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醉酒的意象

2020-12-08包亚峰

山西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写文章醉酒情趣

包亚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醉酒与意象

饮酒的体验中醉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状态,“醉”从许慎《说文解字》中“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1]即是儒家反对“非礼”不至于“乱”的精神要求,《诗经·小宛》曰:“人之齐圣,饮酒温克。”[2]与道德评价相挂钩,成为儒家所归束的精神状态,也成为后世为反对伦理、明教束缚而进入超我精神世界的状态。道家把“醉”作为通向无功无利、自然无为、逍遥自在的方式: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庄子·达生》)[3]

庄子借酒营造了自然无为、逍遥无待、进入道的境界和成为了“神人”、“圣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就是自然游离于“太和”即游于道的境界。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为什么武松是在饮酒微醉了的情况下进山并且打虎,饮酒之后不是更加行动受阻、反应迟钝、容易失误吗?其实这里的酒是一种进入微醉情况下唤醒精神迷狂的情感冲动,作者用酒使读者感受出一种超越常人、逾越常理、振奋人心的情感。这酒让他与现实世界产生隔离,是物质世界无法束缚,通过尼采所说的人与猴子之间的那条屏障达到了超人的状态。在庄子之后的中国文坛,比较能喝酒的时代便是魏晋,不仅喜欢喝酒还喜欢写文章和吃药,可能有药的缘故,那时候的风气流行喝酒,喝酒可以“散发”药性和写文章。但在饮酒的时代风气里,却出现了大量划时代意义的文人,刘伶便是“竹林七贤”之一,看刘伶的作品我们可以知道醉酒还和政权的倾轧屠戮有关,但醉酒还是为了写文章《酒德颂》:

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4]

刘伶和酒营造了一个逍遥自在、无欲无求、融于自然的意象,其中酒之“醉”升华到与天地万物和一,高度自由的精神家园。“醉”的状态下作者可以突破现实世界枷锁的封闭完成人生价值的追求,例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在“醉”的意象中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幻觉、触觉等感官,为理想之境的打开铺平了道路。在“醉”的精神世界里,作者可以统帅三军、沙场点兵、超越空间、完成人生永恒的价值,在“醉”的状态下,可以忽略现实的“实”进入理想的“虚”。

“虚”与“实”不得不提东晋之后佛学思想大行其道,一方面是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佛经的大量翻译,另一方面是统治者的重视和佛教自我本土化的努力,佛教积极融入中国传统的儒、道等文化,使其具有多元和风格鲜明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具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时也开始对我国思维方式和文艺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即是摒除欲念没有了时空、形色、经验、无中藏万物和“虚”与“实”的关系。唐诗僧皎对“虚”与“实”有相关的理论论述《诗议》:“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凡此等,可以对虚,亦可以对实。”[5]我们知道佛家提倡“无我”的苦修,佛教依靠的是苦修来满足肉体折磨之后,让精神产生的愉悦,从而超越众生眼中“虚”与“实”的关系进入涅磐之境。诗人用饮酒之“醉”来割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忽略“虚”与“实”的关系,进入道德和精神无法束缚、更纯粹的精神世界。

二、唤醒情趣

徐复观先生曾说过,酒对一切艺术家都可以“酒性向激”,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启发创作,在意象中体会主客合一之美,“酒的酣逸,乃所以帮助摆脱尘俗的能力……然必其人的本性是‘洁’的,乃能借酒以成就其超越的高,因而达到主客合一之境。此之谓‘酒兴相激’。”[6]还有嵇康说的唤醒情趣,完全调动喜怒哀乐“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即就为我们树立了这样的典型,他在《桃花庵歌》说: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7]

用酒营造了“桃花仙人”的意象,感受唐寅蔑视尘嚣和富贵的“圣人”情趣。还有李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和“一醉累月轻王侯”等进入到道家所说的“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美学和哲学之境,感受到真善美的情趣。

猜你喜欢

写文章醉酒情趣
写文章
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美国醉酒史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诗词要有情趣
离题万里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