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资助最后一公里”策略探索

2020-12-08兰小红

山西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兰小红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政策启发下,可将精准作为资助育人的关键点运用在高校改善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帮助到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一、目前高校“精准资助”策略概述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基础。“精”即简单而又容易;“准”即毫无偏差,准确无误。从操作层面理解“精准”内涵,就是简单易做、毫无偏差。高校要坚持“精准资助”理念,重新审视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把资助落到实处,在经济扶贫的同时,在思想上助力脱贫。

(一)认定精准化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全面精准的认定标准,充分考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生活保障情况、学生自身在校消费情况、学生个人兼职收入情况、学生个人学习生活情况及心理思想状况等,力求全面,以期实现认定客观、公平、精准。各高校在实行过程中还不断在提升认定方式的科学化水平。“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是开展认定工作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如量化分析、比重加权等,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工具提升了分析及数据整合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加科学、精准的认定方式。

(二)资助全覆盖

目前高校都已经形成了“奖、贷、助、减、勤”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资助力度不断加强,已帮助成千上万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也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例如在学校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动员校友设立奖学金等,而且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资助管理工作模式,力图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社会方面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承担其社会责任,通过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奖学金或就业岗位等措施来帮助贫困生。这些举措使得众多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机会踏入大学校门、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育人重成效

教育部强调高校要加大资助育人的意识,将资助工作回归初心、回归育人目的。从理念层面分析,资助育人的中心是学生,要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如教务、学生工作部、科研、后勤等,将这些资源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当中去,共同发力,实现资源的集中效应,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二、高校“精准资助”实际操作中的困境

(一)认定方式变动

2019 年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事宜,现变动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认定方式的改变给原有的高校资助工作流程带来了很大的变动,从省里到各高校正在努力探索更适合的认定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试用的是以诚信承诺的方式申请加入贫困生库,但特殊困难补助或学费减免等面向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资助仍然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以落实“精准”。

(二)经济资助分配不够精准

当前高校多渠道并进的帮扶措施确实解决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但由于保护和尊重学生隐私,很多资助尤其是助学类奖学金在评选的过程当中会存在不够精准的情况。一方面,学校想要更全面的了解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因此会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评议;另一方面,有一些贫困生因为自卑不喜欢被别人“评议”,因此会有少数贫困生放弃申请各类奖助学金。这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精准”。

(三)重资助轻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事务繁杂,大部分的资助事务是由各校学生处下设的助学管理科负责,普遍存在人手少、事务多的情况,因此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是很多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贫困生如何更好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内在的因素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重视经济上、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扶贫的同时,在思想上助力脱贫。

三、高校“精准资助最后一公里”策略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等发展进入新时代,高校也已形成了保障型资助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了我国教育机会的公平。但落实高校的精准资助,直接关系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传统“漫灌式”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高校资助工作方式需要因势而变,以关注学生情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型资助理念应运而生,本文认为这种发展型资助理念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是助力高校“精准资助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式。

(一)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科学认定

各高校基本都已完成信息化建设,如果把基于大数据分析来进行贫困生认定,必定会有力提升工作成效。比如,信息化平台中专门设立学生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的职责就是汇总学生所有信息,筛选、整合、分析有效信息,为资助育人工作服务。入校之前,学生数据管理中心收集生源地关于该生的真实信息,入校之后,及时收集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消费情况、个人兼职情况和个人学习及获奖等情况,数据越广泛,资助育人工作越精准。此外,平台中数据还应是动态的,要关注学生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要及时进行更新。

(二)有效整合资源,拓宽帮扶渠道

各高校在校内的“奖、助、贷、勤、减、补”以外还应积极挖掘和整合校外资源,通过校外兼职岗位基地、校友资源、社会公益力量等途径拓宽帮扶渠道,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立的品质,提供更多帮助他们自立的平台。比如,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公司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大力提倡使用按小时计酬的在校大学生,很多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兼职用人体系和培训体系,包括优衣库、万达影城、肯德基、必胜客等等,高校可以设立校外岗位基地,通过定期培训和岗位锻炼不仅可以为贫困生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以锻炼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搭成长平台,助“精神脱贫”

目前高校的资助政策和资助方式较多侧重于“无偿的资助方式”,传统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服务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自信自强品质的提升。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丰富的锻炼平台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载体,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对于贫困生更是如此。但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文体艺术活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和体验,往往会因为技不如人而逐步淡化这方面的兴趣。往往有缺陷的地方,才更应该着力去提升。因此,高校需要专门针对贫困生搭建属于他们的专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比如游戏式团体辅导、贫困生社团活动等等,帮助学生从精神上脱贫。

(四)增素养强能力,助力学生“赢美好未来”

贫困生作为就业特殊群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贫困家庭能否脱贫。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就业能力进行专项帮扶,以高质量就业为宗旨,以“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为原则,一方面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软实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招聘、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就业实习基地等平台资源优势,为贫困生生重点推荐实习、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