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磨课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五期”实践模式

2020-12-08王蕴枫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磨课实践模式校本研修

摘要:以磨课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五期”实践模式,包括策划期、实践期、提炼期、运用期和总结期,分别回答“解决什么问题”“怎么磨课”“磨出了什么”“磨课之后做什么”等问题。主题学习和任务驱动作为重要内容贯穿校本研修始终。实践证明,此实践模式由于指向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行为改善,强调研究共同体的切己体察,重视成果梳理和运用,能够推动教师“自主、自省、自然”式发展进程,提高学校“自诊、自治、自愈”的校本研修能力,进而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校本研修;磨课;实践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0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037—04

校本研修是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器,近些年逐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但笔者通过对36所小学的调查发现,80.56%的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存在有课无磨、有磨无果、有果无用等问题,导致校本研修的应有作用大打折扣。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带领一所小学进行了专项研究,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磨课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五期”实践模式。见图1:

以这所小学的一次语文学科校本研修活动为例,对“五期”实践模式进行说明。

一、策划期

策划期主要是在正式磨课之前,经团队协商后明确“解决什么问题”“磨哪节课”“磨出什么”以及“怎样磨课”,即定好主题、课例、目标和思路。

(一)定主题和课例。随意、盲目、个体主观性强是校本研修主题确定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年级语文研修团队成员分别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自己教学中困惑的问题,使梳理問题的过程变成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之后召开团队会议,对大家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诊断和分析,将其中重要、共性、紧急、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此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精读课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策略研究。“当现状与目标之间存在障碍时,找出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过程称为问题解决。”此次校本研修就是找出实现词语教学目标方法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主题确定之后便是定课例。有的学校定课例先于定主题。一般来说,这样的课例多是成熟课例,是现成的。如果它恰好同校本研修主题“对口”,则顺理成章,皆大欢喜。反之,主题从课例中来而非从问题中来,会导致本来急需解决的问题被忽略。因此,要依据主题需要定课例,先有主题后有课例,且课例要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研修团队对中年级精读课文逐一阅读、比较,最后选定了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需要理解的词语较多,方法也能够呈现出多样化,可以充分满足此次研修主题的需要。

(二)定目标和思路。目标确定应先于思路(或模式、课程)设计。校本研修除了要关注解决教学问题的有用、能用、好用的成果,还要特殊关注学校业务领导教学指导力和教师研究力、学习力、合作力的提升。研修活动思路的设计应先于磨课,切忌走一步算一步,要紧紧围绕主题、课例和目标做好统筹规划。

二、实践期

实践期要回答“怎么磨课”。“磨课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一个不断发现不完美的过程。”实践期就是通过对课例的反复推敲和研究,不断发现“不完美”之处,借助科学的诊断和分析,使其趋向于“完美”。在这一过程中,“唤醒教师对其工作情境与实践问题的‘专业知觉,进而透过系统的探究过程予以‘理解 ‘诠释乃至改进”。从表2可见,此次校本研修安排了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四次磨课。

(一)第一次磨课。第一次磨课是现场磨教案。先由刘老师解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重点讲述自己预设的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招数”。然后团队成员讨论其可行性,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学思路基本成型后,还要据此开发《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观察表(表1),主要厘清听课时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和汇报,并做好各小组内部的观课分工。另外,齐主任和笔者分别做“关于词义教学的思考” “焦点讨论法‘ORID在听评课中的使用”两个专题的微培训,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学习运用特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二)第二次磨课。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采取网上磨课的方式对《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进行第二次讨论和问题解决。如果说第一次磨课中的教案是基于刘老师个人的思考,那么此次大家面对的则是融入了团队每个人智慧的成果。第二次磨课分三步进行,团队成员先自由阅读教案,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再由齐主任集中一个时间,组织大家在研修群里展开交流、讨论,突破个人经验的局限合作互助;最后由刘老师执笔将大家的共识落实到教案里。

(三)第三次磨课。经过前两次对教案的研磨,终于进入到现场上课、观课、聊课阶段,即第三次磨课。此次磨课采取“连接,了解情况——观课,记录事实——讨论,聊课议课——整理,总结观点”的思路进行。即由齐主任讲述策划期及前两次磨课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前期磨课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刘老师上课,团队成员用课堂观察表观察课堂,记录课堂里发生的各种事实,初步思考解决策略;各小组汇报课堂观察结果,并运用焦点讨论法进行聊课,随时提取关键的、有价值的信息写在黑板上;最后齐主任进行总结,讲述预设、生成的重要观点和问题解决策略,会后形成初稿传至研修群供成员们讨论,征求意见。

(四)第四次磨课。第四次磨课与第三次一样,也是现场观课聊课。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重在体现一个“变”。在“连接”环节,刘老师重点讲述与上次相比哪里做了改变;“观课”时,团队成员重点观察因为这一“教”的改变使学生的“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讨论”时,交流这样的“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最后“整理”环节,进一步完善前期形成的相关思想和问题解决策略。总之,不要让第四次磨课简单地成为第三次的复制粘贴。

三、提炼期

提炼期回答“磨出了什么”的问题,是将多次磨课过程中重要的思想和观点提取出来,并精雕细刻,形成预期成果。其实这些思想和观点已经在“实践期”反复出现,而且从第三次磨课开始就由专人梳理,并以规范的形式(如文章)呈现出来了。但提炼期重在总览、完善和提升。前面是开“花”,现在是结“果”。此次校本研修的“果”有三个,包括经过多次讨论,逐渐完善的《中年级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策略和方法》一文;经过四次磨课,日趋成熟的精品教案《富饶的西沙群岛》;经过两次使用,实操性不断增强的“中年级阅读课词义教学课堂观察表”。这些成果不是某个人的,是整个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智慧的创生者,当然也是成果的享用者。

四、运用期

运用期回答“磨课之后做什么”的问题,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阶段,一些学校提炼期结束,校本研修就戛然而止了。除了执教者在多次磨课中得以锤炼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办法得以提炼和梳理,其他成员能否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后期又会暴露哪些问题等,则不得而知。缺少运用期的校本研修,是浅尝辄止,是不完整的。“‘懂得如何做与‘做,二者既不相等,也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行为跟进是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此次校本研修的运用期,主要以赛促行,通过“中年级精读课课堂教学大赛”督促团队成员马上应用成果,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他们一边检验前期学习效果,一边继续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学校长和齐主任也采取“指导跟进”,针对成员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老问题及新问题进行专题辅导。

五、总结期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总结期意在总结“磨课全过程”,以梳理经验,汇总成果,并预设下一次校本研修要解决的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学校教学研究活动“链条式”主题推进格局。总结期可以进行书面总结、现场总结,或者二者兼有;可以完全以叙事的形式进行,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或者二者相互配合。此次校本研修的总结,先由部分成员讲述前期活动典型事件,负责人再面向全校语文学科教师发布此次中年级校本研修的成果。这既是一次成果发布和表彰奖励,也是一次有意义的专题培训。会后,研修团队将论文《中年级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策略和方法》、精品教案《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成员撰写的优秀稿件,向相关刊物投稿。

在校本研修“五期”实践模式中,主题学习和任务驱动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始终。从“活动安排表”中也可见,每一次活动后都有任务,用任务助推研修的深入,连接研修的各个阶段,使校本研修活动从一个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一个面。校本研修,除了“研”还有“修”。此次校本研修不仅安排了两次主题下的微培训,还发动团队成员搜集學习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形成“学习包”。当然,“知识的学习不是来自于阅读内容,而是来自于加工、思考或反省内容。”所以,“学习包”和课例研磨的结合,以及连续多次的讨论交流至关重要。另外还包括教学领导在每期活动中的行为指导。从这个角度来说,校本研修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

据上述关于“五期”的解释说明和案例讲述可知,“五期”中的某些阶段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比如实践期也在不间断地“提炼”重要信息;“运用”在实践期开始便有了,成员们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讨论和运用中分享经验、增长智慧的;运用期也是在“实践”;小范围的“总结”时时都有。看来,“五期”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完全剥离。

实践证明,以磨课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五期”实践模式,由于指向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行为改善,强调研究共同体的切己体察,重视成果梳理和运用,能够推动教师“自主、自省、自然”式发展进程,提高学校“自诊、自治、自愈”的校本研修能力,进而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箱田裕思,等.认知心理学[M].宋永宁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闫彦强,黄颖慧.好课越磨越精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5).

[3]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

[4]王洁,倪闽景.如何成为专业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Eric Jensen  LeAnn Nickelsen.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 [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    辰]

The Practice Model "Five Periods" of School-based Study with Grinding Course as the Core

—— A Case Study of School-based Chinese Studies in a Primary School

WANG Yunfeng

(Jilin, Changchun, Nong'an Teachers' School, Nong'an Jilin 130200,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e mode of "five periods" of school-based study with grinding course as the core, including planning period, practice period, refining period, application period and summary period, respectively, answers the questions of "what to solve "," how to grind class? ", “what can we get from grinding course?" what to do after grinding class?" and so on. Themes learning and task-drive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throughout the school-based stud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practice model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achers'" autonomy, introspection and nature ", improve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bility of "self-diagnosis, autonomy and self-healing ", and th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onnotation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Key words: school-based study; grinding course; practice mode

收稿日期:2020—09—1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课型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81234。

作者简介:王蕴枫(1973—),女,吉林农安人,吉林省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吉林省特级教师,吉林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猜你喜欢

磨课实践模式校本研修
我的“磨课”三部曲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幼儿美术滴洒画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