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专家型校长成长助力机制探究

2020-12-08林琳李佳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训

林琳 李佳萍

摘要: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优质的特色教育,校长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担负着领导专业化办学的职责和使命。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和“专家办学”的进步,需要从认识上厘清专家型校长及“专家办学”的内涵和实质,在培养上确立科学化与规律化的目标,实施模块化与模式化的课程计划,讲求精细化与自主化的管理,同时予以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保障,以促进其稳步发展。

关键词:专家型校长;专家办学;培训;助力机制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03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013—04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化办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力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辦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目前,许多省、市、县级教育文件都已明确提出“专家办学”,倡导校长在教学改革中提升专业素养,向专业化办学的理念和策略靠近,成就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然而,“专家办学”依然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除“专家型校长”自身成长的因素外,社会认识的模糊与片面、专业引领的薄弱和落后、制度保障的不足和缺陷,都从整体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因而,助力中小学校长走向“专家型”和“专家办学”,培训单位和培训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认识上加深认识和理解,还要在培养和培训模式上有效地改进和优化,更要在政策和制度上加以激励和保障,以促进其稳步发展。

一、“专家型校长”及“专家办学”的内涵

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优质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担负着“真正地办教育,办真正的教育”这一历史使命。这是一个需要校长专业化的时代,对于校长,无论想与不想、愿意与不愿意,成为“专家型校长”,走向“专业化办学”都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专家型校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家分支群体,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和最高层次。“专家型”意味着校长在办学思想、领导水平、管理能力与实践创新等方面具有“专家”的特质和水准,同时,在学校工作中具有多元化角色。专家型校长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不仅要熟知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并逐步取得相应的成果。专家型校长的内在实质不仅是权威的“长”,更应该是专业的“家”。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校长必须要达到相应的专业化水平。因而,“校长是教育专家”既是理论也是实际,既是追求也是现实,既是应然也是必然。中国教育的进步反映在校长的角色上,就是尽早实现校长走向专业化、专家型和教育家。

“专家办学”在把握校长专业角色定位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要打破传统上以某些指标对“专家型校长”进行界定的局限。专家型校长是校长和教师中的首席,是践行特色化办学的重要角色,倡导“专家办学”并非促使校长都成为所谓的“专家”,而是主张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向“专家办学”的理念、经验和策略逐步靠近,从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成就教育创新发展。

在倡导“专家办学”的形势下,校长在办学治校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力,即从目的、意义和行为方式上影响师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校长领导力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能力,既源于个人素质,也需要通过与其他主体合作和互动实现。我国当前校长领导力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加以促进和提升,特别是针对专家型校长的引领和管理,要着重从教育理念、教育业绩、教育文著等方面加以科学的考察和激励。

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

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并进行有效的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目标引领和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必然步入一个“专家办学”的新时代,因而需要对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一)培养目标的科学化与规律化

促进专家型校长成长是开发校长人才资源、提升校长综合素质的必要方式,培训目标的制定应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大政方针策略”以及“教育改革新时代的要求”等因素作为引领目标,促进其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行并高效地完成职责和使命。《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中所提出的“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五大理念,依次指向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实践导向、个人素养,是校长培训的目标和理念;而“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项专业职责,则解读了校长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组织领导力等要素,可作为培训内容的逻辑规制,进而将校长的岗位职责与专业引领联系起来。

对专家型校长的培养和培训要遵循“校长成长”和“学校办学”两个基本规律,着重关注“专家型校长专业成长”和“专家特色化办学”两个层面。在具体操作中,培训者应对校长“走向专业化”及“办优质学校”的目标进行细致解读,力求达到专业的引领。另外,应关注专家型校长群体的特殊性,基于其素质特质和实际调研结论,设计专家办学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使其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得以充实、完善,同时,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设立培训目标和内容,以切实的“因材施训”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

(二)培训课程的模块化与模式化

传统的校长培训课程基本是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以及同行汇报等形式,多适用于侧重“个体功能”培训的入职期校长,却不适合倾向于“社会功能”培训的专家型校长。针对专家型校长的培训要打破以行政指令和学科授课为主的传统惯势,讲求课程模块意识及策略,即通过对内容选取、整合、改进而构建多元化课程资源体系,同时指向学校办学发展需要和校长自身成长需求。“课程模块”强调了专业化培训的提高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本质属性,是校长培训课程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校长培训往往是以“教”与“学”为主导的状态,近年来逐渐呈现以“学”为主导的趋势,但在诉求“专家办学”的时代,专家型校长培训应进入更为规范、系统、精细的“培训模式”时期,即在充分尊重学员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能力、素质的训练与提升为主,采取多维的培训方式,以激发学员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反思能力。在培训的具体设计上,要从简单的“方法”转向系统的“模式”,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向多样化的交流与实践,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实现真实的学习效果。

传统培训中的交流环节往往是借助文字等材料,将校长的办学实践成果以论文或报告等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简单、快捷,却容易陷入“纸上谈兵”和“总结表彰”的误区,不但缺少借鉴性,还容易掩盖更具有反思价值的“不足之处”。专家型校长培训中的交流方式和内容,可在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如:采集校长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供学员研读、分析和讨论,以“接地气”的实例促进自我判断、剖析和反思,以拓展思维、发现问题,积累办学治校的经验。如条件充分,培训者可策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调研、考察及实践锻炼等方式和内容。对于“准专家型”校长,可安排其到相对先进的“专家办学”的学校去学习和锻炼;对于成长中的专家型校长,可安排其到办学条件及规模于己相当的“专家办学”的学校进行调研和考察;而任何层次的校长都可选择与自己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及风格差异较大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甚至挂职锻炼,这样不但能够快速而直观地了解同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际,而且有利于开扩视野、拓宽思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提升。自“国培计划”启动以来,校长培训模式不断创新,被集中授课、跟岗实践、名校访学、送培下校、诊断培训、教育论坛、返岗研修等形式被先后推出。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培训指南》中提出的“三段式”,主要由三种模式组合而成,如将“集中面授—考察交流—返岗研修”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进程,使学员在理论拓展、比较学习、实践交流等方面融会贯通,实现全面的自我提升。

此外,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校长培训还应增强培训的合作性、拓展培训的远程性。在传统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基础上,还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教育学会等组织单位的合作。培训部门除与本省(市、县、区、机构)及其他地区进行双方合作,还可组织与若干地区及跨级部门的多方合作。随着校长培训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部门还应该探索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同时可借助网络信息化发展作为远程培训的新方式,创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操作简易、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以及费用更少、受众更多、效益更高的现代化培训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为加速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地区的各级部门开展了相关的交流助力工作,一些地方已实施“专家型校长培养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专家型校长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管理环节的精细化与自主化

专家型校长的培养和培训要将环节和要素落实到位,追求精细的水平状态。基础环节应做到方案科学、过程合理、督导及时、评价有效;功能要素要关注模块设计、模式选用、专家配备、学员调查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校长培训应将“外控监督管理”与“内控自我管理”相结合,即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单位“统一管理”与学员“自主管理”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培训工作者与学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激发学员自学、自研、自理的学习意识,形成自觉、自主、自为的学习能力,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阶梯式进步,共同促进培训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长期化以及实用性、发展性、常效性,进而促进专家型校长培训的良性发展。

三、健全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

促进校长“专家办学”,除了为校长的专业成长搭建发展平台,相关部门还应从积极引导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及措施,以激励和保障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一)逐步完善校长职级制

校长的特殊角色定位使其既不同于专业教师也不同于行政管理者。但在现实中,中小学校长往往在这两个角色间兼顾应对,严重影响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逐步探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改革,即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并实行职务等级管理制度。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 “建立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反映,也是校长专业化发展及专家办学的要求。现阶段教育管理需逐渐规范并完善校长职级制度,以校长专业化发展作为起点与目标,梳理校长的任职条件,将中小学校长职业作为一个专业系列进行级别评定,使其能够理顺与教师、学校管理者及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专心从事学校教育领导工作。同时,应充分关注副校长的角色和影响力,使其合理纳入校长职级制度的评定中。通过深化校长职级制度的目标、功能和定位,以去行政化促專业化,提高“专家办学”的发展质量。

(二)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

落实校长的办学自主权要将中层干部的任用权、教师职称的评聘权、各类评优表彰推选权等指标下放给学校,由校长结合各自学校的标准和实际情况,通过组织教师代表大会和教职工民主投票等形式得出结果并进行上报。除此,财务和课程设置等学校发展重要领域的权力也应尽量回归其本位,减少对学校自主办学的干扰,最大程度地给予校长宽广的空间和释放潜力的机会,使其在走向“专家办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

(三)引入评价及监督机制

以竞争机制作为激励手段,首先需要进一步扩大校长选拔及任用的范围,以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实行公开竞聘的方式,并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遴选出真正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教育创新的专家型领导人才。

其次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真实的办学业绩和成果、创新的实践经验和著述作为衡量和评价专家型校長特色化办学的重要依据。考核评定过程要着力把握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教育理念转化为办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具体要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校长能否做到知行合一,将办学思想和理念应用于建立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并收获相应的教学成果——这也标志着一个校长是否真正地在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否在践行“专家办学”;二是对学校常态管理创新效果的评价,校长在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基础上,要勇于开拓创新,稳中求进,不固守传统,也不急于求成,而是将规律与创新相结合,办出既合格又有特色的学校;三是对办学实践满意度的评价,校长能否通过自己的境界、学识和智慧赢得师生的敬重是衡量校长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办学业绩中,不但要对学校和校长的量化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将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家长的满意度包括社会的相关评价,作为系数呈现在业绩考核中,以此促进学校走向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

校长职级制度应以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校长能否继续任职的依据。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建立配套的测评监督制度,协调师生员工、上级部门、家长和社会对其任职过程进行常规性监督,保证其按规律、按制度专业化办学。

(四)促进交流和研究活动

校长交流不仅有利于建立校长队伍城乡一体化机制、促进区域内外环境的均衡发展,而且对提高校长的管理适应能力及丰富其办学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相关部门应对校长交流予以政策和条件上的支持,并将此作为校长专业成长的评价目标和要素,纳入校长发展评价体系。

同时,为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各地区教育部门应设置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鼓励校长针对办学理念、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也可选择高校教育专家和优秀的专家型校长,带领相关校长及教研人员共同开展研究,研讨和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校本研修亦是提升教科研水平和教学领导力的有效方式,校长可带领教师包括学生及家长,针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小课题式的“微研究”,既能够使师生全心参与到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思考中,又能切实推进了家校共育的办学模式。

四、结语

为促进专家型校长的成长和专家办学的推进,教育部门及全社会应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自由的环境,使校长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要鼓励校长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和管理风格进行实践创新,并允许教育试验的失误甚至失败,要为校长开拓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和提升机会,进一步释放办学自主权并完善对人、财、物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媒体的导向效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层面地加大对“专家办学”的宣传力度,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促进专业化办学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建华,于海洪.中小学专家型校长的意蕴与内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2]陈燕华.管理变革:领导力提升与发展[J].教书育人,2019(11).

[3]关松林.搭建发展平台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J].辽宁教育,2016(20).

[4]廖全明,蔡其勇.中小学专家型校长的成长路径与促进措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1).

[5]金艳红.教育现代化视域下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黄可心]

Research on the Growth-Supporting Mechanism of Expert Principal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LIN Lin, LI Jiaping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calls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education, principal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leading professional schooling.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principals and the progress of “expert-run schools”,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expert principals and “expert-run schools”,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regular goals in training,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plans based on modularity and patternization. We need to emphasis on refined and autonomous management and give the policy incentives and the system safeguard to promote its steady development.

Key words: expert principal; expert-run school; training; supporting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20—07—1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中小学专家型校长成长机制研究”(编号:JJHK20190990SK);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中小学专家型校长成长规律与培训策略研究”(编号:JJKH20170363SK)。

作者简介:林    琳(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政策咨询中心、吉林省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校长专业发展。

李佳萍(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政策咨询中心、吉林省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校长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强化青年员工安全培训教育
会议·培训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公司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英县:纪检干部培训“多样化”
国有企业“90后”新员工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