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让文本的解构更通透

2020-12-09邱激

江西教育C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者自然段笔者

邱激

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有机性与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文本的内容上,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无论素材如何丰富、语言如何丰盈,都与作者表达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感知文本清简的结构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都应该依照“整体感知—细节体悟—回归整体”的过程,因此教学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性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化的概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从而帮助学生概括出作者的构思,主要是从动物和植物的角度表现它们在夏天快速成长的状态;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各种事物在夏天的成长;第三自然段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角度来展现人物在夏天的成长。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对文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让学生认识到整篇课文都是以第一自然段为统领,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感受到了文本结构的精简与纯粹,感受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

二、体悟文本精妙的语言

对一篇文章来说,结构与材料是作者凸显文本的中心,但如何让结构和材料发挥作用呢?仍然以《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为例,为了表达生物在夏天快速生长的状态,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不仅罗列了一系列的植物和动物,还对这些事物生长的过程进行了精细的描写,比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鲜明地罗列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昨天”“今天”“明天”,指向于植物生长的三个时间段,并借助“苞蕾”“鲜花”“果实”的生长状态,展现了这些植物快速生长的过程。诗人歌德就曾经指出,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虽然很多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表达的意蕴,但这些意蕴与文本之间有着怎样联系,他们未必能发现。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挖掘出这些资源,并积极搭建认知的平台,从而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

三、把握文本内在的联系

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更理性。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性思维从表层向文本的深处迈进。还以《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为例,在学生罗列出该文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中所描写的生物、事物和人物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开始,很多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表层关系,纷纷认为这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笔者趁机追问:“既然是并列关系,那三者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整吗?”学生在对比中,很快意识到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逐步深入的递进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感知与概括的层面,而要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以及作者内在的创作思维,让学生进行了洞察和思考。

四、 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来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语文学习对象(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决定所谓“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

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因而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

猜你喜欢

三者自然段笔者
老师,别走……
秋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读 书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