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消化味藏医药理论

2020-12-11四朗青佩

北方药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涩味酸味食药

四朗青佩

(哈尔滨德格藏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关于消化味,藏医药有六味、八性和十七效学说。六味是指甘、酸、咸、苦、辛、涩六种,其滋养身体的力量依次以前者较大。具有甘、酸、咸、辛味的药物能医治隆病,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能医治赤巴病,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能医治培根病。八性是指8种性能,即重、润、凉、热、轻、糙、钝、锐,在临床应用中要依据对治的原则,即热性病以寒性药物治疗,寒性病以热性药物治疗,寒热并存的疾病以寒热药兼而治之。十七效是指17种对治功效,即寒与热、温与凉、干与稀、润与糙、轻与重、稳与动、钝与锐、柔与燥及软,相对比较复杂。藏医药学药理之食物与药物服用后消化味理论,需将严密精湛的理论结合更多的临床实践论证并进行进一步归纳、分析、整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与历代名家医著稍有不同认识。现试着将较为繁杂的药物服用消化味理论,以及胃火“三化”进行归类论述,希望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且被诸家首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消化味的定义

关于服用五行相生的甘、酸、咸、苦、辛、涩六味食物或药物后,与“三胃火”相遇时的消化情况在《注释续》中指出的“消化味遇胃之火,历经培赤隆之作用”等中有所记载与解释。长期以来也被许多名家医著基本认同,六味食物或药物在遇“三胃火”时,培根助其研磨糜化、赤巴促其吸收、隆增其胃阳,三者先后作用于消化并将分别吸取精华,摈弃糟粕。其食药之原本六味被消化后的味变化即为消化味,总而言之,定义消化味即六味食药遇胃火其味变化为“甘、酸、苦”之味。

但也有《释续词句注解明日》等医著认为,任何食药之味经三胃火磨糜分离时,使其味变的作用即为消化味;《医学八支论自注》中也有提到,药消化而味变后其作用为消化味,认为与其味变同时产生的作用为消化味。总之,前者理解主要在味,而后者理解主要在使其味变之作用,《医学八支论自注》对此分别进行了阐述与定义。

笔者综合以上两种不同描述将其总结为:消化味即服食五行六味之食药后,在其腹中因遇遍布全身体热之“三胃火”经磨糜分离消化后,之前食药之味因五行及三火之属性而化成甘、酸、苦三味等变化,以及味变的同时对人体五行产生的作用。

2 消化味的分类

消化味可分为普遍性及特殊微变两类现象,对于普遍性的消化味阐述较多且基本一致。例如,《注释续》中首先说道,甘味与咸味被消化后化为甘味,其次是酸味消化后仍为酸味,以及苦、辛、涩味消化后变为苦味。《医学注释·皎月光辉》中也指出,甘咸消化味为甘,酸味变后亦为酸,苦辛二者与涩味,几乎都将化作苦。又如,《注释续》中做出了阐述,在服用任意食药后首先遇三胃火之培根研磨糜化时,其甘咸化为甘,后经赤巴消化时酸味亦为酸,最后遇隆火时苦辛涩均变为苦,其主要依据三胃火及其作用结果分析而得“甘、酸、苦”消化味。《注释续》中记载,每一种药味能医治两种疾病,即藏医的“三化味”理论。又如,《注释续》指出,三种消化味各治两种病(消化味甘治隆和赤巴之疾、消化味酸治培根及隆之疾病、消化味苦可治疗培根和赤巴之病)及个别不同特例与微妙变化。

《甘露宝瓶》中也将其味消化之变味称为消化味,说到甘咸消化味为甘,酸味变后亦为酸,苦辛二者与涩味,几乎都将化作苦,明确指出整体与基本三消化味一致,然亦有其他不尽相同的特殊病例[1]。又如,《观察宝鉴》中写道,石榴虽味酸化作甘,芝麻油消化味变苦,荜拨之味亦变涩。医学家马鸣也明确指出,门隅蚕豆及小豆,裹丸粒类易便秘,味涩而甘利止泻,消化味变轻微辣;塷酵止咯其味香,消化味苦开胃口;诃子味涩化为甘,不难看出实际消化味并不只是甘酸苦三种,而辣涩亦囊括其中。可见,消化味不仅限于甘咸化为甘,酸味为酸,苦辛化涩三种,亦会因食药成分及性味不同、服用者个体属性及体热三火不同而发生变化。

3 消化味的变化

《医学四续》也有将“甘咸化甘酸亦酸,苦辛化涩”之消化味结合药食属性成分变化进行分析[2]:甘属水土其味甘,消化味因水土比重较大不易变化而仍为甘;酸属土火消化味土火比重大而呈其酸;苦属水风其消化味亦苦;而咸属水火消化味何以甘,咸虽属水火但遇培根糜化时因其火渐旺而属水土呈其甘;同理,辣、涩分别属火风及土风,消化风增而呈苦。

疑虑解辩回诤中,甘酸苦之消化味与其味同而咸化甘与辣涩化苦为何?从六味进行整理,其味性及消化味同者亦同异者易,咸消化水增化为甘,辣涩消化风强化作苦等[3]。

除此普遍规律外,如之前所说也有不同的特殊现象。其食药所属四行(或五行)构成及三胃火之属相不同,三胃火消化作用于药食时其味性增减而消化味亦有所变化。正如不同体质病人服食同味药后其药效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同种病疾服用同味药方后其药效有所不同[4]。又如,牝牦与奶牛牛乳之食药看似相同,但因属性成分不同,导致味虽相同但消化味不同,故同味药亦存在消化味及药效有所不同的情况。深入研究消化味,其差异变化十分微妙。玉妥·云丹贡布曾经说:“味之效与消化味之效等尚需详熟于胸,不可仅凭药理推断。”[5]

4 消化味的意义

药食与其副作用相遇发生作用时,其属性增减与如何作用之效,以及食药遇“三胃火”及体液等历经变化致消化味与其病疾变化,均与消化味密不可分[6]。因此说消化味对药方及治疗、养生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众多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有志之士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等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5 结语

总而言之,按照藏医药理论,人们服食的食物分为甘、酸、咸、苦、辛、涩这六味,研究起来相对复杂[7]。而消化味理论认为,人们服食的六味在身体内部经“三胃火”消磨分化,从而最终转化为甘、酸、苦三味,从而只需要通过研究甘、酸、苦三味的分类、变化,就可以达到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对日常疾病的治疗以及养生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8]。因此,必须认识到消化味的意义,加强对消化味的研究,从而提高藏医药的治疗水平。

猜你喜欢

涩味酸味食药
编者按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广西组织食药环案件业务培训
茶的酸味,是茶的问题还是泡的问题?
酸汤肥牛
夏日
综述柿子采后脱涩方法要点
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研究
吃核桃别去薄皮
养肝可适当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