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析

2020-12-10姜海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差异统计学

姜海波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儿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素质[1-2]。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性格以及个性发展方向。若未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极有可能促使其将来成为一名心理不完整、人格有缺失的成年人,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社交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儿童年龄小,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强化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而促使其产生健康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城区、郊区幼儿园共计10所,从中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读的儿童190名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95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纳为教育组,95例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纳为对照组。教育组:男49名,女46名,年龄3~5岁,平均(3.63±0.52)岁。对照组:男47名,女48名,年龄4~6岁,平均(4.99±0.65)岁。对比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心理组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儿童的不同心理特征以及年龄特点,编制相应教材,内容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烟酒等危害以及睡眠、活动和安全。要求家长预先阅读该教材,以便后期进行家庭合作教育[3-4]。每周进行2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续5个月,活动形式应当丰富,结合故事、视频、游戏以及儿歌等进行,使用多种教具,比如图片、实物等,强调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复习,加强记忆。此外,在理论基础上,进行行为教育,通过对儿童行为的检查、合理约束、督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照组儿童仅进行简单心理健康教育,且每月1次,教育方式为简单解说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幼儿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自行编制调查表,由调查员对两组儿童进行提问,根据儿童回答评分;儿童行为调查表由其家长填写,得分越高,幼儿健康知识、行为掌握情况越好。

营养维生素C情况:检测儿童维生素C4 h负荷尿,计算其VC增加量[5],增量大表明其情况更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儿童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

结果显示,教育组儿童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得分方面为得到明显提高。对比教育后两组儿童在此两方面的得分,教育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知识:t=90.733,P=0.000;t=82.623,P=0.000),见表 1。

表1 两组儿童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对比(±s, 分)

表1 两组儿童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对比(±s,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健康知识 健康行为教育组 95 教育前 21.68±3.15 16.32±4.66教育后 198.75±18.86 185.62±17.74 t 90.259 89.965 P 0.000 0.000对照组 95 教育前 19.53±3.41 17.85±5.21教育后 20.15±3.52 19.87±7.65 t 11.177 2.569 P 0.000 0.011

2.2 比较两组儿童负荷尿中VC增加量

结果显示,教育组儿童在教育前的平均VC增加量 为(24.38±6.25)mg,教 育 后 的 平 均 VC增 加 量 为(41.54±15.57)mg,对照组儿童在教育前的平均VC增加量为(25.33±6.75)mg,教育后 的 平均 VC增加量为(27.58±6.88)mg。教育组儿童的营养VC得到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69,P=0.001),对照组儿童的营养VC有一定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755,P=0.024)。教育后,教育组儿童的平均VC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7.993,P=0.001)。

2.3 比较两组儿童体检指标

结果显示,在身高和体重方面,两组儿童均为明显差异,教育组儿童血红蛋白指标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龋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体检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儿童体检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体重(kg) 身高(cm) 血红蛋白(g/L) 龋齿(个)教育组 95 16.25±7.56 72.83±20.64 135.72±10.67 0.26±0.07对照组 95 15.58±8.02 69.88±19.55 122.63±8.55 0.75±0.22 t 0.593 1.011 9.331 20.687 P 0.554 0.313 0.000 0.000

3 讨论

学龄前时期是儿童身体发育较为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论是幼儿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都应当依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规律,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本次研究中,进行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相比进行简单且频率较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而言,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方面的情况更佳,且身体素质更好。这是因为通过对儿童实施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意识到不健康的行为带来的危害,且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尽量不做出不健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6-8]。儿童家长通过陪同孩子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得到提高,在家庭生活中便会注重孩子的各种行为,发现不良情况能及时进行纠正,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性。在综合影响下,促使儿童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儿童增长健康知识,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进而对儿童患疾病有一定控制作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差异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心理健康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找句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