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研究*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戴 茹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科性质科学合理地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我们要善于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该教材共有五个章节内容。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可以融入《大学》中的思想。“古之欲明之德求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修身就是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一文化上的阐述,引导学生从提升自我修养做起,进而再寻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借此过程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关系。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学习分析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内涵,以及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信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就是重视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凸显出家国情怀,此类传统文化的学习渗透可以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功立业。公民道德教育部分可重点放在职业道德中工匠精神的体现。“工匠精神”在庄子学派笔下独具特色,它是指心和事紧紧融合在一起,心中毫无杂念,专注于所从事的正道事业,不被其他外物干扰,心神饱满、心志不分、久久为功,通过发挥自我的天性和随顺事物的天性,使得器物或事业巧夺天工,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①《庄子·知北游》篇中记载了一个寓言故事:“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这个寓言告诉学生正是因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匠心,使得老人家练就“不失豪(通毫)芒”的真功夫。中国古代每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背后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庄子学说的融入可为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大国工匠提供持久文化支撑。再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关于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胜利时可引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孔子论述道: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人生活在群体中,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和别人学会交流才是真正的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以可见古代思想中对民的重视。习近平2019 年访问意大利时,说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使学生真切理解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根源在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年的根源在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生态文明章节融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道家。老子《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人的行动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庄子》中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自然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人本身是蕴藏于大天地中的一个小天地。生态问题的解决的根本就在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领悟。

二、开设传统文化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思政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受内容和时间的局限,涉猎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我校学生为专科层次,高中阶段考学是学习的唯一目标,文化素养类课程开设较少,相关知识比较贫乏。通过笔者在学生中发放的调查问卷可知,56%的学生认为大学中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必要,67%的学生希望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获得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基于以上数据,笔者在思政部原有公选课《中国近代史简编》基础上,于2019 年学期初增设《中华文明概论》公选课,学生报名踊跃,上课学习兴趣浓厚,通过集中系统的知识学习,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较之以往更为全面而深刻,并愿意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愿弘扬中国文化。

公选课内容设置上共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模块是宏观讲述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第二模块是介绍上古神话,通过中西神话对比,了解文化背后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第三模块介绍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分别讲述道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和核心思想,了解我国两大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第四模块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具体知识,包括中国文字的演变、青铜器与礼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进一步欣赏、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为保证教学效果,课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在线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上次课的重点知识,并通过在线答题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错误率较高的题在答题结束后进行二次讲解,目的是督促学生课下对所学知识认真复习、消化吸收。第二部分是围绕模块开展内容学习,为便于学生更为直观理解所学知识点,PPT 中尽可能图文并茂,重点部分通过视频观看辅助学习。第三部分是自主学习,将课件和视频资源上传学习平台资源库,鼓励学生课下根据兴趣爱好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教师自有水平还是学时数的限制,都没有办法穷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开设《中华文明概论》课程的终极目的。

三、传统文化融入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更易激发理论思维的灵感。高职学生尽管文化素养比较薄弱,但学习新鲜事物的热情较高,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我们可以借助手机等微媒体,设置相关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征集学生自制微视频、微电影,创新实践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来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小视频弘扬民族精神;鼓励学生借助自媒体诵读经典;通过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关于著名历史人物、事件、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知识和故事,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依托学校平台以兴趣为划分组建文学、历史论坛,定期举办线下讲座和见面交流会。

思政必修课与文化选修课、线上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与线下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双线传统文化育人模式能够更好地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灵魂深处,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树立四个自信,实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立德树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