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叙事学理论对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2020-12-07贾苏洪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叙事学话语中学生

贾苏洪

写作教学无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困境。在两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写作的很多有意思现象。写作是语文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板块,对其不重视或重视又找不到突破口,都使得写作教学困境重重。

叙事学作为文学教学中的一门成熟学科,对其理论的研究对中学写作教学的意义不可小视。且初中写作以记叙文为主,叙事学理论更能体现其价值。叙事学是一门完整成熟的学科,在此,结合当今初中生写作的实际情况,仅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言两方面浅谈二者对中学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叙述视角

视角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视角在中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写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以何种视角入手,视角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目前中学生的写作无视视角的创新,所以稍加重视便能给作文带来独特的味道。

首先,视角与声音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限制可以构成叙事文的基本框架。二者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叙述的层次和留白。在此重点探究二者在叙事文中的差異性带给作文的新感受。叙事文的引人之处很多都是由视角与声音的差异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时间差异和文化差异。

视角与声音的时间差异构成了叙事文中叙述顺序的差异,即我们熟知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这一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涉及,却很少能被学生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在写作中多点倒叙和插叙,避免一味的顺叙,使得文章曲折有致,耳目一新。视角与声音的文化差异同样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话题。在很多小说作品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作者用某一感情色彩的语言刻画与其相反的人物形象,如用文明语刻画低俗人,使得人物滑稽可笑,具有喜剧幽默感,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在叙事文的写作中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效果。对事件的叙述不可能离开对人物的刻画,而直截了当的人物描写又无法突出,那么作者可以引进视角与声音的文化差异,刻意营造一种相反的文化氛围,人物形象便可脱颖而出,深得人心。

其次,视角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构成。感知性视角是最基本的视角,由人体各种感官所得,它是最容易把握也是中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视角形式,所以大多数学生都难免俗套。这种视角表现方式最普遍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表现感知性视角,会让文章索然无味,无法带动读者的思想,更没有共鸣。认知性视角指人物和叙述者的各种意识活动,包括推测、回忆以及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它属于知觉活动。显然,现在的中学生在写作中还无法很好地展现认知性视角,大多数中学生还停留在小学时的感官写作,感官到什么便真实记录下来,不加任何思考、感悟的成分,把作文写成了流水账。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首先做出实践指导,用真实的例子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比如叙事文中经常会用到的景物描写,对比这两句话:“落叶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落叶从高高的树梢飘然降落,轻轻地落在大地,这是一种多么有成就感的降落,一个使命的完成,有一个使命的开始”,同样是描写落叶,而第二句话就比第一句话多了一些认知的成分,文章更有可读性。当然,这两种视角,不能偏废其一,好的作文应该是合理平衡二者,恰当地使用,灵活自如。

二、叙述语言

除了叙述视角外,叙述语言是中学生作文写作中的又一大瓶颈。当前中学生的作文话语仍然存在平铺直叙的问题,语言上缺少生活性和生动性,缺少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致描写,而叙述语言的创新可以掩盖写作中的很多其它不足。

叙事文的写作不免会涉及到人物语言的表现,即话语模式。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时,大多会选择一些毫无意义的语言,如直截了当的“好的”、“是”等等,浪费笔墨又不能为表达中心服务。所以选择恰当的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人物语言表达方式有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其中直接引语被使用最多,也最能直接表现人物,但对于一些无意义的语言必须引用时,便可以转换成自由直接引语等其他形式,避免叙述语言太口语化。其中自由间接引语比较难以把握,需要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模仿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中学生如果能灵活运用此种话语模式,能让文章更上一层楼,丰富叙事文的表现力,并带来叙事文体上的变化和革新。

叙事文中除了叙述性的话语之外,还有非叙述性话语的存在,即评论,它主要用来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声音,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即议论。这些评论根据作文的具体需求,可长可短,可直接可隐蔽,可以渗透在叙事过程或人物描写中,也可以单独进行,尤其是在文章的是开头和结尾,作者主动地点明文章的中心和主旨,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非叙述性话语本质上也是从认知性视角进行叙述,在叙事中穿插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自白,有益地对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引导。

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言是中学生叙事文写作中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对二者的有效探索实践对于开拓中学生写作的新方法有不可言喻的意义,让中学生真正学会如何从一个事件入手,又如何合理地组织话语模式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是中学生作文的基本功,同时也是作文创新的突破口。

当今中学生更多地桎梏与写作主题的创新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形式比主题更为丰富”,而叙事学理论对于中学写作的形式创新必将带来有益的启示。而叙事学理论对写作教学的意义,不应该仅仅是指导,更重要的是提高,让叙事学的理论研究真正对写作有所帮助,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研究创新。

猜你喜欢

叙事学话语中学生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