弃物、渔民废弃的渔网、渔线。检测到的MPs 成分主要有PVC、PA、PET、CE、ABS、EP、PP-PE、PMMA 和共混物,含量最大的是PET 和PP-PE 两种。排污口中MPs 主要来源可能是生活污水、渔业、旅游业和工业。陆源输入是渤海MPs 污染的主要原因,治理入海河流中的MPs 对减轻天津附近海域MPs 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入海排污口粒径
我国将于2023年完成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排查
浅谈广西入河排污口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黄河入海见奇观》 中国画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木屑粒径对黑木耳栽培的影响试验*
镁砂细粉粒径对镁碳砖物理性能的影响
计径效率试验粒径的分析与对比
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近场散射的颗粒粒径分布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