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手术室护理同路径配合的应用效果

2020-12-09姚红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妇科手术室腹腔镜

姚红华

(高邮市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600)

腹腔镜手术患者预后恢复效果也非常好,一般2~3天即可出院[1]。本文将结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手术室护理同路径配合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情见于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需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20~56岁,平均(45.21±4.07)岁,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40例,年龄19~57岁,平均(43.26±4.58)岁,采用手术室护理同路径配合。两组患者均符合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项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术前应用常规检查,并做好常规术前器械仪器等的准备。

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同路径配合,首先要求术前结合患者手术要求制定详细严密的护理配合路径:

(1)首先访视护士于术前认真查阅患者的相关资料,特别注意阳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应用输血补液等的治疗,注意观察心理状况,给予及时疏导,对手术流程及治疗愈后详细宣教。

(2)巡回护士术前调节室温为23~24度,检查腔镜工作站等仪器设备性能,检查器械及一次性耗材的灭菌情况。核对患者信息,建立静脉通路,合理使用术前抗生素。架截石位架,并在腿架上放置合适哩垫;放置肩托,在肩与肩托之间放置海绵垫,防术后肩痛。

(3)麻醉成功后,安置患者小截石位,臀部移到手术床坐板与腿板的反折处,突出于手术床边缘至少10 cm,注意避免腓总神经以及肌肉韧带损伤。束腿带松紧适宜,防下肢血液循环障碍,期间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4)术中注意保护双眼,首先可使用医用水凝胶眼贴或红霉素软膏(防暴露性角膜炎);其次提醒扶镜医生,避免直接将镜头压在病人脸部;最后,取头低臀高位时,头板略抬高,防眼部充血。

(5)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无皮下气肿等。有情况及时汇报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严格无菌操作及隔离技术,冲洗液为37度左右生理盐水。

(6)手术即将结束,缝合伤口前,提醒手术医生吸尽腹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术后缓慢放平病人下肢,并帮助按摩,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室内责任护士协助医生将患者创口等进行清理缝合,待全麻复苏后,将患者安全护送回病房。术后创口愈合及身体体征变化等严密监控。经治疗全身状况好转之后,进行出院指导。

1.3 疗效标准

对患者关于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效果满意度进行评分比较,分值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由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由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腹腔镜手术是利用腹腔镜以及相关的器器设备,将腹腔镜镜头插入腹腔中,再应用数字摄像技术使图像传导至信号处理系统,医生根据实时图像对患者的病情分析,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3]。

本次实验进行手术室护理同路径配合,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护理被动性问题,对于麻醉使用风险等都起到明显的管控作用[3]。

按照制定的路径配合方案,患者进行手术检查,护理人员准备相应仪器,调节适宜室温,帮助完成截石位的摆放避免损伤腓总神经。将定量二氧化碳充入腹腔,若患者皮下组织疏松,就易出现皮下气肿,因此在术中要对气腹压力按需调节,还可加快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尽快排出,术毕用手向切口挤压排气等[4]。

要求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饮食以清淡为主,调整心理状态,保证充足睡眠,术后可以进行适当复健,一周后拆除敷料,患者便可逐渐回归正常生活[5]。

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手术室护理同路径配合,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增强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效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妇科手术室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